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成人思政教育中的渗透
2021-12-15杨欣
杨欣
摘 要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在成人思政教育中能发挥出巨大能量,教师要深入研究“知行合一”思想内涵,探寻其在成人思政教育中的渗透策略,以此提升育人水平。鉴于此,本文将针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成人思政教育中的渗透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 王阳明;知行合一;成人思政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2.024
The Infiltration of Wang Yangming's Thought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Adul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ANG Xin
(Xiangt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0)
Abstra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tradi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Wang Yangming's thought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can play a great role in adul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deeply study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explore its penetration strategy in adul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penetration of Wang Yangming's thought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adul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Wang Yangming;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dul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1 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分析
1.1 “知”的概述
在阳明先生的思想体系中,“知行合一”的“知”有两层含义:其一为“见闻所知”,主要是说人通过眼睛看、耳朵听、伸手摸等方式,从外界事物中所得的知识及产生的道德认知。其二为“良知”,主要说的是人在本心的指引下,对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在王阳明思想的整个框架中,他更侧重于“良知”层面。
此外,阳明先生将良知比作了哲学层面的“道”,并提出了良知即天理的观点。同时,根据“心即理”的思想,他主张在人的心中本来就存在天理,因此良知也一定在人的心中存在,同时是不会消磨变化的。从这里我们能够明白,王阳明思想的“知”是说:人在一出生就存在良知,这是人的本性,只有通过不断“格物”,方可寻找到本就存在与心中的良知,达到一种“明觉良知”的境界。
1.2 “行”的概述
王阳明认为,所谓的“行”不仅是人们的日常行为、劳动生产,还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心理行为中。守仁先生认为:借由发动良知而出现的情感、动机、主观意念都能称为“行”,并不一定要体现在外在行动中。在《门人黄直录》中,王阳明有这样的描述“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从这里我们能明白,王阳明认为,意念的发动也算是“行”的一部分,一个人存在了善念便“行”了“去恶”“为善”。在王阳明思想中,“行”的论述将主观与客观、意念与行动融为一体,虽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倾向,但也体现出了“知与行”内在的关系,凸显了实践对个人道德水平发展的意义,对纠正程朱理学“先知后行”学说有重要作用。
1.3 “知行合一”的概述
我们要知道,知行统一并不是王阳明首创,但“知行合一”确是王阳明首次明确提出。王阳明在借鉴前人论点的基础上,将知与行看成了一个相互统一、互相促进的过程,明确了二者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从“知行合一”思想中我们能明白,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的实践,如果想拥有更完善人格、高尚品质,必须要重视知与行的契合。同时,知行合一思想有效解决了道德与行为脱节的问题。
2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渗透到思政教育的表现
2.1 “致良知”的思政目标
王阳明认为,思政教育要做到以“致良知”为目标,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功夫摒除人心中的私欲、邪念,让人的本心得以展现,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因此,通过将“知行合一”渗透到思政教育中,能帮助学生“明觉知礼”,这可以看作是修成“圣人”的必经之路。
2.2 循序渐进的育人原则
结合阳明先生的思想,教师必须要坚守“致良知”的理念,还应尊重学生在思政教育的主要地位,并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对“知”形成更直观地认识。王阳明主张“知是行的主意”,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要从“知”入手,以此保证自身全面发展。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主观性,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内动力,以此帮助其实现“知行合一”。
在《门人黄直录》中,王阳明在教学时将学生比喻成了树苗,他认为浇树和教学一样,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此,在思政教育中,教师也应从学生实情入手,对他们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这样才能实现“知与行”的融合,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标。从这里我们能看到,王阳明尊重受教育主体地位的一面。
2.3 躬行实践的育人方法
在育人实践中,王阳明十分重视躬行实践以及事上磨炼,他感觉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在知道“良知”后而不奉行的,如果他们没有行动,那只能说明他们没有知道。在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体系中,他认为所谓的“行”就是去做这件事,去躬行实践。王阳明认为,人们没有办法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知道了必然会去行动。因此,在实施思政教育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良知”,这样方可使其通过具体的“事”去磨炼自身,如果离开了道德范畴空谈知识,那便背离的“致良知”的初心,难以实现知与行的合二为一。
3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成人思政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3.1 细化教学目标,回归良知教育
简单来说,成人思政教育的目标就是党和国家对当前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方面提出的要求和规范,同时也是成人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要贯穿于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对教师的思政教育活动有非常强的导向作用。具体来说,教师是要结合社会要求以及学生的现有观念等因素,设立一个清晰、明确、可执行的思政教育目标,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将其落到实处。在教育结束后,要重视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并结合教育目标进行比对,了解思政教育实际效果。
反观当前很多学校的思政教育目标,大多是以发展学生远大理想、使命担当等层面,与其生活想背离,未能展现出学生的差异与特质,虽然整个目标看起来宏伟壮丽,但可行性非常低。王陽明认为,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致良知”,他还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出现种种恶行,就是因为他们的“良知”被欲望所蒙蔽。因此,消除学生心中的杂念、私欲应成为现阶段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
在实践的路径上,王阳明尊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思想,他认为实践对形成优良品质有重要意义。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来,阳明先生主张的“致良知”的理想,其内涵基于他对人们不端行为的研究这个基础上。在明确目标后,王阳明对“致良知”的目标做了分解,提出其落实的途径是“知行合一”。
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教师在确立思政教育目标时,要兼顾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内在需求,要从学生的本真状态出发,回归到良知教育。教师在设立思政教育目标时,要重视对学生特质及年龄的研究,细化育人目标,增强育人目标的指向性、实践性特点。同时,思政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思政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对目标不断分级、细化,保证目标能够切实实施,将其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落实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这样方可促使其思政水平全面发展。
3.2 优化教学原则,尊重学生主体
在长期的思政教育实践中,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政原则,它能大幅提升育人质量。比如,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理论结合实际原则、集体教育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等。但是,如何将这些原则落实到教学工作中,逐渐成为一个需要教育者考证、分析的问题。当前,我国思政教育的开展模式主要为思政课,教育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各类理论知识,授课形式以口头教授为主,从这里能得到一个结论,无论是思政教育的开课方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未能凸显学生的主要地位。
在阳明先生的育人过程中,他对分层教育非常看中,也十分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他主张通过“良知”对人、对事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并极力反对圣人权威和封建迷信,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人心中道德判断的占比。其次,阳明先生人认为普通人和圣人在本质上并无显著差别,若是普通人可以革除内心杂欲,他们便可实现向圣人的转化,这种类似于“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封建社会体制下非常可贵。
从这里我们能明白,王阳明思想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教育过程中,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的遵守都非常深入。因此,将“知行合一”思想渗透到思政教育中时,教师要充分认清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育目标上以他们的情感需求、品格完善为基础,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并以实践促进他们对思政知识的掌握。在组织形式上,教师可尝试小班教学,强化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另外,教师要重视学生性别、工作因素、年龄因素等方面,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储备入手,准备相应的教育内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内动力,这样方可让“知行合一”思想在成人思政教育中发挥育人实效。
3.3 改进教学方法,重视道德实践
思政教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思政教学期间实现育人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是落实教学思想的重要路径。在现阶段的思政教育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说服教育、情感熏陶、榜样示范以及自我教育等内容,但在实践授课中,多数教育者更倾向于既往的说教模式,未能积极引入其他优质教学手段中。
在王阳明看来,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为:磨炼心性以及形成实践习惯,这样才能将“知行合一”落到实处。阳明先生依据“心即理”的理念,从思政育人的目标入手分析,得出了教育在于发现自己内在的“本心”这一观点,实现对本心的去杂除弊,从而将良知展现出来。在实践中,若想达到“致良知”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这个层面,还要从行动上入手,要知道践行实践方是“致良知”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思政素养的提升必须要从实际的实践中方可磨炼达成,这一观点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当前,很多教师将思政教育变成了智育,思政教育被异化为单一的思政知识点灌输,轻视了行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当前学生知与行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要从道德实践入手,带领学生从“心”和“行”上下功夫,这样方可帮助学生用行动验证心中所想,用心指导个人行动规范。长此以往,学生会从一言一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政素养,为其后续发展提供极大助力。
3.4 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评价制度
受應试教育影响,“重智轻思政”这一情况普遍出现在各个层级的教学中,甚至成人思政教育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当前,很多教师将思政教育单纯地和思政理论教学挂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育人效果。同时,在对教学结果开展评价时,很多教师会以考试分数作为判断学生个人素养、政治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据,其产生的直接后果便是评价机制的失衡。师生对教育内容的知识性过于关注,忽视了对内在思想、外在行为的考察。
在育智和育德两者关系的评价上,阳明先生实施过非常深入的研究。首先,阳明先生对两者的联系展开了分析,对人们将知识与品德分而学之的情况非常不满,他提出,道理出在做学问的过程中,这两者同出而异名,获得学问就是提升个人修养的手段。另外,他认为学校并不应该只是单纯为了教授学问,而应将培养人的思政素养放在首要位置。从这里我们能得到启示,对思政水平的评价不能只是以分数为准,应该从学生的内心入手,这对我们完善思政教育评价制度有非常大的指引作用。
在实践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要更改“重智育轻思政”的育人观点,从根本上理清两者的联系,将思想教育放在和知识教育相同重要的层面上,不能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其次,德育和智育虽然在育人工作中处在同样的重要位置上,但他们之间也有非常明显的不同之处:德育更重视对学生良好思政行为、个人品质的培养,这是一种对人内在品质的提升,智育的重点则是对科学文化、专业知识层面的教育,因此,对学生在展开评价时,要认清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教师展开思政教育时,更应关注学生内在品质方面的教育,本着学贵得之心的思路来进行评价,不能让分数成为学生素养高低的评判标准。同时,要重视学生内外品行结合形式的教育,这样的思政教育方可兼顾“知与行”两个层面。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可以将评价分为阶段评价和最终评价,并结合每个阶段的评价要素、结果,以此保证思政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发挥思政教育评价机制的激励、反馈作用,促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4 总结
综上所述,若想提升成人思政教育水平,增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思政教育中的渗透力度,教师可以从细化教学目标,回归良知教育;优化教学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改进教学方法,重视道德实践;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评价制度等层面入手,以此全面提升成人思政教育质量。
课题名称:传统时代与精神的现当代书写:以明代为中心 课题编号:XDK2020-Q-3
参考文献
[1] 张祥云,李俏丽.知行合一:人文教育根本原则[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04):1-10.
[2] 叶梓.德育如何做到知行合一[J].家长,2020(16):8-9.
[3] 王姣姣.教师培训师“知行合一”的培训模式构建与实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8):14-17.
[4] 杨爱平.知行合一稳步前行[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01):39-40.
[5] 谭梦妮.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6] 邹贵波.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贵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