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创新”新型工科人才培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1-12-15刘东雷艾凡荣曹传亮

科教导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人才培育新工科工匠

刘东雷 艾凡荣 曹传亮

摘 要 以“新工科”教育改革为契机,以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劃”首批试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及省级品牌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育改革为目标,以“实践+创新”教育为手段,面向成果产出,从培养体系、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在“工匠+创新”新型工科人才培育机制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所提出的新型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下、学生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大的提升、创新能力突出、创业技能显现,成果显著,可以为其他理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 新工科;工匠+创新;人才培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2.001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n New "Craftsman and Innovation"

Engineering Disciplin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System

LIU Donglei, AI Fanrong, CAO Chuanliang

(School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Abstract Grasp the opportunity of the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s, this paper researched the new craftsman and innovation typ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major of Material Form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which is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Major, the first pilot major of Excellent Engineer Progra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First-class and Brand Major of Jiangxi Province. This research used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as a means, and was oriented to the output of results, and conducted research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raining system,training model,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new-type talent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proposed by this institute, the quality of student training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them were outstan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skills were displayed, and the results were remarkable, which can be used for o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provided certain reference and guidance of them.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 craftsman &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practice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道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作风,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1,2]《中国制造2025》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3,4]2015年,根据《南昌大学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我校全面修订创新学分实施管理办法并制定本科生“创新创业”(简称双创)学分实施管理办法,并于2016年全面推进“第三学期”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通过“双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本研究以“新工科”教育改革为契机,以我校教育部特色试点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教育部“卓越计划”首批试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及省级品牌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研究目标,以“实践+创新”教育为手段,重点在面向就业的“工匠+创新”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探索,补齐现有培养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与短板,为其他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工匠+创新”新型工科人才培育体系构建

1.1 培养体系:关注专业素养、面向成果产出

基于“新工科”与OBE教育理念,按照工程专业认证质量标准,明确毕业要求,细分毕业要求指标点,设置课程毕业要求达成度,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强化实践与创新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专业课程思政化,引导学生追求匠心精神,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构建面向成果产出的“基础+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评价体系。

增设工程类基础课程与开放型专业课程:针对原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伦理等实践培养体系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增加工程类课程比重,完善课程培养体系;在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造,设置专业双语课程,引进国外优秀外文教材,面向国际前沿,开阔学生视野。

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群:按照“稳定、优化、探索”的总体课程建设思路,瞄准本专业在新材料新工艺、3D打印及其应用、轻量化与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前沿,面向国家及江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重新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形成汽车冲压焊接、塑料加工与3D打印、模具工程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强化创新型实践课程:增设、加大实践、创新课程的学分比重,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增设“岗位培训”“项目培训”“转岗实习”“项目实践”等课程。

1.2 实践基础:立足实虚结合,通篇谋局,推进专业实验室建设改革

立足“实、虚”结合,按照“专业急需,省内一流”的要求,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组织构建逻辑,建设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探索理工类专业学生实践培养新模式。拓实实践基础,遵循“以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創新性教育为主线、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创新育人原则,通篇谋局,优化实验室建设布局,完善实验实践、创新育人平台。

1.3 培养模式:培育工匠精神、强化创新教育,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宽口径人才培养新模式

转型“实习+实践”匠心育人工程,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匠”型新工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卓越”计划,在继续办好江铃实验班的基础上,扩大与韩国流道、深圳创维等校企联合办学,提高实践办学质量;培育“工匠”精神,构建“学校与企业双主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充分利用“第三学期”实践教学安排,选拔学生到企业实践教育,培养“工匠”意识,锤炼“工匠”素质。

实施“项目+竞赛+创品”协同创新工程,完善“教-研-创”课程教学体系,探索新工科“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引入项目教学,以项目研究促进教学内容革新,鼓励学生围绕项目设计实验方案、提出项目实施技术路线,提升学生科研兴趣,构建大学生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科竞赛,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创办科研创新小组、以学科竞赛等形式,促进教学手段革新,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教学、科研、创业三位一体的“教-研-创”课程与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孵化创品工场,借助于企业优质资源,拓宽“实践+创新”教学新渠道,构建“工匠+创新”型工科人才培育新体系。

1.4 评价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人文关怀,建立“学生-学校-社会”闭环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促进专业素养与人格修养双提升

完善小循环,在原有的“课内”评价基础之上,完善和创建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评判及误差分析系统、教学管理机制、教师自我评价机制、学生评价和监督机制、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等系列制度,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连通大循环,引入社会力量,达成教育共识,设置企业走访、用人单位调研、社会问卷等形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社会评价反馈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业内+业外”多维度闭环评教体系,建立“学生-学校-社会”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与人格培养的双提升。

2 “工匠+创新”新型工科人才培育体系实施与实践效果

2.1 人才培养体系更合理,面向成果产出,符合OBE教育理念

基于“新工科”与OBE教育理念,建立基于机械工程学科教学平台的课程体系,出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外,其他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与机械类专业相同,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汽车冲压焊接、塑料加工与3D打印、模具工程、材料科学基础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进一步完善修订出台了新的2020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了面向成果产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评价体系。

2.2 注重“实”效、强化“虚”拟、拓宽“企”业、培育“创”品,实践平台建设得到加强

注重“实”效,建设完成了“材料成形综合实验平台”“模具拆装实验实训平台”“3D 打印创新创业平台”三个实习实践与创新教育平台。强化“虚”拟,获得江西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铸造成型性评价虚拟仿真实验”、校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成型工艺及模具虚拟仿真实验”并建设完成,新增深圳创维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优质校外实践教学教育基地。项目实施过程中,与企业联合成立“创品(MTOM)工场”创客基地,将行业与产业发展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

2.3 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创新能力突出、创业技能显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学生培养质量突出、就业前景好。本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课程考试一次通过率90%以上,四/六级通过率约85.5%/37.8%。近三年毕业生升学率持续提高,到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国外知名校、985高校、中科院所及211高校等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等继续深造人数从27.3%提高至42.1%。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进入大型国企、外资公司等知名企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高,平均月薪5500-7500元(表1)。

学生创新能力突出、创业能力初现。近三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人数达50%,获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50余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省级近20项,校级科研训练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一、二区高水平SCI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持续提高,近三年年均创业人数10人次左右(图1)。

3 结语

论文研究以“新工科”教育改革为契机,以我校教育部特色试点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面向成果产出,从培养体系、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工匠+创新”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新机制。实践效果表明在本研究所提出的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下、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大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突出、创业技能显现,可以为其他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基金项目:南昌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CUYJSJG-2021-052),南昌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2021-82),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6-1-26)

参考文献

[1] 陈建录,袁会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教育研究,2018,(5):69-72.

[2] 张凯亮.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2):21-23.

[3] 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R/OL](2015-09-26)[2020-09-08].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6/content_10183.htm

[4] 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62-66.

猜你喜欢

人才培育新工科工匠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浅析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致敬!老工匠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