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育专业“协同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21-12-15黄冰陆巧华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高专

黄冰 陆巧华

【摘 要】本文针对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论述“协同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融合专业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使实践课程体系模块化;构建“协同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协同育人等。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育专业 协同递进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052-04

为了达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的要求,实现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该办法旨在推进中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是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价值理念指导下,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次创新性探究,培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英语教师培养质量,推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顺利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国家教育事业建设添砖加瓦。

一、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一)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英语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实际开展的校内校外实训活动以见实习为主,手段多样性不够。其他课程的课内实践活动并未融入教育实践课程,进行统一规划。

(二)课程内实践活动开展缺乏整体设计

当前,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课内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课程内实践活动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各课程模块内实践项目没有统一设计,不利于形成课程模块合力。各课程模块不统一制订评价体系也会使课程模块之间关系不明晰,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的作用被削弱。

(三)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足

英语专业教师多为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英语教学,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除此以外,教师专注于所负责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课程在专业建设中的位置和作用不明晰,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存在。

(四)实践教学体系作用未得到发挥

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主要依赖实践教学活动。但目前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训手段不丰富,课程模块内实践项目割裂建设,课程模块间没有形成有梯度的评价标准,加上课程实践教学与校内外的实训活动没有紧密合作、形成联动,协同育人平台作用不明显。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课程实践教学与实训活动不能有机融合,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就如无源之水。

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

项目组以“师范类认证+实践教学”作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搜索,得到的论文数量不多。现阶段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背景下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构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能力标准。如裴培、郑小云(2019)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基础教学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教学模块。从目标、内容、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具体阐述实践能力标准。齐曙光(2020)认为师范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应该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丰富教育实践形式,鼓励采用顶岗支教、国培顶岗与集中安排相协调的教育实践形式。(2)对标“合作与实践”部分提出實践教学体系要完整的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如贺鹭(2019)提出构建三个目标(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持续改进)、四大模块(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模块、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教育见习实习模块、创新教育实践模块)和五种能力(教学教研能力、教学课件制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讲课说课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能力)的“内外联动”式历史学实践教学体系。(3)对标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高巍、刘瑞(2018)在梳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教育实践基地的遴选与管理,实行“三位一体”(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教育实践模式;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确保实践教学规范化等对策,提高实践质量。韩玉珠(2019)提出从构建立体式核心课程群等策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认证背景下的实践课程观。如赵湘学(2019)提出课程实践观应包括实践观、德育观和合作观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从师范类专业认证角度所做的实践教学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关注点比较散乱,未成体系。笔者认为,从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和教学导师评选等方面进行改进,提升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只是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的一个方面。在已经初步建立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如何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也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但是这方面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少并且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角度审视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从师范类专业认证角度研究如何优化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英语教育人才质量,应成为我们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三、“协同效应”理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概括来说就是“1+1>2”的效应。通常来说,协同效应有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类。“协同效应”的内外协同对英语教育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方法指导主要是指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模块之间的协同及各课程模块内各课程的协同。具体来说,其内部协同是把英语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师职业能力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创新实践能力”内容协同起来,做到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在教学中同向同行;其外部协同是把英语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师职业能力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实行课程间的协同共建、校际(校企)间的协同共建,加深校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发挥课程与实践基地协同育人作用。

四、“协同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

英语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包括英语学科素养、教师职业技能、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和教育实践知识四个方面。教师职业技能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能,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成为一名专业化的英语教师打下基础。因此,创新实践能力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首要任务。但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从培养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为出发点去整体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很少,本文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例,阐述“协同递进”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实践。

(一)融合专业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使实践课程体系模块化

基于上述培养英语师范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创新实践能力进行了分析,将英语学科知识与英语教师教学技能进行了一一配对分析,将创新实践能力内涵与教学实践课程进行匹配分析,找到了专业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有机联系,并据此将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模块、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和教育实践课程模块,见表1。

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由培养听、说、读、写英语学科基本技能的课程组成,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载体,它是教师职业技能模块、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模块和教育实践课程模块的奠基石,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力的源头。与此同时,它与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和教育实践课程形成了递进与反馈的关系。该模块的课程实践主要依赖校内资源,如语言实训室、微格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等,指导力量全来自校内教师团队。

教师职业技能模块由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信息化素养、普通话等教师常规教学技能培养课程组成,主要训练师范生基础教学技能。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立足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教师职业技能模块,属于上义课程,对下义两个课程模块起到信息反馈作用,能够准确检测和反馈下义课程模块的培养效果,它是英语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的开设,有效地操练和巩固师范生英语学科知识和技能,联合基础教学技能,用于设计英语教学、解决英语课堂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的检测和反馈作用能很好地反作用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教育实践课程主要依托校外力量来实施和指导,它包括见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它是检验英语教育专业整个课程培养质量的途径。此模块中的每一个课程或环节都需要调动师范生前三个课程模块的知识和技能,用来解决英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各个阶段的实际问题,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又反作用于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源于课堂学习却又高于课堂学习,能激发师范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潜能。

(二)构建“协同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协同效应”理论的指导下,实践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协同递进及课程模块间的协同递进关系。每个课程实践项目的考核标准依据实践能力的要求递进上升。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为例,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方法与理念、教学过程、课外作业、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实践项目既是相对独立,实践要求却又是递进上升的。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作为教学的起点,然后再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实践,从实践要求上是螺旋上升,从简单到复杂的能力递进式培养。按照“协同效应”理论的另一个分类,除了课程内的协同递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还遵循着课程模块间实践能力的协同递进关系进行统筹和开展,最终达到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个体实践项目—课程模块内实践项目—课程模块间实践项目”的实践能力协同递进式增长。

在协同的基础上,依据创新实践能力的层次,建立包括英语技能认知、教育教学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在内的四层次递进上升的“协同递进”实践教学体系,为实践课程模块内的各实践项目之间及各实践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实现课程模块内、课程模块间的递进与反馈关系,摆脱各实践教学项目、各课程间孤立建设的困境,构建起连贯完整、层次化的有机体,实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方位的培养(见图1)。

(三)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协同育人

改变传统的实践实训模式,利用校内教师团队、在线课程、在线讲座和答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优秀专家各方的力量重组新的实践实训指导团队,采取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线上线下共同指导的教学模式(见图1)。此外,在一些实践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实践项目中引入生生互相指导的实训模式,挖掘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样的同伴互助,学生收获了个人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动机,培养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校外实训项目开展采用多岗位、多渠道、多方式轮流轮岗的模式。实训岗位从教师、班主任到教辅人员逐个岗位轮换,实训基地从乡镇小学、城区小学到教育机构多渠道轮流实训。重构后的实践实训项目从指导力量、实习岗位、实习任务和要求都更多样、更丰富,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英语教育专业“协同递进”四层次实践课程体系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首先,以英语技能认知、教育教学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应用和创新能力递进上升的理念整合课程模块和实践实训项目。其次,“协同递进”四层次实践课程体系将英语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和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纳入实践课程体系范畴,增加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最后,实践课程体系采用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合作授课模式。行业专家从最新的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角度出发与校内教师共建英语专业课程,保证学生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到英语教师必备的核心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指导。整个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实施的指导理念帮助指导教师厘清制定实践课程模块内各实践项目的思路和逻辑,明晰实践课程模块内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自己教授的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对专业带头人来说,以“协同递进”关系对英语教育专业整个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定位,掌握课程模块内、课程模块间的递进与反馈关系,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实践项目教学,调整实践课程和环节,及时掌握各课程模块的教学效果并进行及时反馈和改革,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英语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由于实践实训项目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实践实训形式增加,师范生的接触面变大,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视野更开阔,提高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公根,朱书卉.基于协同学理论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创新机制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2]赵晶英,吴小东.工业工程专业三层次协同递进实践教学体系优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

[3]高巍,刘瑞.师范专业认证视角下高师院校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发展研究,2018(4).

[4]韩玉珠.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

[5]韩继伟,张晓霞.美国教师教育专业认证及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8(2) .

[6]胡榕.构建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基于两个《标准》和专业认证的视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

[7]贺鹭.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9(2).

[8]裴培,郑小云.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亳州学院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9(2).

[9]齐曙光.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困境和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20(1).

[10]张云霞.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

[11]赵湘学.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实践课程观初探:以教育实习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42).

注:2018年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文本分析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与研究”(GXYZJG201811Y)

【作者简介】黄 冰(1978— ),女,广西容县人,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语师资培养;陆巧华(1982— ),女,通讯作者,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位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黄桂婵)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高专
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ERP沙盘对抗在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