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应用策略
2021-12-15齐敏
齐 敏
(长春教育学院文科教研室,长春 130000)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重点。课堂教学的过程要因材施教,面向所有的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让智慧的火花在思维逻辑中碰撞,语文运用的综合能力、语文的素养核心也能在具体的语文目标的实现中逐步提升。
有效追问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上的,是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巧妙结合。有效追问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手段,能够在识字、默读、写作、口语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品味源远流长的汉语言文学的韵味,在情境中被熏陶、被感染,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追问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文本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进行更加深刻解析和剖析,快速地捕捉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并及时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做出疏导、引领、点拨,在文本与学习者之间搭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动和讨论交流的桥梁,以实现有效学习的最佳境界。
1 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教育家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就对教师有效追问的实效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他认为通过教师设置的有效提问,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形成共鸣,在心理上产生更多碰撞,继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丰富认知和深度思维的能力。
国内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对有效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展开了不同层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王玉朋[1]提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追问的教学策略既能为学生搭设思维跳跃的阶梯,实现创新性的飞跃,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灵活敏捷的教学智慧,共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深度解读;丁芳[2]提出了通过质疑问难的有效追问,能促使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密性更趋完善,更好地构建多思、多辩、多争的“智性语文”教学模式;许平平[3]指出了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充分掌握学生思维特质的情况下,通过有效追问,抓住每一个智慧的闪光点,激发内在的潜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从研究资料上看,我国教育教学中关于有效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侧重点大多停留在某个学段具体案例的设计方法中,对有效追问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思维最佳内在驱动力的理论研究尚在探寻中,完整的内涵界定和达成共识的概念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 有效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一个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丰富课程的过程,使课程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情景,在师生之间互动个性化的创造行为中,语文教学变得鲜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追问能使课堂真正活起来。通过有效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有效追问也利于教师教材观与教学观念的转变。文本只是为了更好地把各种知识主干有机地联系起来所建立的一个框架,在教学中只是带给学生一个可供学习的范本。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作为蓝本,创造性地运用有效追问,在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把学生的生活和个人知识、直接经验、间接体验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把课程放到广义的空间中来理解。通过有效追问,改变教材等同于教科书的旧观念,在反思批判中形成由灌输式教育向交流式教育的改变。
3 目前追问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追问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追问能够感知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追问在教学中虽然使用率较高,但追问是否有效却值得思考。目前在语文教学中,追问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目的不明确,追问数量泛滥
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追问的随意性,教师没有根据教材的关键点进行挖掘,没有对提问进行有效指导,这些缺乏思考价值的追问,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追问数量过多,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积极性很高,“懂不懂”“会不会”之类的追问教学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3.2 表述不明确,追问质量低下
部分教师在问题设计时,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选择恰当的切入视角,问题的提出不能围绕课本的重点形成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思维要点。问题的设计与表述忽视学生的思维特质与差异,追问偏题甚至脱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导致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是简单而重复的追问,思维水平偏低,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和合理性。学生不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来思考和回答问题,导致学生或随意而答,或沉默不语,导致语文教学虽然使用追问教学,但这种追问往往是无效的[4]。
4 有效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有效追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及时引领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品主旨、欣赏佳词妙句、把握文章结构、促进思维拓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的有效追问,是教师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所作的一次或多次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的一种教学策略。适时、适当、适量的追问,能有效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将新知旧识有机联系起来,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使语文课堂走向有趣、有味、有效。
4.1 设置悬念,追问要有趣
在关键处设置悬念。通过有效追问,利用悬念刺激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内在潜能,让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究成功的乐趣。只有学生对教师的追问激发出内在的强烈求知欲望,心里才会产生强大的思考愿景。因此,激发兴趣是有效追问的第一要素。
4.2 紧扣目标,追问要准确
每节课都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这就决定了课堂追问不能随心所欲。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既要切合学生实际、紧扣目标,又要适时、适当、适合、无歧义[5]。一篇课文可以设疑的地方很多,教师要找准切入点,要对关键性问题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既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又要明确、准确而有深度,这样的追问才能问出精彩、问出实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抓住重点,追问要精练
“碎”是追问设计的通病。教师设计的追问太多太杂,不仅会使学生感到零乱,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缺乏激情,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精”是指课堂有效追问应当精要恰当。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和提炼一些有启发性、变通性、富有价值的问题。每一个关键性问题要经得起推敲,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攻克逻辑思维的阻碍,在知识与能力、方法论与价值观之间搭建桥梁,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课堂实效的目的。
4.4 由浅入深,追问要有序
课堂追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设计应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学生通过思考,不仅能回答得准确,也能体现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有效提问,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6]。
4.5 变直为曲,追问要灵活
课堂有效追问要多角度、多方位,灵活多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效追问就是让思路“拐一个弯”,教师要重视课堂追问的方式和角度,灵活地提出问题。从问题的侧面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突破口去设计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打造出富有生机和感染力的课堂。
4.6 于难点处追问,推进佳词妙句的鉴赏
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通过教材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在难以理解之处追问,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逐步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同时,教师要将追问与适时、适度的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调节课堂气氛,鼓励质疑,读中感悟,以疑促思,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7 于矛盾处追问,推进学生思维发展
有矛盾,才有激情,有冲突,才能引发深度思考。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师应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句子加以追问,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利用有效的追问,激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逐步养成深入阅读的习惯。
5 结 语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效追问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策略,应遵循课堂追问的原则,潜心研究追问的好方法,把追问的有效性落到实处。语文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反思,有效提问才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