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分析
2021-12-15柏文静
柏文静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132101)
1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1.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及综合型大学不同,其具有独特的办学定位,重点培养掌握一定实操能力的应用技术性人才[1-2]。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在政府指导下,联合行业协会、企业代表、孵化基地等组织进行课程的选择和内容的设置等。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了以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或创业管理等通修课为基础,以电子商务创业、新零售商业模式、网络创业等选修课为强化,以创业社团、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延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有课程体系在结构、内容、形式等方面较为完整。
1.2 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
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会设置相对较高的实践训练比例,同时借助其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内化。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的过程中,多是与当地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或电商孵化园进行合作,校企联合举办创业沙盘训练、创业论坛、创业大赛、创业项目路演等活动,在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中发现并打磨创业团队与项目。此外,不少高校也开始尝试借助创业孵化基地的力量,将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化转化,让创业教育拥有一个更真实的载体[3]。
1.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的组建方面,比较注重企业导师的引入和现有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拓展,通常会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不断增加教师队伍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现有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包括政策顾问、专业教师、实践导师、创投及科研专家等角色。政府、高校与企业三者在师资的匹配方面也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政府通常会提供政策顾问,定期到高校进行创业优惠政策的讲解,高校负责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并依托现有科研平台选派科研专家,帮助创业团队进行项目的酝酿;企业提供的则是拥有丰富创业经历与创业孵化经验的创业者与企业管理者,负责在创业教育的实践阶段为学生给出实际的建议和帮助。
1.4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料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编写及选用教学材料时比较注重实际案例的导入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构建出“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材体系。在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电子商务创业等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会引导学生使用包含大量创业案例与潜质训练的“导练结合”式教材[4]。在课余时间则是借助雨课堂、云班课等平台为学生分享热点资讯,让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此外,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录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础等线上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业自学空间。政府、企业也会借助创业大赛、创业路演等活动将最新的观点与信息传递给高校,丰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料库。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过于碎片化,教育衔接性不强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虽然已经贯穿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涉及通修课、选修课、实践训练等多环节,但受学时与学分的限制,现有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仍过于琐碎。很多学生在学习过开设在通修课程模块的创业基础课程后,进入选修课环节时,虽然拥有如创业营销、创业风险、创业财务、商业模式等多个课程选项,但由于学时限制,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1~2门课程进行学习,很难系统掌握创业领域更精深的知识。此外,很多高校的创业类选修课都是以线上课程的形式开设的,学习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因此,不少学生接受到的创业教育仅是一门创业基础与一系列的创业大赛及训练项目,创业教育的前后衔接性不强,体系中存在严重的割裂现象。
2.2 训练过于分散化,理论对接性较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其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了训练学生创业素质的基本保障。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政府及行业、企业代表所构建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体系却还未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实践训练的形式依然以模拟训练为主,且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割离性。虽然政府会选派顾问定期到高校进行政策的解读,孵化基地的创业导师也会参与到创业交流与路演中,但这些活动本身带有明显的“临时性”,与教学之间的对接性不强,从教育科学的角度讲,这些训练虽然优化了创业教育氛围,但对于学生技能的内化效果相对有限。
2.3 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影响教育效果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努力链接社会各界教育资源,构建出了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但现有的师资队伍还是存在整体规模偏小,内部结构失衡的问题。首先,高校中现有创新创业专业教师在数量上是严重短缺的,专职的创业教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兼职教师,且都来自于经济管理大类专业,这些教师本身还要承担本专业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大,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中;其次,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负责科研转化、项目策划、筹资管理等更为专业的孵化指导工作的教师数量较少,虽然也聘用了一些企业导师担任顾问,但由于自身工作原因,真正能够入校对项目及团队进行指导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业教育的效果[5]。
2.4 教材缺乏系统性,资料更新速度慢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专业教育更强调“精深”,创业教育则要求“广泛”,创业者需要掌握有关市场、财务、风险、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所以,创业教育对于教学材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已经构建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材体系,但教学材料涉及的领域还不够宽广,多集中在创业者素质、创业项目评估、新企业管理、工商登记注册等较为基础的层面,对于创业者需要掌握的更为前沿的理念与资讯,如新流通体系、新零售商业模式、人工智能等信息,则呈现得非常有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更新迭代缓慢,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3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3.1 提高学分占比,增设创新创业辅修专业
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创新创业课程过于碎片化、课程体系过于薄弱、课程之间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建议高校适当提升开设在通修课程模块中的创业基础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将现在的32学时提升至48学时,2学分提升至3学分,课程的考核模式由考查变为考试。这样不仅能够更有效深化课程的内容,更可以拓展课程的维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对于创业类课程的重视。此外,已经在尝试推行学分制改革的高校可以增设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开设理论课程与相应的实践技能训练,通过辅修专业的设置给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空间。辅修专业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强化原本以“兴趣”为基础的创业精英化教育体系,给学生足够的内部驱动力。
3.2 提炼核心技能,注重培养岗位创业技能
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技能训练过于分散,理论与实践教育对接不畅的问题,建议高校以大学生“岗位创业”理念为引导,通过与政府及行业、企业充分研讨,提炼出创业核心技能,再通过专项训练的形式进行技能的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和创业素质,而非单纯鼓励学生创业。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商机感知与评估、终身学习、规划设计、风险管理等创业核心能力,强化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统一,将创业核心能力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相融合,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格局,促使学生为成为岗位创业者做好准备[6]。
3.3 选聘专职教师,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进一步扩充创业教师队伍,选聘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目前,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比重是非常低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同时担任创业教师与专业教师,教师教学压力较大,限制了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研究。想要真正解决这一困局,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实质性革新,高校必须聘用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室,统筹规划并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与项目孵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点对于高校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但只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真正实现专业化、专职化,创业教育才有可能得到长足发展。
3.4 依托科研基地,持续沉淀创业教育案例
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教学材料缺乏系统性,教学资料更新速度偏低的问题,建议高校依托科研基地或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对创业孵化过程中师生科研项目商业转化及创业想法逐步落地过程的跟踪与记录,编辑与本校学科、专业实际真正相符的创业教学案例,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效果,更能对同类创业想法或项目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实现了创业经验与智慧的沉淀与传递。当然,高校也可以与合作的行业企业及孵化基地联手,由企业负责提供真实的创业案例,高校负责编辑撰写,形成校企合作设计的创新创业教育案例集,进一步丰富创业教育资源库[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