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思考
2021-12-15雷慧
雷 慧
(三明学院科技处, 三明 365004)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我国高校拥有大量专利,但却存在着质量不高、转化率低的问题。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对全面提升高校专利质量给出了指导性意见;科技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高校技术转移机构高质量建设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实施意见;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方案(试行)》,联合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如何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的关系评述
1.1 宏观专利质量的内涵
专利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产出,专利质量的内涵,经历了从“研究质量”到“创新质量”的演变过程。研究质量强调的是专利申请文件质量、专利审查质量和得到授权的专利质量。创新质量是创新绩效在潜能、过程和结果每个阶段的总和,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过程质量和经营质量三个维度。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研究质量”和“创新质量”分别对应了科技创新过程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研究质量关注的是创新链前端环节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之间的关系,创新质量关注的是从专利创造、保护到运用的创新链全过程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分析,目前我国提升高校专利质量,更多的是基于宏观创新质量的范畴,贯穿了从专利创造到转化运用的全过程。
1.2 专利转化运用作为专利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提高专利质量需要科学合理的专利质量评价,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专利转化运用纳入宏观专利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张黎等[1]建立的专利质量评估模型包含了技术创新度、技术成熟度、技术应用范围、技术防御力、技术可替代性、技术独立性、专利族规模、法律地位稳固程度、技术转化能力、许可实施状况、专利技术利润率、市场需求度、政策适用性和剩余经济寿命等指标;杨登才等[2]从数量、质量和价值3个维度重构了高校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专利的数量、维持、被引、侵权诉讼、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
通过对专利质量内涵和评价的梳理看出,专利转化运用在专利质量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宏观专利质量的内涵包括了专利转化运用,专利转化运用是专利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促进专利转化运用是提升专利质量的应有之义。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高校都应将专利转化运用作为专利工作的核心。
2 我国高校专利现状
2.1 数量庞大,质量欠佳
我国高校专利管理一直是属于科研管理的一部分,专利管理被纳入成果管理的范畴,在管理制度与措施上主要是以简单的奖励刺激数量增长,且在专利申请上没有严格的审查和限制。王珍愚等[3]指出,大多数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管理内容简单,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主要采取行政管理的运作模式;宋河发[4]认为,传统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往往局限在成果管理层面,一般由科技处或科研处代管。在审查缺失以及简单激励的双重作用下,我国高校产生了体量庞大的专利申请,其中一些低质量的专利不足以产生商业应用价值,无法转化运用。
2.2 产权质量低,转化运用不够
高校专利质量管理的欠缺造成了创新成果没有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产权保护。黄灿等[5]认为,虽然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但这些技术转移办公室较少介入到高校发明人的专利申请工作中,仅仅在技术转移工作中起到协调作用。况且目前尚有许多高校还未建立专职的专利管理机构。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有知识产权的高校中尚未建立专利管理机构的比例为9.7%,有兼职管理机构的比例占46.5%,有专职管理机构的比例占43.8%。高校专利管理机构没有支撑科研成果申请高质量的产权保护,导致申请的质量不高,保护范围偏窄。即使高校产生了具有较高商业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但是与创新成果配套的产权质量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也导致了技术转移的可能性低。
3 我国高校专利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专利质量管理的动力缺陷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由国家政策规定所决定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由政策所带动和引导的。高校专利质量管理的动力同样主要来源于政府制定的政策。程龙等[6]认为在以行政管理模式为主导的知识产权运行体制下,制度束缚是影响高校创新质量的重要因素,激励政策在驱动高校专利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高校创新与市场共生演化的生态环境;顾志恒等[7]认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指标弱化、知识产权工作与政府资源不相关联、管理成本与产出效益不匹配是高校专利质量管理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对高校的评估指标中,涉及专利的指标主要考核专利数量,对专利质量的考核不足,导致了高校专利工作重数量轻质量。
3.2 高校专利质量管理的运行缺陷
专利质量管理是从专利创造、保护到运用的科技创新全过程管理,而高校专利管理工作却未融入创新链的全过程。一方面,技术研发与专利管理相脱节。高校的专利管理一直是以审批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即科研人员提交申请,管理部门再进行审批,这种管理模式属于被动式管理,缺乏主动的专利服务管理,如对专利导航、布局、挖掘和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另外,高校管理部门对于专利质量关注的仅是创新链前端环节的“研究质量”,即专利是否能够获得授权,没有从创新链全过程的“创新质量”对专利进行审视,没有关注申请的专利是否有应用价值。另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之间在专利管理上没有形成协同机制。专利全过程管理包括专利分析导航预警、专利布局挖掘、专利运营转化,需要科研团队、信息部门、专利管理部门、校企合作部门、成果转化部门之间相互协同,而高校这些部门的关系相对松散,即使是同属一个部门不同科室,也是各管一块,缺乏全面合作和衔接,没有形成有效的专利质量管理机制,难以产出高质量的专利。
4 提升我国高校专利质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4.1 强化专利质量导向,优化政策制度体系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专利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中,对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机制、强化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给出了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促进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在专利政策体系建设与完善中,引导高校做好专利质量管理,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1 要重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管 例如对于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不能仅停留在政策制定层面上,还要进行动态跟踪监管,密切跟踪高校如何落实相关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是否有与政策目标相背离的情况,建立健全持久的督察机制,使有效的行政督察成为常态,实现政府监管、高校自治的治理体系。
4.1.2 要将专利质量指标纳入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例如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评估、平台基地评估等各类评估中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应纳入专利质量指标。科技评价结果是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科技评价对高校办学具有突出的导向作用,要使高校真正重视专利质量管理工作,切实改变高校专利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必须要加强专利质量指标在高校科技评价中的体现度。
4.1.3 要加强专利质量在政府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高校专利质量管理工作的好坏,如果没有和政府资源配置相关联,没有在人才评价、项目评价、奖励评定中得到体现,会造成高校对专利质量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例如可在高校获取国家科技经费资源、科技奖励资源等这些竞争性资源过程中,将专利质量工作与政府资源配置进行关联,提振高校提升专利质量的决心。
4.2 立足专利运用核心,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4.2.1 要回归保护创新创造的初心 专利是为了保护创新创造而产生,虽然当前高校是以指标驱动的方式发展,但从长远看,一所高校要良性发展,不应盲目追求专利数量。高校要以发展科学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从战略维度建立专利管理制度,保护激励创新,把提升专利质量管理作为专利工作的重要抓手。
4.2.2 要以专利转化运用为核心 专利转化运用是指将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将专利转化运用,才能体现成果的价值。要将专利管理中被动的行政审批管理模式转变为面向转化运用的主动的专利管理模式,包括信息收集、科技创造、决策分析、市场策略等全过程管理;在创新链全过程中要以“创新质量”的大质量观对专利进行审视,在创造阶段就应关注申请的专利是否有转化运用价值。
4.2.3 要将专利质量管理工作融入到科技创新全过程 目前高校的专利管理方式属于分段式管理,管理过程中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难以满足高质量专利管理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专利服务支撑机构建设,完善科研团队、科技信息部门、专利管理部门、校企合作部门、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等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进一步优化专利质量管理工作。
5 结 语
专利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当前国家发布的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等各项政策,既对高校专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高校专利工作的重大机遇。高校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通过专利管理工作的大胆改革激发高校的创新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