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研究

2021-12-15李金蔚

黑龙江粮食 2021年2期
关键词:安全观粮食农民

□ 李金蔚

(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汕头 515000)

农为邦本,食为政首。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写道“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足够的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1]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人类生存面对的永恒话题。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突发的全球生物安全问题使我们更加重视人类的口粮与生存问题。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不仅有助于我国人民基本生存保障,更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的历史渊源与主要内容

(一)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观历史发展脉络

建国以来,我国历届领导集体都对粮食问题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认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首要发展是农业。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稳定,更关系到各领域的平稳运行;邓小平同志强调粮食问题是人民生存生活的基础需要;江泽民同志认为“粮食始终是战略物资”,必须牢牢地依靠自己、依靠本国;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并阐述粮食应安全稳步增长;要积极创新型农业,加大科研创新力度。习近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几代领导集体的粮食安全观,洞察全球农业发展,合理规划我国农业发展,丰富强化粮食安全来保证民生大计。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我国人民高度关注,部分国外学者也有极大兴趣。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篇叫做《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这篇文章从数据与饮食结构分析出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问题,但是在我国广大农民与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实现了“十七连丰”,从未出现粮食危机,有力地击碎了西方学者唱衰中国的论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指出“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如果粮食供给出了问题,谁都不可能救我们。”[2]历史经验也表明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与人民发展的基础问题。

(二)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一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根本底线。我国有着庞大的人口数量,作为人口数量排名世界第三的国家,想要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给是我们必须要始终坚持的根本方针。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一直坚守着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战略理念,防范粮食安全问题于未然。

二是立足国内,适度进口是首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3]如果国际市场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容易使中国的粮食安全陷入被动局面。立足国内并非完全靠本国的“封闭式”模式,我国鼓励利用好国际粮食贸易,构建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国际粮食安全关系。

三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与管理积极性的内生动力。“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话题,粮食安全观最基本的方式是稳定好农业、农村、农民的平衡持续发展。农民是粮食的微观供给主体,农民直接与粮食挂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管理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的产量。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将很大程度上提高粮食的数量与质量。

四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要素保证。一方面,要保护好耕地安全。耕地不仅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命根子。2013年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国家倡导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我们的耕地安全。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研发方面,鼓励农民与学者加强可行性的专利研究。给农业发展换上科学技术这一新的“发动机”,构建新的农业技术体系。

五是保障 “舌尖上的安全”的最终目标。粮食安全观不仅强调粮食数量需要足够我国人民群众的供给,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中国人民已经摆脱了单纯吃饱的阶段,目前进入了是否安全健康的新阶段。切实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卫生监管机制,粮食安全不仅在田间地头,更在每家每户的餐桌上。

二、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土地资源及人口基数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但人均可用耕地面积却捉襟见肘。据统计,2017年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世界人均面积的一半,但却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在这背后为了“差数平复”所做的努力,是其他任何国家所难以想象的。中国人民都吃饱饭的实现,依靠的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倚仗的是科研学者的辛苦钻研,依赖的是广大农民的勤奋劳作。

(二)国际间经济环境的步步压迫

就当前国际环境分析,全球的粮食增速在逐步放缓,而需求却不断提升。粮食竞争的背后是资本竞争。截止到2015年,主导全球农业和种子市场的六大巨头公司全为西方企业,他们控制着种子专利。同时粮价也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全球化的今天,粮食进出口贸易越发蓬勃,人们也越来越依赖国际产品,在无形之中被控制了日常生活。究其原因,西方的一些企业把农业与资本进行垄断,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经济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三)国内关于粮食安全发展观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提高,对粮食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放缓、挤压作用。耕地面积减少,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种植耕地的农民多为老弱病残等人群,且有的地方因人力不足出现撂荒现象。近年来,国内个别粮食品种生产过剩,供过于求,致使粮价下跌,造成谷贱伤民。这也要求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对于农业的先进技术与科研专利问题,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解决了中国大部分人的吃饭问题。但是,我国在其他农作物的自主科研开发上取得的成就却不太明显。本土种子、化肥、品牌的研发不足导致我国粮食市场的主动权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的理论实践意义

(一)粮食安全观丰富充实了国家安全体系

学习探究粮食安全观有助于丰富完备国家安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2月的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4]当前我国的国家安全观,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丰富复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观的新战略,充分肯定了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活于安稳世,要有思危识,我国连续多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关“三农”问题,可见农业发展、粮食安全时刻与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挂钩。新时代要依靠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粮食安全观,继续补充发展国家安全观体系。

(二)粮食安全观为人民生计稳定提供了实践意义

粮食安全观有利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农业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新型农民,构建新型农民队伍。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产品数量充足、质量放心。加大科学技术对农业方面的创新研发,保证我国生物安全。既要搞好专利,保护好种子,又要增强其推广利用率,做到有效率又保质量。国家积极鼓励大量有志青年从事“三农”工作。不仅可以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还可以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利于完善农业发展的产业链,有助于因地制宜的保护粮食安全。

(三)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为国际间和平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时代粮食安全不仅有助于本国的生存发展,更有利于国际间粮食的和平稳定。《2018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中显示,全球饥饿人数在过去三年持续上升,已重回十年前的水平。[5]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我国在国际上也提出了宝贵的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无论是G20峰会,还是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中国在国际会议上都非常慷慨的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缓解部分地区的饥饿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导与实际上物资的支持。习近平同志在出席的国际工程大会上指出:“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发明了杂交水稻,促进中国粮食亩产提升到800公斤以上……为人类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6]可见我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力量,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上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给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带去了技术与资源。中国现在也在不断的提升本国国力,在确保本国粮食安全下也在努力的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猜你喜欢

安全观粮食农民
珍惜粮食
耕牛和农民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巧用视频资料进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