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加工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探究
2021-12-15安徽省粮食集团有限公司
□ 傅 强(安徽省粮食集团有限公司)
粮食安全关乎国本,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粮食加工企业作为农村余粮收购和商品粮生产的关键枢纽,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尤为重要。然而,受到市场经营环境和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存在经营不善等多种发展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建设的缺失、内部监督乏力以及管理层能力低下。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对粮食加工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论述,探索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困境
我国有着广阔的耕地面积和大量的农村人口,出售农副产品是农民创收的重要手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粮食收购价格的政策。整体而言,近五年来,农村地区粮食作物收购价格稳中有升。粮食加工企业将基层的农副产品以市场价格回收,通过生产加工制作成米、面等成品商品粮,保证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作为粮食作物市场流通的中间环节,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粮食作物的回收与产品销售情况密切相关。据国家统计局粮食生产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万吨,较上年增长0.9%,我国粮食产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稳步增长。在粮食作为市场周转的过程中,粮食加工企业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大多数企业选择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采取一系列的融资额;另一方面,党中央和地区政府要求保证商品粮总体价格稳定,此外,低价进口粮食作物严重影响了国内粮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多种因素导致许多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困难,举步维艰。与此同时,中小粮企为保证加工原料供应稳定,不得不采取优质优价政策,以高出市场价格的方式收购农副产品,然而在优质成品的销量上缺乏价格优势导致产品积压,企业出现亏空。此外粮食加工企业的融资难度不断提升,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逐年下调,企业资金周转更加紧张。粮食企业的收购经营行为高度依赖银行所提供的贷款,银行的放款速度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收购时间,部分企业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原材料收购。为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降低生活成本,我国面向全球进口大量的粮食作物,这就导致国内粮食作物生产加工环境日趋紧张,商品粮成交价格受到外来产品的打压。部分粮企更是存在恶意竞争行为,使用陈粮、差粮以次充好,影响粮食交易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粮食加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粮食企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无法逆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寻求破局之策的关键在于调整内部经营管理策略,理清内部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妥善处理,科学依法经营。
(一)体制建设的缺失
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受限于自身规模,更容易受到市场环境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市场经济下,个人可以从事粮食加工与销售工作,因此,越来越多的个体工商户或合伙成立的企业开始从事农副产品生的加工销售工作。这类企业在资金投入、流通和企业管理上缺乏规范的体制建设,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进行资本注册和责任划分,存在潜在的经济纠纷。在经营责任认定、盈利分红等方面多以口头约定的形式,缺乏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支撑。在市场监管方面,我国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性质尚未作出明确规定,企业登记注册形式缺乏固定的考核评估标准。整体而言,中小型粮企在组织建立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尚未形成行为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同相关法律法规相契合的文件。
(二)内部监督的乏力
粮食加工企业中的民营企业在内部监督与管理上存在疲软乏力的弊端。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监督机制。就外部监督而言,国家工商行政部门负责粮企的登记、市场准入工作,市场监督部门分负责粮食产品质量的监管。然而,却忽视了粮企资金流通和周转的监督。企业内部同样缺乏对财务流通、产品质量、原料手段的全面监督。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统筹生产经营活动,整个企业的科学运营缺乏有效监督。各部分的生产行为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企业内部决策由高层管理人员负责,投资行为和收购政策由企业高层决定,缺乏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三)管理层能力低下
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收购行为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息息相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管理层人员需要根据市场粮食收购价格的最新动向,制定科学的原料收购计划,调整粮食作物的收购量。然而,由于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过程缺乏合理监督,导致企业高层的信息利用和决策过程中出现纰漏,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对于部分中小型企业而言,企业的决策人员即为投资者,由于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学习,导致在粮企发展规划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领导能力。决策者自身能力低下,素质低下是导致粮企经营不善、甚至破产的重要原因。部分管理人员盲目追求短期的市场利润,忽视了农副产品收购与出售的价值规律,从而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部分经营者缺乏对企业发展状况的科学认识,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开展融资行为,种种因素导致企业内部可流通资金数量下降,企业出现资本亏空。粮企的收购经营行为不同于其他类别的企业,其原材料的收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成品粮食产品的上市时间与市场需求量相挂钩。在新粮成熟后,及时组织余粮收购,分批次完成原材料的收购工作。在成本销售方面,应当主张打造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三、粮食加工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体制建设
(一)规范企业管理行为
明确粮企企业性质,完善企业相关制度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性、科学性。在企业登记、注册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明确法人身份和责任。对企业资本的股权划分进行认定,保证粮食企业的资本和权利公开透明。合伙企业中,合伙人共同出资,并共同承担企业的生产经营责任。共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负责,不断加强各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根据相关法律对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资本投入、股权划分进行规范,推动资本整合。对粮食企业的资本流通进行公开化处理。制定详细的企业管理标准,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粮食产品收购加工行为进行规范,形成常态化的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法治化建设。完善粮食企业相关法律法规与生产制度建设,推动各项生产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二)强化内部监督
加强粮企内部监督,组建专业的监督部门,负责对出厂粮食商品、收购粮食原料的监督与检测,保证粮食作物入厂与出厂质量,筑牢粮食生产加工的质量防线,注重产品收购、储存和生产质量,用良好的质量回馈社会。注重产品收购、储存、生产质量。在粮食加工企业内部管理的监督方面,应当形成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对企业决策、生产和产品销售、生产等各个阶段行为进行全面监督,尤其是在资本的周转与利用方面,确保粮食加工企业的资本的阳光下流通。
(三)管理队伍建设
将管理层的决策权关进制度的笼子,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管理层中推选出监管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决策进行科学监督,避免个人滥用私权。同时,打造高质量的决策团队,聘请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粮食成交市场动向进行科学的分析,为企业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结束语
粮食加工是农作物向商品粮转化的关键一步,最为考验粮企的经营管理能力。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粮企只有加强内部监督与管理,保证决策的科学有效,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才能够为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关系到粮企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站稳脚跟。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更应该强化内部监管体制建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妥善应对农副产品收购与加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