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道哲学的工夫境界与生命体验

2021-12-15魏子钦

农业考古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夫茶道境界

魏子钦

世间最雅,莫过诗酒花茶。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从文化上说,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万物皆可入道。从哲学角度说,茶道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中国茶道是认识、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学界更多地侧重在对中国茶文化的思考与讨论,对中国茶道的哲学探索与研究则有待于进一步展开。有鉴于此,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工夫境界论,对中国茶道进行解读与研究,梳理出中国茶道蕴含的工夫境界的哲学思想,期望进一步理解中国茶道哲学的核心理念,并对建构中国茶道哲学的相关问题提供一定思想助力。

一、中国茶道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哲学,由于民族气质、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的不同,自发展之始,便开出不同方向。后来随着各自发展,又发出不同的生长路径。具体而言,当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的同时,世界上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巴比伦等文明点,也相继出现一批被称为“轴心时代”思想家的哲人群体。这些哲人不约而同地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等问题展开全方位思考,提出一系列人类无法回避且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在“轴心时代”的思考中,关于中国哲学特质的论述,牟宗三先生讲得好:“中国哲学特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1](P5)。进言之,中国思想中的形而上学的着重点是“生命与德性”[1](P12)。从德性主体的实践态度出发,中国哲人是以自己的生命本身为对象,而不是如希腊哲人以自然为对象。中国哲人的出发点或进路在于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是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是由这种实践注意到“性命天道相贯通”[1](P12)而开显出的。因此,中国文化生命的最高层心灵,都是集中在这里表现。

中国人对哲学的体道活动采取的是以“生命”[1](P7)为中心,由此展开在人世间的训教、持守与修行,这里所说的“生命”,不是生物学研究的自然生命,而是道德实践的文化生命,故而它的理论思维的运行脉络的核心意义是一个工夫操作与境界转出。而中国哲人所建构哲学体系的终极意义,则在于境界理想的完美呈现,哲人以理性建构的哲学体系为工夫操守提供系统保障。所以,中国哲人在应对万事万物时,为寻求本真生命与圆性智慧,便采取了万物皆可入道的范式,使得身心、人我、世界的内外、主客交涉的关键都在工夫心法中转摄,这是中国独立的难以被西方式哲学所消解的一套哲学范式。如此,形下之物的茶,也就具有了进入中国哲学与文化思考范围的机会。品茶悟道,人在草木之间,茶作为人连接天地的媒介,成为了开通中国生命文化与心灵体验的关窍之一。所以,可以借助中国传统哲学理解中国茶道哲学,以便更好地进入中国茶道哲学思想本身。

那么,如何通过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国茶道哲学呢?杜保瑞认为:“儒释道三家的实践哲学中有工夫的实践与境界的印证的课题。”[2](P18)另外杜保瑞还认为,中国哲学方法论的核心观点是“以工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进路的基本哲学问题的诠释架构”[2](P24)。这样来看,工夫与境界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研究法的独特之处,也是其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工夫与境界作为中国哲学研究法对中国茶道进行解读,可以提炼出茶道哲学中的核心理念,从而进一步展开对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文化追思与哲学反省。

二、工夫境界论下的中国茶道哲学

中国茶道为何?“茶道”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大师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言:“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也载:“又因鸿渐(茶圣陆羽)之论广润色之,于茶道大行。”《茶经》问世后,由茶而阐述的“道”就在生活中兴起。此外,唐代名宦刘贞亮提出《饮茶十德》,其中有“茶可行道”之言。由冲泡到品味再到体道,茶水之间的热力交融,从外在进入内在,升降沉浮保持互通畅达,中国茶道思想在人伦日用的生活与文化中慢慢建构起来。

中国茶道哲学的建构问题是茶道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一方面,关于“中国茶道”的话题讨论,一些近代学者认为中国只有茶文化(包括茶俗、茶礼、茶艺等事业)、茶产业(包括茶叶生产、制作、贸易等活动),但始终没有发展出系统、理论的“茶道”哲学[3]。不过,应当承认,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系统的中国茶道哲学理论,也无明确的中国茶道学派传承与发展,但这只能说明中国茶道有其特殊性,但并不能证明中国就没有茶道哲学思想。另一方面,有一批学者认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生发了中国茶道思想,且茶道哲学有核心概念与文化价值。例如,庄晚芳先生将中国茶道概括为“廉、美、和、静”[4](P327),以此来明确中国茶道的理想追求与文化境界。李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思考,认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理念是在“闲中返隐并取乐”[3]。另外,张立文教授也积极参与到建构中国茶道哲学的活动中,认为“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是茶道文化的精神体现。中国茶道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是自然、虚静、养性”[5]。可见,诸位学者虽对茶文化、茶道哲学的追求与把握是不尽相同的,但其共同点是专意于茶道背后的人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与工夫境界上的人生思索。见此诸多茶道精神与文化说法,以工夫境界论对中国茶道哲学进行解读,可以看到,中国茶道哲学中的“和”思想熠熠生辉。

从工夫论角度看,中国茶道哲学工夫论的“和”是调和包容、和谐开放、消除偏见。《国语·郑语》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只有克服自己的偏见,才能真正深入理解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如果缺乏相反之物的对比和激励,那么,对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也并不是真的理解和喜欢,仅只是一种风格偏好的喜欢而已,不可能深入下去。这个问题就跟中国茶人所理解的茶道是一样的。陆羽认为茶在生长方面,“茶者,南方之嘉木也”[6](P61);在制茶方面则认为,“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6](P113)。可见,品茶作为一种工夫,一方面注重自省,另一方面则注重沟通与理解。因此,要想进入工夫状态,在进入茶道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和”。“五音不同而声能调,五味不同而物能合。”(《管子·宙合》)茶人总是要求自己保持高洁的情操,然后才能在茶事活动中体现出和雅境界。宋徽宗说:“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7](P40)总之,无论是煮茶过程、茶具的使用,还是品饮过程、茶事礼仪的动作与工夫要领,都要不失端庄典雅的中和风韵。

从择、煮、煎、饮的茶之工夫上看,均讲究对“和”的准确把握。采茶需“和时”,“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7](P40)。煎茶时水、火、茶的关系也要适中。震钧言:“茶之妙用,全在火候。”[8](P13)多则茶苦,少则茶淡。此外,中国人也有以茶敬人、礼人的说法。宋代诗人杜耒的诗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读来眼前就浮现出以茶敬客的生动画面,令人遐想无限。在奉茶中先长后幼、先人后己,恰是儒家倡导的长幼有序的人伦之举,这也是传承至今茶艺遵循的礼节。茶道工夫在茶事活动中的不同方面做出了诸多影响,为茶人的工夫操守提供了极好的现实操作性。

《中庸·第三十章》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中包含着“不同”与“差异”。“和”与“同”是不同的:“同”是个体之间混同;“和”是多元,是生动活泼的。反过来说,在“和”中有价值的个体必须体现出自己的“不同”,如果不能充分体现自己独特的价值,那就没有在“和”中参与的资格或者意义。品茶作为茶道“和”工夫的一种,茶人在求“和”、存“和”的论茶过程中难免会与“同”相混淆,亦或是出现与他人的茶道见解相左时候,但越是这样,越是要克服自己的偏见,客观评价,这样才能够消除心中偏见。

从境界论角度看,中国茶道哲学境界论的“和”是人生理想、修行目标。茶道之中,“和”是境界,是追求。“和”既是修行的方式,也是修行的目的。作为方法,茶道中的“和”,既包含了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与美好,也包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美好。不仅现代人关注茶道,溯源古代,大儒朱熹对茶理茶道也有精微见解。据《朱文公文集》记载:朱子青年时以茶修德,认为茶可以明伦理、表谦虚。据说,朱熹之所以形成这种观念,是因为他幼年寄居五夫里刘子翚家时,在其古宅厅堂曾看到过一副木柱楹联:“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持家三自律,勤俭耕读世泽长”,对此深有感触,并为自己设定了一条生活准则:“以茶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奢侈铺张”[9]。另外,朱熹也曾言茶理:“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10](P2503)

在朱子眼中,茶的“和”境界可以说是物与我、现象与心灵的相互感应作用,是一个事件的发生与一种关系的发现,甚至是一种参与世界、宇宙的方式与创造活动。其中,和谐的状态必然带动、转化感受着的自我提升与扩大,透露出人的主体存在及自我内涵可能蕴含的精神深度、广度、高度。这是朱熹“从自身亲临的生命感受,开拓对现实世界的整个理解,也同时开拓对生活本身的理解、对内在心灵世界的深入思考”[11](P10)。

此外,朱子在一次茶宴中,与张敬夫、林泽木等友人在席间茗饮唱和时,赋得一诗:

小园茶树数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尝。

虽无山顶烟岗润,亦有灵源一派香。[12](P524)

茶园千茶抽芽,觅得萌芽几许,冲泡之间,虽无天地精华直接灌顶,却有灵源方动,直见本心的和谐体验,这促使人们探寻自身创造力的来源,以挖掘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的更高层面。其中,和谐的崇高体验则通过消除偏见和自我的局限促使我们超越自身,从而使我们认识到无限的创造性。因此,“和”的境界展开是“从个人的经验开始,走向个人体验的整合,再进入到建立文化表达的方式,并深化为对生命和宇宙的认识”[11](P79)。然而,应当指出的是,从“和”之境界的立场思考,要找寻“和”的意义,就从直觉再回到人的本身,包括人的心理,对人的重新认识,形成人的存在的一种“和”的表达方式,然后更深层地展示生命的根本愿望、生命的基本要求,再回到宇宙的整体,找寻生命的宇宙的起点与根源,这又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这正是如朱熹所讲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理学体验,亦是朱熹所言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人生理境。

回看大儒朱熹对茶道、茶理的把握,茶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体道悟理的方式,人们在茶香中修身立德,展开“和”之气象。茶成了沟通外物与人我的契机,所以茶道以“和”作为人生的终极理想之一,在茶事实践活动中不断去修习,从而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人格,最终实现“天地人和”,即“天人合一”。换言之,在工夫境界的操作与反省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天理”的道义推崇、对茶事中“和”的“关联宇宙”[13](P10)的文明特质。

三、中国茶道哲学的生命体验

钱穆先生讲得好:中国文化中理想之人的生活在“心生活”[14](P41)上。而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纵使是品茶、插花也十分讲究,这不是说要吃得好、喝得好,而是在一饮一食中体会艺术情味、人生境界,这是因为中国人对“艺术世界”的感悟,更多讲的是一种体验。中国人总是要把整个日常人生尽量放在艺术境界中,而使人陶醉,不自觉地自如其如。

中国茶道,也是把人生完全艺术化而开放出来,制茶文艺化、饮茶和谐化、茶艺舞蹈化,而同时又是和文化、和工夫、和境界的生命体验,使整个人生艺术化。这是从自身亲临的生命感受,去体验、认识、发现、创造美的价值,其内在目的都是激发生命的原初力,是活生生的具体而全的生命实现。唐代诗人元稹在《一字至七字诗·茶》中,通过对茶的思考,从感觉情感以及客观变化的宇宙体验上,开拓了心灵境界的内在空间。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饮茶之时,夜后伴明月,晨前对朝霞,以茶洗尽古今之倦,诗人在面对变化多端的世界时,通过对茶事活动艺术化、开放化的心灵整合方式,来认识这个生生不已、变化不已的生命过程,并对人生进行不断反思,以考察生命体验所发生的文化共振与自然和谐作用。白居易讲:“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苏轼则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先民们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另一方面,先民们又把茶当作勉励人生之物,告诫人们珍惜时间,学以成人。

此外,陆游曾作《卜算子·咏梅》,如果把《咏梅》改为《咏茶》,其他的一字不改,难道不对吗?驿外断桥边的茶树,甚至更荒远的野生茶,寂寞生长。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茶叶零落成泥碾作尘,经历磨炼,其香如故。可见,茶可寄情融情,也可说理言理,其中蕴含了人们对事物所承载的共同情感与人生体验。这也是说,人生来就是一种文化的生命体验,借助外物来表达自我,成为自己的力量。而这个生命体验又能影响到其他人,借由自我的真实表现而带动他人的真实表现,这样一种活动就是“生命的体验”。

中国茶道所生发而出的生命体验,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如袁枚所说:“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续诗品》),亦如李渔所说:“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李渔《闲情偶寄》)。心灵的无限力量打开了生命体验,一切景色都会成为天地之景。中国茶道体现的是一种“一”的境界,是“天地一体”“万物合一”“天人合一”的生命体验。在“和”的境界里,作为有限时空的人感受到了自己与对象的一致,感受到了宇宙的同一,正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感受里,人一瞬间从自己所在的有限的时空和有限的存在中摆脱出来,融汇进一种宇宙的境界里。

德国汉学家埃里希·蒂斯认为,中国人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通常“采取一种与客观时间相对抗的方式,人的个性在此时暂时隐退,无限时地参与到共性之中成为可能”[15](P44)。在此状态下,人会觉得个人存在与宇宙融为一体。而这一境界也正是中国茶道本要达到的文化境界。茶道就是要从生存性的劳苦中,从有限生命感受的局限中摆脱出来,去感受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的更广大的文化世界,从而体会到人在天地间的意义。在中国茶道的生命体验指引下,既给人们提供了整合生命的创造意义,又使人在寻找理想的生活方式过程中可以有序地布置、安放心灵,摆脱缠累,人与世界化为一体,境界焕然一新,清安自在,不负此心,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此展现。

四、小结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茶道哲学的研究,往往注重对中华茶文化、茶艺茶技、茶俗茶礼的探讨。实际上,中国茶道哲学与中国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涉及到中国哲学中工夫论、境界论、宇宙论等方方面面。从中国哲学研究法切入中国茶道哲学的研究,给中国茶道哲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地进入蕴含着工夫境界与生活理想的中国古典世界;另一方面,面对当代生活的快节奏,据中国人的工夫持守与人生境界之论,可有益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净化思想、调节身心。

另外,对中国茶道哲学中“生命体验”的哲理阐发,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中蕴含着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高扬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命意识,也使中国茶道哲学上升了新一维度与高度。同时,在“和”的工夫境界论的观照下,从生命体验开放出来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境界,还促进当代中国茶道哲学及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发展,这为深刻理解中国茶文化、建构中国茶道哲学提供了极大的思考空间与理论资源。

猜你喜欢

工夫茶道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寻迹万里茶道
品“境界”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诗内”与“诗外”工夫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功夫”和“工夫”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