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生社会支持对其心理韧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1-12-15吴倩倩

关键词:硕士生人际韧性

陈 伊,吴倩倩,黄 蓉,邵 丹

硕士生社会支持对其心理韧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陈 伊1,吴倩倩2,黄 蓉3,邵 丹4

(1.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2.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3.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 325016;4.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 325011)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403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探究硕士生社会支持对其心理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硕士生的社会支持处于正常水平,其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上硕士生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韧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具有不同社会支持的硕士生其心理韧性的部分维度具有显著差异.因此,硕士生的社会支持对其心理韧性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这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风格与应对方式.

硕士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作用机制

1 问题提出

在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壮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并成为学术研究的主题.作为中国社会高学历、高素质的人群,研究生普遍面临着科研、学业、就业、婚恋、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2],近年来,由于心理因素而引发抑郁症,导致休学、甚至自杀的研究生案例逐渐增多,不仅造成家庭悲剧,还导致巨大的人才浪费,因而亟需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

在心理健康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心理韧性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性事件或逆境挑战时,通过各种积极因素维持并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受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积极心理品质[3].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心理资源,能有效地缓解外界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影响[4].Waugh等研究显示,青少年心理韧性中的心理灵活性可以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加正性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并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5].心理韧性可以为个体提供战胜各种外在困境的积极的精神能量,能有效抵消来自外界的负面影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良好的保护效应,保护个体不受不良社会刺激的伤害[6],由此,心理韧性被认为是增强和保护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品质,对广大研究生维护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韧性虽人人有之,但非个个相同,亦非一成不变,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改善和提升[7].Dray等提出了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指出个体的心理韧性需要获得外部因素的保护,如学校、家庭、亲属、朋辈等都可为心理韧性提供养分[8],为促进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发展,要增强这些外部保护性因素,社会支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量.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9],当个体身处困境之中,周围的社会关系,如亲人、同伴、同事、组织等,给予提供实际资助、信息帮助或社会情感帮助等均可助其脱离困境.众多心理学研究都认同社会支持对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效用[10-11],有助于减轻心理症状,并产生保护效应[12].Elisabeth等研究发现,与个体接触的他人的数量,个体感受到的他人的理解、自我满意感和个体寻求社会支持的意愿等社会支持要素对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13],但是这个发挥效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其运作机制如何等,仍有待继续研究.

硕士研究生是我国高学历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大多数处于青年中后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硕士生的社会支持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如何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硕士生的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如何产生影响,其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拟通过分析硕士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社会、家庭、学校(导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更好地帮助硕士生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学业发展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1.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SSRS由肖水源编制[14],用于评定个体现有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感受到的支持水平.问卷共有10个题项,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由受测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定,得分越高,表明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该量表在我国已被广泛使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重测信度为0.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本研究中系数为0.71.

2.1.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of Chinese Adolescent,RSCA)

RSCA由胡月琴等编制[15],适用于评定青少年的心理韧性.量表共有27个题项,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等5个维度.采用李克特五点记分法(1―5代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计算整体及各维度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韧性越好.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本研究中的系数为0.79.

2.2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与温州市五所高校部分在读硕士研究生作为施测对象,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30份,剔除明显敷衍及未完成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03份,有效率93.7%.样本的年龄分布为(24.53 ± 1.48)岁,其中男生179人(44.4%),女生224人(55.6%);研一287人(71.2%),研二72人(17.9%),研三44人(10.9%);学术型硕士241人(59.8%),专业型硕士162人(40.2%);人文社会科学专业212人(52.6%),自然科学专业191人(47.4%).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与Amos 24.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 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数据均来自受测者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16],由此,在问卷施测过程中尽量采取措施,如匿名法、正反向计分等,来避免和控制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对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该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数较差,2/=22.531,RMSEA=0.172,这表明本调查数据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硕士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描述性统计

调查发现硕士生的SSRS得分分布为35.87 ± 6.17,客观支持得分为7.91 ± 2.27,主观支持得分为20.26 ± 4.31,支持利用度得分为7.71 ± 1.66.RSCA的得分分布为3.33 ± 0.35,心理韧性各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积极认知(3.89 ± 0.77)、目标专注(3.79 ± 0.67)、家庭支持(3.02 ± 0.46)、情绪控制(2.99 ± 0.58)、人际协助(2.97 ± 0.47).

3.3 硕士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相关

采用Person相关分析探讨硕士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各维度的相关情况,结果发现,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相关系数为0.243,达到显著水平,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与社会支持及其3个因子均存在显著水平的相关(详见表1).

表1 硕士生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的相关

注:*< 0.05,**< 0.01(下同).

3.4 不同社会支持水平下硕士生心理韧性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将社会支持总分前27%与后27%界定为低、高两种社会支持水平,比较两种不同的社会支持水平下硕士生的心理韧性差异,结果发现,整体心理韧性在高低两种社会支持水平下未有显著差异,心理韧性的维度上有所差异,在目标专注与积极认知维度上,高社会支持水平组的得分显著高于低社会支持水平组,但在情绪控制与人际协助维度上,高社会支持水平组的得分则显著低于低社会支持水平组(详见表2).

表2 硕士生不同社会支持水平下心理韧性的差异比较

3.5 硕士生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路径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硕士生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与假设模型的拟合度进行验证.经过反复探索,得到了硕士生社会支持预测心理韧性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模型的拟合指数² = 28.876,= 9,²= 3.208,RMSEA= 0.074,GFA= 0.994,AGFI= 0.980,CFI = 0.939,NFI = 0.950,IFI = 0.965,TFI = 0.917,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要求,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图1 硕士生社会支持各维度预测心理韧性的结构方程模型

由结构方程模型可知,家庭支持维度未进入模型,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心理韧性各维度之间的作用方向及预测系数各不相同:客观支持正向预测目标专注(Regression Weight,R.W. = 0.25),同时正向预测积极认知(R.W.=0.17);主观支持正向预测积极认知(R.W. = 0.10),同时负向预测人际协助(R.W. = -0.13);支持利用度负向预测情绪控制(R.W. = -0.16),同时负向预测人际协助(R.W.= -0.22).模型预测路径的回归权重分析如表3所示.

4 讨 论

4.1 硕士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中硕士生社会支持的得分分布为35.87 ± 6.17,由于目前国内尚无SSRS量表的常模,无法判定当前硕士生社会支持得分高低,但是对比已有相关调查的数据[17-18],本研究中硕士生的得分属于正常范围.文献[19]认为,个体的社会支持是从家庭、组织、社区或社交网络那里获得的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帮助,很显然,这种一般性或特定性的支持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保护个体在不利处境中免受伤害[20].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家庭教育,普遍给予子女更多的支持和关注,那些有机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硕士生大多数拥有较好的家庭支持资源.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会、导师等均为硕士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帮助研究生完成学业与就业任务,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本研究中硕士生的心理韧性平均分是3.3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此结果与蒋瑜仙等[21]的研究基本一致.值得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研究生的心理韧性较差,屡见研究生因心理承受力较弱而发生悲剧的报道,需要引起研究生教育机构及导师的高度重视.Steensma等通过研究证实,借助适当途径,运用健康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对个体的心理韧性进行训练,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困境,可预防悲剧事件的发生[22],如此则更突显了关注研究生心理韧性的现实意义.

由调查结果可知,硕士生的积极认知与目标专注维度得分较高,这与这个群体的实际特点密切相关.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硕士生已完成了系统的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他们中的大多数专注于学业、科研等目标,因而这两项心理品质的增强和提升对他们应对学习、科研方面的压力是有积极意义的.本研究中硕士生的情绪控制与人际协助维度得分较低,这说明他们需要更加重视加强心态调适、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素养训练.

4.2 硕士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

调查发现,整体上硕士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具有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及维度与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控制、人际协助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同样都是社会支持,为什么与有的心理韧性维度呈正向相关,而与另一些呈负向相关?表面上看二者存在矛盾性,从深层次探究,说明社会支持对不同形式的心理韧性具有方向不同的作用力,同时也反映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硕士生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与应对特征.

首先,根据Erica等的研究结论,以人际支持为基础的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能部分地预测心理健康[23],这就说明了社会支持并不完全发挥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效应,因而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维度既有正向又有负向相关是合理的.其次,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对不同群体的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对硕士生这个接受了较高层次文化素质教育的群体来讲,目标专注与积极认知是确保他们在激烈的考研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支持性心理品质.侯琳等以医学专业研究生为例发现生活支持在压力源与焦虑症状之间起着多重调节作用,外在的社会支持提供给个体内在的心理力量,帮助改善社会认知,从而减少焦虑情绪的发生[24],Jackson等也认为社会支持与负性认知评价呈负相关[25].因此,硕士生从外界得到的客观支持及他们领悟到的主观支持对他们的学业成功、学术科研等具有积极意义.而情绪控制与人际协助更多地表现为个体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方面的品质,对人际交往、社会协作等具有一定作用.本研究中硕士生这两个维度的得分相对较低,说明他们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是不理想的,同时这两个维度对硕士生的主要任务(学业与学术)关联不大,因而无需太多外在支持的助力,因此,社会支持与情绪管理及人际协助之间呈现弱负相关.

4.3 不同社会支持水平下硕士生心理韧性差异分析

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在不同的社会支持水平下硕士生的心理韧性整体上未有显著差异,部分维度有显著差异.Brian等认为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受到的支持对其维持健康心态具有重要作用[26].根据一般经验,拥有较多社会资源的人往往社会交往能力也较强,也善于处理各种困境,心态较为乐观,更善于运用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转化不利情境,维持并促进身心健康.Elisabeth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一个人所获社会支持越多,越能更好地克服困难和挫折,越容易体会到幸福感[13],压力对健康和幸福的影响会随之而降低[10].

4.4 硕士生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路径分析

本研究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来揭示硕士生的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模型显示硕士生的家庭支持维度未进入结构方程模型,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韧性各维度的预测效应及方向各有不同.家庭支持维度未进入结构方程模型,说明大多数硕士生的思想与心理已基本成熟,已基本不受父母家庭的影响,能够做到自主、自觉地思考并完善自我发展的课题.

硕士生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最大的特点是客观支持正向预测目标专注与积极认知,主观支持维度正向预测目标专注,同时负向预测人际协助,支持利用度同时负向预测了情绪控制与人际协助维度.对大多数硕士生来说,客观支持包括实物或工具支持,如各种实际可见的学术研究工具、学校的助学政策、援助行为或直接的物质援助(钱物、劳动、服务或直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等),这些支持客观可见,往往可以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从生活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而有助于研究生专注目标,形成对社会、学校、个人发展、人际关系等的积极认知.主观支持包括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同伴性支持等,表现为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这类社会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有着密切关系[27].Bonnie等发现个体在心理健康状态不佳的时候,所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对恢复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28].由此,应为硕士生提供广泛的客观支持与情感性的心理支持,以进一步帮助他们专注于学业发展的目标,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阳光积极的心态.

主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对硕士生的情绪控制与人际协助维度产生负向预测效应,这可能与硕士生所持有的逆境文化观有关.对待逆境,许多中国人持有辩证的思维方式,认为逆境是“天将降大任”的考验,祸事“焉知非福”.面对压力处理问题时,儒家多采用中庸之道,注重依靠自己来解决困难,不过多表达情绪,道家主张在困境面前展示柔韧性[15].一项关于应对方式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中国人的行为模式表现为在认知上对事件采取一种乐观的看法,并且以集体主义的方式进行应对[29].中国人的这些应对方式很可能在他们面对压力或身处逆境时表现出来,从而构成国人心理韧性的独特成分.因而,有些社会支持的因素对心理韧性中的部分维度(如情绪控制与人际协助)就构成了负向预测效应.

模型所揭示的社会支持维度对心理韧性各维度的预测路径,充分说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或个体心理韧性发挥效应的过程和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心理韧性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成长起来的较为高级的内心素养,表现在完成任务、适应环境、应对挑战,逆境奋起,获得持续性的生存和发展技能的过程中[30],整体上,在硕士教育阶段通过合理运作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可有效增强硕士生的心理韧性,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因个体心理因素而导致的悲剧发生.

5 结 论

硕士生的社会支持处于正常水平,心理韧性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积极认知与目标专注特点较为突出,情绪控制与人际协助相对较弱.整体上硕士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具有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目标专注、积极认知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控制、人际协助维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在不同的社会支持水平下硕士生心理韧性的部分维度具有显著差异.硕士生的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存在较为复杂的作用机制,既有正向预测效应又有负向预测效应,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风格与应对方式.

[1] 胡浩.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 [2020-07-29]. 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730/c64094-31803059.html.

[2] 张新颖,郭智芳,闫晓岑.“95后” 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及对策建议[J].管理观察,2019(36): 118-120.

[3] Connor K M, Davidson J R T.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J]. Depress Anxiety, 2003(18): 76-82.

[4] Masten A S.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 227-238.

[5] Waugh C E, Thompson R J, Gotlib I H. Flexible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in Trait Resilience [J]. Emotion, 2011, 11(5): 1059-1067.

[6] Smowski P R, Reynolds A J, Bezruczko N, et 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Adolescence: An Autobiographical Perspective from Disadvantaged Youth [J]. J School Psychol, 1999(4): 425-488.

[7] Ahangar R G. A Study of 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Personality, Cognitive Style and Decision Making Style of Management Students [J]. Afr J Bus Manage, 2010, 4(6): 953-961.

[8] Dray J, Bowman J, Frund M. et al. Improving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nd Resilience through a Resilience-based Intervention in School: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Trails, 2014, 15(1): 289-298.

[9]Sarason B R, Pierce G R, Shearin E N, et al.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Actual Others [J]. J Pers Soc Psychol, 1991, 60(2): 273-287.

[10] Barrera M J, Chassin L, Rogosch F.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nflict on Adolescent Children of Alcoholic and Nonalcoholic Father [J]. J Pers Soc Psychol, 1993(64): 602-612.

[11] Cohen S, Willis T A.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J]. Psychol Bull, 1985, 98(2): 307-357.

[12] Anne C P. 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Adolescence: Direct and Stress-buffering Effects of Coping, Control Beliefs,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J]. J Appl Dev Psychol, 1999, 20(1): 45-62.

[13] Elisabeth H M, Eurelings B, René F W, et al.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Seeking: A Prospective Study among Primary Mental Health Care Patients [J]. Soc Sci Med, 1995, 40(8): 1083-1089.

[14] 肖水源.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4(2): 98-100.

[15] 胡月琴, 甘怡群.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 心理学报, 2008(8): 902-912.

[16] 周浩,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6): 942-950.

[17] 刘思浚, 赵慧, 陈佳萍, 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6): 449-452.

[18] 张琴, 范一丁, 程春燕.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业任务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0, 40(9): 684-687.

[19] Cullen F T. Social Support as an Organizing Concept for Criminology: 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cademy of Criminal Justice Sciences [J]. Justice Q, 1994, 11(4): 527-559.

[20] Malecki C K, Demary M K. Measuring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Support Scale (CASSS) [J]. Psychol Schools, 2002, 39(1): 1-18.

[21] 蒋瑜仙, 陈伊. 研究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硕士生和本科生的差异比较[J]. 教育学术月刊, 2020(6): 76-81.

[22] Steensma H, Heijer M D, Stallen V. Research Note: Effects of Resilience Training on the Reduction of Stress and Depression among Dutch Workers [J]. Int Q Community Heal, 2006, 27(2): 145-159.

[23] Erica L, Spotts N L, Pedersen J M, et al. Genetic Effects on Women’s Positive Mental Health: Do Marit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Support Matter? [J]. J Fam Psychol, 2005, 19(3): 339-349.

[24] 侯琳, 张镇. 医学专业研究生压力源与焦虑症状: 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9(12): 1108-1112.

[25] Jackson Y, Kim K L, Delap C. Mediators of Control Beliefs,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Adaptive Behavior in School Age Children: The Role of Appraisal and Social Support [J]. J Trauma Stress, 2010, 20(2): 147-160.

[26] Brian L, Edward O. Relational Regulation Theory: A New Approach to Explain the Link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J]. Psychol Rev, 2011,118(3): 482-495.

[27] 王雁飞. 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 2004, 27(5): 1175-1177.

[28] Bonnie M, Jamie R F. Roles of Perceived Sexist Events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the Mental Health of Women Seeking Counseling [J]. J Couns Psychol, 2006, 53(4): 464-473.

[29] Heppner P P, Heppner M J, Lee D G,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ollectivist Coping Styles Inventory [J]. J Couns Psycho, 2006, 53(1): 107-125.

[30] Giuliani N R, McRae K, Gross J J. The Up-and-down-regulation of Amusement: Experimental, Behaioral, and Autonomic Consequences [J]. Emotion, 2008(8): 714-719.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Postgraduates in China

CHEN Yi1, WU Qianqian2, HUANG Rong3, SHAO Dan4

(1. Oujiang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2.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3. Zhejiang College of Security Technology,Wenzhou, China 325016; 4. Zhejiang Dongfang Polytechnic, Wenzhou, China 325011)

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postgraduates’ social support on their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by th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and Resilience Scale of Chinese Adolescent (RSCA). A survey of 403 postgraduates shows that the social support for postgraduates is at a normal level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s at an upper-middle level. Overall,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between postgraduate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al support.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a complicated mechanism exists between the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postgraduates, which reflects the unique thinking style and coping style of Chinese people.

Postgraduates;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ct Mechanism

G643

A

1674-3563(2021)04-0045-08

10.3875/j.issn.1674-3563.2021.04.00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www.wzu.edu.cn/wzdxxb.htm获得

2020-09-06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9GXSZ53YB)

陈伊(1983― ),女,浙江温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英文审校:黄璐)

(编辑:王一芳)

猜你喜欢

硕士生人际韧性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李德辉写生作品选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赵燕磊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