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创伤性骨折术后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价值
2021-12-15阴彦平
阴彦平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创伤性骨折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骨折类型,年轻群体中创伤性骨折的发生率男性较高,因为青年成人骨折主要是由外部暴力造成的。研究表明,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创伤性骨折术后的静脉血栓形成[1]。本文据此研究了以下几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骨科创伤性骨折患者,共100 例,经X 线、CT 确诊,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受伤时长2-18h,平均时长7.32±2.05h。患者年龄31-84 岁,平均年龄55.3±5.4 岁;男55 例,女45 例。患者签署实验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认可。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 例。参照组,受伤时长2-17h,平均时长7.01±2.02h。患者年龄32-84 岁,平均年龄54.0±5.1 岁;男30 例,女性患者20 例。实验组,受伤时长3-18h,平均时长7.83±2.33h。患者年龄31-84 岁,平均年龄55.6±5.7 岁;男25 例,女性患者25例。参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护理治疗,实验组术后进行护理干预,两组的年龄、性别、受伤时长等基础资料可比(P>0.05)。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疼痛护理,等。
实验组采采用优质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凝血情况和全身状况等,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术后长期卧床,血液粘度增加,血液循环不畅,很容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严重时可能导致肺肺栓塞等并发症,所以要提高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2]。吸烟会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因为尼古丁能够收缩血管,所以要告知患者戒烟。
1.2.2 抬高患肢
手术后要将骨折患肢适当抬高约30 度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可以在侧肢体下垫一个厚度适当的棉垫。如果是膝关节骨折,还要保持膝关节的直立和固定,通过抬高床尾的方式抬高患肢,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膝下垫枕或过度屈髋阻碍静脉回流。
1.2.3 指导早期活动
腿部肌肉,例如腓肠肌上有静脉窦,必须肌肉泵帮助静脉血液回流,特别是患者处于仰卧状态时[3]。当术后麻醉未消失时,护士通过健侧肢体被动活动例如屈伸运动、按摩肢体等进行。术后康复过程中,护士可鼓励患者采用主动活动,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指导患者家属按摩肢体,促使肌肉收缩,加快静脉血流速度,避免卧床引起的血流缓慢。按摩需要从跟腱起自上而下,沿静脉血流方向,促进静脉回流。踝泵运动,通过运动踝关节起到收缩和舒张肌肉的作用,促进下肢的血液和淋巴循环,防止发生下肢术后肿胀,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踝关节的运动量较小,不需要身体同时运动,所以运动的安全性较高。除了接受踝关节手术的患者之外,其他术后卧床患者都可以进行踝关节运动练习,在床上保持大腿放松,缓慢勾起脚尖向下踩,每个动作保持3 秒左右,使肌肉持续收缩,每次3 分钟,每小时做1 次,每天做10~15 次。
1.2.6 机械预防
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能够减少对患者的打扰,可以在夜间持续使用[4]。注意一定要选择适合患者的弹力袜,合理调整压力、弹力,做好皮肤护理,以免皮肤损伤。循序使用应用弹力袜,医用弹力袜是利用了减压原理设置的,能够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保护下肢静脉血管内膜,减少下肢静脉扩张的程度,提高下肢的血流速度,同时能够使下肢静脉瓣膜作用增强,另外还可以抑制释放下肢组织因子,减少下肢横截面积,加快血液回流速度。一般情况下手术后选择2 级高级长筒弹力袜,可减轻最大压力值25%以上,最高可达90%。白天穿着夜间脱下,每天穿着弹力袜时间不低于10 个小时。另外还可利用间歇气体压迫装置,能够排空静脉,清除滞留血液,清除无效腔内残存血液。对下肢进行梯度加压,加快下肢血液循环和血流速度,将充气筒套在下肢处,利用降压泵反复放气,促进下肢血液流动。
1.2.7 合理穿刺部位
下肢易引起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高于上肢。特别是老年骨折患者尽量减少下肢静脉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多次穿刺,缩短止血带使用时间,长期输液需要使用颈外静脉穿刺。
1.2.8 预防性抗凝护理
因为创伤性骨折创伤大,所以需要使用抗凝剂,但是术后出血几率高[5]。必须对患者生命体征严密观察,同时观察伤口情况,按医嘱测量血常规和凝血。
1.3 统计方法
数据通过SPSS20.0 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 显著差异。
1.4 观察指标
静脉血栓发生率:数值越高护理效果越差。
1.5 治疗标准
痊愈:创伤性骨折术后疼痛、肿胀症状彻底消失;显效:创伤性骨折术后疼痛、肿胀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创伤性骨折术后疼痛、肿胀未缓解。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实验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参照组,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n(%)]
2.2 两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参照组静脉血栓形成3 例,发生率6.0%,实验组0 例,两组发生率差异显著,χ2=15.04,p<0.05。
3 讨论
创伤性骨折手术治疗主要是切开复位和内固定。非手术治疗最常见的是人工复位、外石膏固定或小支架固定。在临床实践中,通常创伤性骨折没有明显的移位。因此,手法复位和外部固定是首选,不仅易于操作,还可以防止骨折部位周围血管的损伤,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手术和患者的疼痛与经济负担。
创伤性骨折手术容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也是导致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深静脉血栓时静脉的血液异常凝结,血液循环不畅,也是临床较为多发的一种并发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静脉壁受损、血液高凝、血流滞缓。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包括肢体肿胀、肢体疼痛、体温异常等。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疾病,血液在经静脉内不正常凝结,一般情况下发生于下肢,当血栓形成后脱落就可导致肺动脉栓塞,甚至引起患者死亡。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制动,另外血管受到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都可引起深静脉血栓发生,延长了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所以必须积极有效进行预防。主要有药物预防和护理预防两种方式。药物预防主要是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并配合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但是因为患者手术后身体存在伤口和引流管,所以使用抗凝药物可能导致术后出血,另外一些患者具有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液疾病,也不宜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使用护理干预预防性价比较高,护理效果较好。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要原因是术后患者卧床或制动,导致血流速度缓慢,所以护理干预要针对性进行预防,提高下肢静脉血液流动速度。本次研究中采用的踝关节运动方式能够加快肌肉的收缩舒张,促进下肢血液淋巴回流,因为只有脚踝在动,所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适用于卧床休息的患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医用弹力袜也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预防性措施,并且使用费用较低。通过给下肢一定压力,减少下肢的横截面积,从而提高血液的回流速度。间歇气体压迫装置通过形成静脉血流搏动来排空静脉,促进血液循环。总之,护理预防措施既能够加快下肢静脉回流,降低血流瘀滞,而且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但是具有肺栓塞、水肿、心力衰竭等患者不适用使用医用弹力袜和间歇性气体压迫装置,所以护士一定要加强护理评估。术前健康宣教,能够增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提高预防意识,提高治疗依从性。术前评估掌握患者病情,治疗原发疾病,加强功能练习,减少血栓形成因素。术后观察患肢血液循环,采取保护措施减少静脉血管损伤。正确摆放体位,指导早期被动和主动运动,促进局部回流,缓解长期卧床导致的血流速度降低。使用弹力袜可以压迫下肢静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可以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同一部位,减少静脉血管的损伤。出院指导可使患者熟悉和掌握疾病的防治知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可促进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干预进行预防的优势是不需要对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不会增加出血风险,而且能够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但是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较高配合度,另外也要提高患者的自主性。
综上,创伤性骨折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可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推荐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