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12-15张成荣曾昭鹏陶海为
张成荣,曾昭鹏,陶海为
(1.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 来宾 546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超声科,广西 来宾 546100)
扩张型心肌病(DCM)其特征为左/右心室或双侧心室增大,出现心室收缩功能降低,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1-2]。同时相关研究表明,该疾病大多起病缓慢,高发于中年人群,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且发病年龄呈降低状态,随着病程的增加,患者的临床症状越来越重,甚至死亡,这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4]。临床治疗DCM 的药物治疗主要以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但疾病病死率仍较高,患者预后仍不理想,因此对于DCM 的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时间内收治的共计60 例DCM 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沙库巴缬沙坦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时间范围: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研究对象:DCM 患者;研究例数:60 例;分组方法:按照治疗差异性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组内具体信息:对照组: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最高72 岁,最低41 岁,平均(61.34±6.57)岁。观察组:男性20 例,女性10 例,年龄最高74 岁,最低42 岁,平均(60.84±6.24)岁。两组资料对比(P>0.05)。
入选标准:①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5],心功能分级在Ⅱ级以上(NYHA 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5%;无心脏手术史;临床资料完整;服药依从性良好;为首次并发的心力衰竭。②排除标准:伴肺功能衰竭或肝肾功能障碍者;已知对研究药物不耐受者;心率<60 次/min,收缩压<100mmHg;其他类型心肌病者(如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者);伴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冠脉狭窄明显者;合并心肌梗死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常规给予β 受体阻滞剂和(或)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培哚普利叔丁胺片(厂家:上药东英(江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504;规格:2mg/片)口服,每日1-2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厂家:Novartis PharmaSchweizAG;国药准字:H20170343;规格:100mg/片)口服,起始剂量每次50mg,每日2 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将剂量增加至每次100mg,每日2 次,持续治疗4周。
1.3 检查指标
心功能相关指标:治疗前,治疗后,利用超声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厂家:深圳开立生物医疗;型号:M30)检测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浆N 末端脑钠肽(NT-proBNP)利用胶体金比色法。疗效标准:参考文献[6],根据NYHA 心功能分级,将其分为,显效(心功能等级改善2 级)、有效(心功能等级改善1 级)、无效(无明显改善),有效率=1-无效率。 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并计算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NT-proBNP、心功能指标恢复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指标数据水平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LVESD 对比(P>0.05),但观察组NT-proBNP、LVEDD 低于对照组,LVEF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NT-proBNP、心功能指标恢复水平(±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NT-proBNP、心功能指标恢复水平(±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30 30 NT-proBNP(pg/mL)LVEDD(mm)LVESD(mm)LVEF(%)tP治疗前2701.67±855.47 2656.47±826.24 0.208 0.836治疗后1021.89±255.14 1256.57±306.64 3.222 0.002治疗前64.44±5.57 65.57±6.75 0.707 0.482治疗后54.74±5.11 59.54±5.25 3.589 0.001治疗前54.04±6.54 54.07±6.65 0.018 0.986治疗后55.64±5.14 55.24±5.45 0.292 0.771治疗前34.89±5.14 35.57±6.64 0.444 0.659治疗后46.14±5.67 42.24±6.47 2.483 0.016
2.2 对比两组疗效
治疗后,组间疗效对比(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水平(n,%)
2.3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论
DCM 作为原发性心肌病,目前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常见病因为感染、细胞免疫、基因及自身免疫密切相关[7]。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越来越重,死亡可发生于任何阶段,因此该疾病死亡率较高,可达11%-13%[8]。DCM 主要病理特征为收缩功能障碍及心室腔扩大,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属原发性心肌病,大部分患者未伴有容量负荷异常及压力异常,无冠状动脉组织病变。临床以药物干预为主,常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可延缓患者心肌损伤,主要缺陷为预后效果不佳,为此需结合患者病情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10];目前临床常采用治疗DCM 的药物培哚普利叔丁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减少心脏负荷,缓解病情的进展,但由于该疾病病程长,需要长期服用,患者不良反应较多,整体治疗效果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寻找更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9]。
本研究中,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后,组间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表明该治疗方式疗效确切,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其药代动力学表明,该药进入人体后,被分解为沙库巴曲、以及沙库巴曲活性代谢产物、缬沙坦,分别于0.5、2、1.5h 达到血浆峰浓度;同时缬沙坦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3%,而沙库巴曲超过60%。主要药理作用:①该药物成分含有沙库巴曲(脑啡肽酶抑制剂)、缬沙坦(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②对中性肽链内切酶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患者体内肽类水平,如:NT-proBNP 水平;③能够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1 型受体,减少醛固酮水平,以达到保护肾脏,舒张心血管的作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通过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可发挥双重阻断机制,较低的用药剂量可舒张血管,增加尿钠排出量,将其应用于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两组LVES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NT-proBNP、LVEDD 低于对照组,LVEF 水平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有利于降低患者肽类水平,同时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
综上所述,对于DCM 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β 受体阻滞剂和(或)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进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与培哚普利叔丁胺治疗相对比,其疗效明显提升,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风险。使NT-proBNP 水平下降,可有效缓解病人症状,更有利于改善心功能,提高病人运动耐量及日常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