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脑『离线』一会儿
2021-12-15瑞凝
文瑞凝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仿佛被偷偷安装了加速器。要赶紧起床、迅速地吃点东西、开车、上班、在期限内完成工作、回家、迅速做完晚饭、辅导孩子做作业……到了周日晚上,压力又来了,因为马上又要开始计划周一的工作。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就会持续,从而没有什么时间可以去散步、读书、做白日梦……
上学时“多考一分,超越千人”;上班时“多干一点,挤入核心”。生活上要考虑买车买房,情感上要抓紧结婚生子,规划上要趁着年轻走上人生巅峰……于是我们一路狂奔,很怕有人突然喊停。
从什么时候起,“慢”成了社会公敌?为什么我们不能慢下来?
回想一下,看过的相关文章,几乎都是教我们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高效工作和学习,如何将一天过成25小时的方法。慢一点也没关系?在翻开《慢一点也没关系》一书前,我很少听到谁说过这句话。
怎么会没关系呢?工作拖延下班必晚,拖严重了还会扣钱,然后就会被别人超过,被取代,出现失业危机,经济窘迫,家庭失和,从此走向人生低谷……
“慢”真的这么罪大恶极吗?作者在书里说:“对很多人而言,做白日梦有着负面的内涵,代表着心不在焉、浪费时间,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可事实却与此南辕北辙,让大脑离线对我们大有裨益,因为我们的创造力会在大脑离线的时候达到顶峰。”
在盲目加速快了这么多年之后,人们没有预料过的,由“快”引发的问题,也已经开始浮出水面。慢性压力、职业倦怠、过劳死,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一种快慢失衡后的必然结果。《慢一点也没关系》不是文艺励志或心灵鸡汤,它是由健康管理专家基于脑科学撰写的一本实用减压心理书。作者将大脑工作状态分为“在线状态”和“离线状态”两种。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集中注意力、速战速决的“在线大脑”更值得推崇。而经常发呆、溜号、做白日梦、慢悠悠的“离线大脑”听上去就不太靠谱。但其实,恰恰是“离线大脑”负责创意想象部分的工作比较多,过度要求效率,抑制大脑的离线行为,反而成了抑制创造力的罪魁祸首。所以,看着窗外叽叽喳喳的麻雀发呆,坐在长椅上沐浴着阳光什么都不做,任由思维自由联想,都不是没有意义的无聊行为。那是大脑在用离线方式建立某种创意链接的宝贵时间。
无聊、无所事事、做白日梦,对应的其实是创造力、联想、灵感和共情力,这些宝贵的能力需要在慢节奏中慢慢发酵。从小,我们就听说过很多科学家在散步、吃饭甚至睡觉做梦时灵感泉涌,那也并不是天才、伟人才有的特异功能,而是大脑本身的运行机理,是我们普通人也能获得的神奇瞬间。不过作者也写了——积习难改。让大脑离线其实也没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已经习惯了把闲暇时间交给电子屏幕去接管,看手机,玩电脑,看电视,虽然看似没在工作和思考,但那时的大脑根本不是离线状态,而是被侵占状态。其次,日常工作压力引发的焦虑,也不会轻易放过大脑,总是在离线状态里时不时冒出头来。
针对各种“假离线”和“无法离线”,书中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帮我们摆脱担心和焦虑之类的心理阻碍,让离线大脑进入最佳状态。同时,失眠烦躁、职业倦怠、纤维肌痛症等现代病也会随之消失。
努力虽好,过犹不及。其实无论是大脑还是生活,平衡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