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

2021-12-15正裕

莫愁 2021年35期

文/正裕

他是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他是我国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开创者,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他就是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

“一张白纸”印出飞机

1935年,5岁的顾诵芬随父母迁居北京。“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飞机轰炸对我的影响太深了,没飞机咱们处处受人欺负。”从那一刻起,顾诵芬就立志投身航空事业。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学专业毕业后,顾诵芬来到刚组建的国家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他憋着一股劲,要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五年后,航空工业局在沈阳建立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接到的首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作为技术骨干,顾诵芬承担起了飞机气动布局设计的任务。

只在大学里学过螺旋桨飞机设计基础课程的顾诵芬,回到北京从头开始学习。“当时北航还在建校时期,图书馆白天学生都在用,我只能晚上骑借来的自行车去。”顾诵芬回忆道。为了尽可能准确,他用硫酸纸把图描下来,自己动手“影印”。就这样,顾诵芬最终形成了可以进行气动力设计计算的一套方法,圆满完成了翼型、翼身组合型式选择与计算、进气道参数确定和总体设计所需数据的计算。

1958年7月26日,歼教1飞机首飞成功。“这是祖国航空设计事业起跑的信号。”此后,顾诵芬开始了飞机气动力设计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他主持了初教6教练机的气动力布局设计。同年,顾诵芬又开始挑战超音速飞机的气动力设计。他首次建立起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

空中解决歼8振动问题

在歼教1、初教6完成之后,顾诵芬接到一个新的挑战,他和团队需要设计一架比肩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歼击机——歼8。飞得高、飞行时间长、火力强成了歼8研制的目标。

1964年10月,歼8飞机开始研制。作为副总设计师,顾诵芬带领团队攻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难题。经过不懈努力,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实现首飞。

首飞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歼8在飞行试验中,几次出现因气流分离导致的强烈振动。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顾诵芬提出,通过观察贴在机尾罩上毛线条的扰动情况,来弄清楚机身后侧气流分离的具体位置。当时年近50岁、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瞒着家里,三次乘坐歼教6飞机观察并拍摄歼8飞行的振动情况。为了观察清楚,在两机编队飞行时,要求歼教6保持两机距离在5米左右甚至更近,这对飞行员和顾诵芬来说都是一种冒险。顾诵芬把生命危险抛置脑后,一心要找出问题症结所在。经过观察,顾诵芬最终提出对机尾罩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更改,彻底消除了问题。

那段时间,顾诵芬攻克了无数难关。歼8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它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79年年底,歼8定型成功。此后的三十多年,歼8系列飞机成为我国国土防空作战的主力战斗机种,有力地捍卫了我国的领空安全。1985年11月,歼8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歼8Ⅱ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作为型号总设计师,顾诵芬组织和领导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此后,歼8Ⅱ飞机成为当时空海军的核心装备。2000年,歼8Ⅱ飞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1年,顾诵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发展大飞机建言献策

1986年,顾诵芬离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前往北京航空工业科技委,把工作重点放到了飞机的主动控制技术研究、航空装备的体系建设、国防事业的宏观布局以及推动国产大飞机的发展上。

2001年6月,在王大珩、师昌绪、顾诵芬三位科学家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中国工程院机械运载学部成立了以院士为主,吸收行业内外专家的大型运输机发展战略咨询课题组。顾诵芬不顾年事已高,赴上海、西安两地奔走调研。一年后,一份题为《我国民机产业的发展思路》咨询课题报告完成了。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国家决策中吸收了顾诵芬建议的核心内容。在顾诵芬的指导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完成了国家重大项目ARJ21飞机的多项重大技术决策。他带领专家组对研制工作及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重要的咨询建议。

离开科研设计一线岗位后,顾诵芬仍然对航空科学和前沿技术进行跟踪研究。他开展的研究涉及通用航空、大飞机、轰炸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无人机、教练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外贸机,形成了数十份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在他的建议和主持下,“202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3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长远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事航空事业后,顾诵芬和父母聚少离多,基本每年只见一两次,母亲因为思念成疾引发抑郁症。母亲去世时,顾诵芬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由于国防与航空工业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政府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2021年11月3日上午,顾诵芬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他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时,泪光闪烁。

如今,91岁高龄的顾诵芬依然每天坚持到办公室上班,在国外学术机构上看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会马上分享给年轻设计师。“了解航空的进展,就是我的晚年之乐。”这就是顾诵芬,一位纯粹的航空人、让人敬重仰慕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