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美工区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2021-12-14龚淑贞
【摘 要】美工区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表达情感的活动,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对幼儿的能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工区活动中,愉悦、自由、宽松的区域活动环境,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活动材料,能够给幼儿自主选择和创造的机会,让幼儿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在大胆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美工区;幼儿;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220-02
美工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喜爱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在这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可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表达与交流、自由表现与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满足。因此,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要提供多种形式和内容、丰富变化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索与创造、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强化自发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幼儿的求学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对幼儿一些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教师要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用温暖的眼神、肯定的点头、欣赏的微笑给幼儿无声的支持,让幼儿在一定的气氛中,在集体的相互影响中获得审美快感,激发审美兴趣,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难感受到有时幼儿对美术所表现出的自发的热情具有无意识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往往只停留在“玩”的阶段。然而,幼儿的自发体验不是让幼儿盲目地、任意地自由活动,而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正确把握时机,引导幼儿内化原有的兴致,使浅层兴趣达到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有意识地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1]。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光线等都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如在主题活动“我住的地方”开展期间,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对自家及周围小区、幼儿园的房屋进行观察比较及讨论,幼儿对不同形状的建筑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的认为三角形的房顶漂亮,有的认为高层的建筑很壮观,有的认为粉红色外墙的房子很温馨。于是笔者在美工区中组建一支“小小建筑师”队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表现方式来设计房子。在主题活动进展到“京剧脸谱”时,笔者有意识地事先准备好各种生动形象且色彩艳丽的面具,让幼儿戴在脸上自由地游戏。幼儿对各种面具的图案和花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的喜欢孙悟空的面具,有的喜欢李逵的面具,有的喜欢曹操的面具,他们兴奋地交流着各自面具上的夸张的图案及美丽的线条,也就自然地产生了制作脸谱面具的兴趣。教师抓住时机加以点拨,幼儿就自发地在美工区制作起脸谱面具来,并讨论制作脸谱面具所用的材料。由于这些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一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形成了自发的艺术倾向。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幼儿在感受美术作品形式、理解作品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二、开放的工具和材料有利于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
足够的空间、开放的环境是保证幼儿动脑动手的必要条件。空间的大小和布局要根据美工区多变的性质来决定,所以美工区必须要有足够大的操作平台。同时幼儿欣赏美、体验美也需要平台。对此,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师设计了灵活、简便的矮柜来分割美工区的空间,矮柜可以陈列色彩艳丽的瓶子沙子画,本土材料制作的贝壳拼画、美术工艺品,以及幼儿的作品等这便于幼儿观察,能调动幼儿对美工活动创作的好奇心。矮柜也可以随着主题的变化而移动和变化,进行不同的空间分割。同时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师把所有的工具进行归类摆放在矮柜上,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取放创作工具,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需求,自主地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意构图和制作。
活動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给幼儿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就能表现出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的美工材料库,笔者所在幼儿园地处沿海城市,水产贝类一年四季都有,贝类琳琅满目,十分美观。它为幼儿在美工区活动提供了材料吸引幼儿主动去探索发现,去体会创造的乐趣。笔者引导幼儿进行贝壳彩绘,用蛏子壳、花蛤壳等拼图,用小螺壳制作小手链,等等。当幼儿觉得这些材料比玩具更好玩时,他们就会爱不释手,这样才能萌发幼儿表现、尝试和探究的欲望,引发幼儿的创造动机。笔者还在班上设立废品回收箱,启发幼儿把家中的废旧光盘、盒子、瓶子和瓶盖、纽扣、纸卷集中到回收箱中。这样美工区的材料就变得丰富而多样了,在减少教师收集材料的负担和降低活动成本同时,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性能都比较熟悉,操作起来更为方便。
三、鼓励幼儿大胆创造,获得成功体验增进自信心
美工区活动是集动手、动脑、动眼于一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创作工具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能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2]。
首先,笔者从丰富幼儿的生活着手,引导幼儿多观察,勤思考,为美工创作提供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启发他们关注并发现事物的特征及变化,并从中获得新感受。同时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想象,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在每一次的美工区活动中,教师不能用同一模式局限幼儿的创作,让幼儿自由、自主创作,如在“美丽的花瓶”这一教学活动中,笔者事先举行花瓶展,投放了不同形状、图案的花瓶。引导幼儿观察、交流花瓶的图案、外形、颜色、纹理等。再鼓励幼儿根据自己掌握的技能技巧制作花瓶,有的用画笔画,有的用卡纸剪,有的用橡皮泥捏,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又如笔者在美工区中开展“变废为宝”的活动,引导幼儿思考问题:这些材料的外形像什么?你想制作什么?选用什么材料?让幼儿的思维拓展开来。有的幼儿选择瓶子制作成小人、有的利用牙膏盒粘贴成车子、有的用蛋糕盖和纽扣做成方向盘,幼儿的作品各式各样,十分逼真。他们开心地告诉伙伴们:“看,这是我设计的车子”“我制作的小人多漂亮……”,幼儿从自己的作品中体验到了成功乐趣,增强了自信心。
其次,教师提供给幼儿丰富变化的活动材料之后,就要充分地信任幼儿,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创造,不应该担心幼儿出纰漏而处处插手。应当针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当幼儿有困难时,可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尝试和探索。如有一次幼儿在制作小汽车时,车子的轮子(瓶盖)接不上。幼儿很着急,笔者就为幼儿提供了绳子、固体胶、双面胶、橡皮筋、橡皮泥、钉子等,鼓励幼儿自己去尝试,他们试了这个又试了那个,最后他们集思广益,决定用铁丝,结果瓶盖车轮被细铁丝横七竖八地捆在小汽车上。幼儿一同高兴地跑过来告诉笔者:“车子修好了!轮子接起来了!”幼儿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自信心随之也提高了。
四、通过墙饰活动,引导幼儿掌握技能、鉴赏作品
首先,有效的墙饰活动应集教育性、参与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因此,美工区的环境创设要用幼儿创作的作品來布置和装饰,要充分体现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如笔者想要在美工区的墙面上装饰一棵树。于是和幼儿一起讨论用什么材料做树干,树叶怎么设计,怎么黏贴?最后幼儿达成一致意见,动手用报纸团做成树干并涂上颜色,幼儿还认真地画出自画像,并剪成一片片的树叶形状,贴在树干上,最后一棵生动有趣的“班级树”就呈现在美工区的墙面上了。又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中国娃”时,笔者利用幼儿的折纸作
品、绘画作品,在墙面上拼成“长城”,幼儿用小盒子剪出烽火台,十分逼真,体会到创作成功的喜悦,同时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异常珍惜。珍惜也激发了幼儿再创造的欲望,同时通过作品的展出又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互动作用,幼儿会交流,“你的自画像中缺了耳朵”“女生的头发可往两边梳,头发的线条可用细笔来画”无形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半完成”、有待完善的墙饰和通过操作能发生变化的墙饰更易引起幼儿操作欲望,对幼儿来说具有挑战性。有了欲望才能行动,从而发展其动手能力和提升其行为动机。
其次,墙饰还应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墙饰的用材、作品内容、色彩搭配、表现形式等都可以成为欣赏的范例,给幼儿美的熏陶,培养幼儿艺术欣赏能力。在美工区中,教师要给幼儿充分欣赏墙饰作品和感受墙饰作品的时间。幼儿独立欣赏时,教师应尊重幼儿,让幼儿从自身的角度去欣赏,不强求幼儿接受教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让其谈谈自己对墙面设计的看法,去发现他人作品的优点。幼儿结伴欣赏时,教师要鼓励幼儿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他们的陈述,使他们有更多的沟通,充分表达自己创作的意图和见解,以实现作品与欣赏的融合,发现出意想不到的新东西。
总之,注重外在传授和内在引导是美术区域学习活动的理论构想,把提高幼儿的表现欲望放在首位,注重因势利导,不断选择适应幼儿身心成长的教学方式是幼儿教师工作的指导原则。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感受美、探求美和表现美,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关于儿童的自主性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01(6).
[2]张俊燕.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7(10).
【作者简介】
龚淑贞(1978~),女,汉族,福建莆田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