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流动人口家庭化对其就业的影

2021-12-14响宋晶晶

中国市场 2021年35期
关键词:就业

响宋晶晶

[摘 要]文章基于2017年辽宁省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从家庭流动类型和流动人口个体特征视角,对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流动类型对流动人口的就业率影响较大,同时,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也对就业率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辽宁流动人口;家庭化;就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5.023

长期以来,辽宁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主要采取季节性流动的模式以及两地分居就业的家庭策略,以个人为单位往返于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近年来,流动人口的其他家庭成员开始进入到流入地就业和生活,使人口流动从单人流动阶段过渡到家庭化流动阶段。家庭化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但以家庭形式流动与独自外出工作的流动人口相比,将会面临诸如子女就学等新问题,特别是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运用2017年辽宁省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家庭化流动对流动人口发展的影响,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 辽宁流动人口家庭化状况

1.1 人口流动稳定性较高,内部成员更替较少

2017年辽宁流动人口本次平均流动时间为8.0年,较上年增加1.8年。其中,本次流动时间5年及以上的占59.4%。就流动时间而言,辽宁流动人口呈现出较高的流动稳定性,辽宁流动人口群体多数保持稳定,内部成员更替较少。

1.2 流动模式以完整家庭式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显著

在家庭規模方面,2017年流动人口平均同住家庭规模为2.3人,二人户和三人户占同住家庭规模比重较高,分别为34.1%和31.2%,家庭化流动显著。从流动模式[

本报告的流动模式定义借鉴于杨菊华、陈传波发表的《人口与发展》文献中的《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状与特点:流动过程特征析》相关定义。]来看,66.6%的流动人口家庭为核心家庭成员一起流动的完整家庭式流动模式;另有27.9%的流动人口未与核心家庭成员一起流动(即非家庭式流动);剩余5.5%的流动人口家庭与其核心家庭成员处于两地分居状态(即半家庭式流动)。这说明,辽宁流动人口家庭化流动已成为迁移的主要模式。

2 辽宁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就业状况

2.1 流动人口就业比例有所降低,男女未就业原因差异显著

流动人口外出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在家庭化流动显著的影响下,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就业比例能够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2017年数据显示,辽宁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就业比例为82.1%,较2016年下降2.2个百分点。其中,女性就业比例下降尤为显著。从未就业原因看,劳动年龄流动男性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没找到工作和临时性停工或季节性歇业,分别占30.8%和16.5%;而女性未就业的主要原因则是料理家务/带孩子和怀孕或哺乳,分别占44.4%和13.7%,男女未就业原因差异显著。可见,随着家庭化程度的提高,家庭责任和生命周期等因素对女性流动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第二产业更多吸纳流动人口,就业选择稳定性倾向增强

分行业来看,2017年辽宁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上,分别占28.2%和20.5%。较2016年,2017年从事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就业人员数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制造业仍为辽宁吸纳流动人口的主要行业,同时随着家庭化的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批发零售业也逐渐成为吸纳流动人口的行业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2017年有34.5%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为个体工商户,较2016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同时,进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比重分别上升1.5、0.4和0.4个百分点。这一变化的出现,或是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的提高,倾向于寻求稳定工作以降低自身就业风险的理性选择结果。

2.3 流动人口收入增幅较低,不同群体间收入差异较大

2017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为4017.2元,相比2015年、2016年同期分别增长8.4%和5.0%,明显低于同期辽宁平均工资增速。完整家庭式流动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为4043.3元,其中男性为4717.4元,女性为3158.0元;半家庭式流动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为3451.4元,其中男性为3884.4元,女性为2959.7元;非家庭式流动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为4083.8元,其中男性为4558.7元,女性为3499.1元。可见,家庭化对收入有一定影响,且家庭化对不同性别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

3 家庭化对流动人口就业率的影响

本报告以15~59岁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的分析方法,以家庭流动类型为核心解释变量,在控制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本次流动时间等个体变量的基础上,对流动人口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及其性别差异进行分析,以此获得不同特征对流动人口就业率的影响。详见表1。

从流动人口整体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看,卡方统计量为511.558,显著性水平P=0.000<0.05,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由标准化可知,家庭流动类型对流动人口的就业率影响程度最大,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对就业率也存在一定影响。

从流动人口整体就业率的回归结果看,半家庭式流动的回归系数为负值,完整家庭式流动没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家庭化流动对流动人口整体就业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男性角度看,完整家庭式流动的回归系数为正值,半家庭式流动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家庭化流动对流动男性就业率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从女性角度看,半家庭式流动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且通过检验,假定其他变量不变,半家庭式流动的女性其就业率仅是非家庭式流动女性的0.67倍。可见,相对于流动男性而言,女性更容易受到家庭化的影响而使得就业率发生明显下降。究其原因:首先,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是家庭网络的联结者,也是家庭生育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当自身与家庭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时,很多女性便会放弃自己已有的工作,选择抚养孩子回归家庭,进而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半家庭式流动会明显导致流入女性就业概率的下降。其次,对于流动男性来说,流入地家庭的完整化在某种程度上能促使流动男性寻求稳定就业,给予流动男性就业支持。

在个体变量中,除了户口因素和本次流动时间对流动人口就业率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均有较大影响。从性别看,流动男性就业率是女性的1.3倍,即男性较女性更易于就业;就年龄而言,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年龄较大者较容易就业,这一现象在流动女性中更为突出;从受教育程度看,流动女性随受教育程度的増加,就业率随之减少;此外,婚姻状况是影响流动人口就业率的重要因素。分性别看,流动男性中已婚者就业率高于未婚者,而流动女性则呈现相反情况,未婚者就业率高于已婚者。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第一,家庭化流动模式的不同对流动人口就业状况的影响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在流入地實现半家庭式流动的流动女性来说,她们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就业率低的特征;与此不同的是,家庭化流动对男性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有显著促进和提升作用,这说明流入地家庭的完整化能给男性流动人口带来更多的就业优势。

第二,除家庭流动模式外,个体特征也都会对流动人口就业状况产生相应影响。研究发现,除户口因素和本次流动时间对流动人口就业率不显著外,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对就业率均存在一定影响。此外,相对个体特征而言,家庭流动模式在现阶段对流动人口就业率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4.2 政策建议

第一,重视家庭化流动趋势下流动人口就业率下降问题。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帮助流动人口家庭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收入水平,如实行就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宽流动人口随迁家属的就业安置渠道等。

第二,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一是抓好就业培训及相关服务工作。建议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建立起具有地方特点和针对性的多元化培训形式;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强就业和人力资源配置信息的双向流通。二是加快社会保障的统筹工作。在养老保障方面,建议推进就业人员的区域间转移接续等;在医疗保障方面,建议推进全国异地医疗实时结算等便民化措施。

第三,关注流动女性就业和家庭现状,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建议一方面尽可能减少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另一方面要解决年幼子女的教育照顾以及流动老人的养老问题,帮助流动女性积极稳定就业,如建立起公益性或平价的托幼机构等。

参考文献:

[1]王胜今,许世存.吉林省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2013(3).

[2]杨菊华,陈传波.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状与特点:流动过程特征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3(3).

[3]张航空,杜静宜.家庭流动对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就业状况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2(5).

猜你喜欢

就业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班级企业化创新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