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梳理诗歌情感 培养高阶思维

2021-12-14徐梦琳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李白群文阅读

?徐梦琳

【摘 要】本文围绕诗歌群文阅读思维升级课题,以发展学生的语文高阶思维能力为目的,以李白诗歌群文阅读为载体,以“1+X”为具体操作方式,着重研究帮助学生在诗歌群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认知能力的策略,以期教会学生读懂诗中复杂思想情感,挖掘诗人多重的、矛盾的、流动的思想感情,完成群文阅读诗歌板块高阶思维的升级。

【关键词】群文阅读;高阶思维;诗歌;李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004-04

在传统单篇诗歌教学中,教师单一的人物背景介绍,学生有限的课内文本积累,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学生不仅无法全面地了解诗人形象,也在考试做题中容易走入误区,难以真正读懂诗歌。群文阅读是直接让文本来说话,让诗人走进学生的阅读视野。在群文阅读中,学生会在脑海中构建一个鲜活、全面的诗人形象,这是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理解提炼出来的,而非教师“转播”的单调无味的“作者介绍”。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读懂诗中所流露的复杂思想情感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怎样排列、如何变化,从而真正做到“知人论世”,进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因此,将诗歌教学融入群文阅读,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宽广的视野,并且能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和思维由广度到深度的发展。

一、根据议题,确定对象

李白作为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人生经历、意象选取、语言选择、手法运用、情感表达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古诗文教学板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培养学生人生价值观层面看,李白卓然独立的思想个性、亲和自然的文化人格能够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美学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面看,李白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能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白诗歌中的思想情感也颇具可探究性。因为李白在其成长和游历过程中接触到了儒、释、道、纵横家等思想,这些思想或多或少都对李白产生了影响,体现在李白的诗歌中。无论如何,李白都是學习诗歌鉴赏绕不开的重要诗人,是古代诗歌的“天花板”式人物,其作品浩如烟海,这也为李白诗歌群文阅读的开展提供了可行的客观条件。

从语文高考角度看,近几年高考诗歌趋势为考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或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且重视诗歌思想情感多样性、矛盾性和变化性的考查。因此,以诗人李白作为研究对象,以其思想情感作为突破口,以群文阅读为材料支撑,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诗人多样的思想情感,打破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固定范式,由单一情感理解到高阶思维的进阶,具有较强的可议论性、开放性、主体性和拓展探究性。

二、以一带多,梳理范文

人教版教材对李白诗歌的选材,局限在必修三《蜀道难》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越中览古》《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四首诗歌中。选材范围较为局限,不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而群文阅读的方式是以教材中的文本为基础,结合课外资料,充分发挥“X”的作用,与“1”形成极强的互补性,做到“1+X”。

诗歌鉴赏思维训练的操作路径,需要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首先,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先把所有意象提取出来,将诗人刻意打造的抽象、圆浑的意境进行机械拆解,然后再把独立的意象通过合并归纳、对比分析、纵向梳理的方式进行有机解构,将诗人思想情感化散为整,关注诗人思想情感矛盾点,跟踪诗人动态情感走向,深入地解读诗人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逻辑,完成诗歌思维的升级。

以课内选修文本《梦吟天姥吟留别》为例,作为一首记梦诗,李白以记梦为由,信手拈来,笔随心行,打造了一个神奇又深邃的意境。因此,可以设计一个意象梳理表格,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两类,教会学生在隐晦的诗歌中提取具有象征性的、奇特丰富的意象,如表1。

从意象探究情感并不难,很多学生能抓到该诗表达情感的核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并凭借此句挖掘出李白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和渴求摆脱官场束缚的情感态度。但整首诗意象众多,层次丰富,藏在意象后的思想情感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和流动性,需要一一挖掘、合并、梳理。在该诗中,李白梦抵仙境前就对天姥山充满了迷茫、向往、畏惧之情;梦游天姥山时,李白渲染了电闪雷鸣、山崩地裂等种种让人战栗不已的恐怖氛围,也流露出处于恶劣环境中所不可避免的一些担忧与畏惧之情。不过随着天门忽开,仙人出现,李白的情感也由惧转喜,之前压抑的苦闷得以释放,希望的到来触发了欢喜,李白在此刻进入到一种自由和乐、超脱现实的境界。然而好梦不长,梦中的美好反衬了现实的残酷,从梦中惊醒的诗人惟有留下满满的失望和怅然之情。但失落之情并没有长期占据李白的心灵,经过了梦境的洗涤,愤世嫉俗的诗人最终还是发出了反抗黑暗现实、勇敢追求自由的呼号,塑造了一个真实饱满又具有复杂情感的诗人形象。

(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不得开心颜 不愿低头 决绝勇敢

接下来,让学生在复杂的情感中寻找是否存在思想情感的冲突点。在《梦吟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中,可以挖掘出诸多的情感矛盾点,并且可以在复杂情感中探寻诗人的“偏义情感”。如诗歌开篇李白就用了“信难求”三个字来描述“瀛洲”,可见对所谓的仙境,李白是存有怀疑的,但说起天姥山“或可睹”又出现了转机,这不仅为下文梦游天姥提供了叙述空间,也可以看出李白在“怀疑”与“相信”的矛盾中出于或客观或主观的因素,更偏向于对超脱现实的仙境的相信。诗人对天姥山的高不可攀也进行了有力描写,甚至用天台山来侧面衬托天姥山的高大难及,而紧接着李白用飞渡、攀登等词,展现出一个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勇士形象,在“难以攀登”和“勇于攀登”之间,一个坚毅果决的“破冰者”跃然纸上。群仙列队欢迎诗人的到来,此时的诗人似乎已经达到情感的极致愉悦体验,登上理想中“行乐”境界的顶峰,所以梦醒后的诗人感叹道“世间行乐亦如此”。可见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梦游”后,诗人庞杂的情感中唯有“行乐”留存了下来,好像在遇到仙人前的阴森恐怖被自动过滤,只留下徜徉山水、超凡脱俗的欢乐。但随之而来的“古来万事东流水”又是对这种得之不易的欢乐的消解,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他苦苦追求的美好世界,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对立。然而,在这种思想情感的冲突中,恰恰可以窥探到李白已经跨越了“追寻短暂快乐”的需求,进而找到了一条在现实中可以彻底逍遥的路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最后,还可以剖析诗人思想情感的流动性。通过对思想情感的流动性梳理,大概可以知晓诗人在写作时经历了几个情感的高潮和低谷。如在《梦吟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大概经历了迷茫—向往—恐惧—喜悦—惊悸—怅然—超越七种情感体验,这些情感又可以浓缩为三个情绪低点和三个情绪高点,而且不难发现,李白的三个情绪高潮之间也存在一种递进关系,第一次是对天姥山的向往,这是浅层次的舒适情感;第二次是历经万难见到仙人的喜悦,这是深层次的欢乐情感;第三次是梦醒后以梦境指导现实的超脱解放,是更深层次的超脱情感。且在最后的惊悸到超越之间,还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情进行细微过渡,为最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感抒发奠定基础。

三、提炼方法,群文实践

(一)归纳相同意象,梳理复杂感情

一般而言,豪爽不羁的李白诗歌中的思想情感指向较为单一,风格尤其明显,表达相对直接。如《三五七言》中“相思”一词串联全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颗“愁”心涵盖所有情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狂”和“笑”将一个自信傲慢的诗人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只需见“陶然”二字,便可明白李白潇洒自如的思想情感;《赠孟浩然》中开篇直抒胸臆,述尽对孟夫子的深情之“爱”等。但还是有一些诗歌跳脱出李白擅长的浪漫主义风格,并且赋予了多重、曲折的思想情感,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此诗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作于李白晚年参与永王李瑞的起兵失败后,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要挖掘诗人背后的情感,就需要让学生提取意象并从形容意象的词入手,在解读其浅层意义和深层象征意义后,思考诗文背后所蕴藏的深刻情感,如表2。此诗开篇直言“寂寥无所欢”形容诗人当下的生活状态,不仅有外在的寂寞,更有一种内心的空虚,对未来的迷茫。紧接着,学生可以从对田家和邻女的形容词“苦”“寒”中理解到他们的辛苦,而李白这样书写的目的还是因其对劳动人民有着关注和同情,这也是李白悲憫情怀的展现。“跪进”和“素盘”就把聚焦点定格在邻女的身上,体现农妇淳朴洁净的心灵以及对李白的尊敬,这也是李白感激之情的来源。最后面对这般热情款待,李白借用韩信的典故,用“惭”和“谢”透露了内心的惭愧之意。此诗风格朴素自然,不事雕琢而处处藏有细微又不同的情思。再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此诗之“愁”,愁之有物亦愁之有理,夹杂了多重愁,如表3。经过对意象和思想情感的分类和品析,可以看出,里面涵盖了物是人非、荣华易逝的伤感,也有小人得志、君主被蒙蔽的担忧,更有悼古伤今之愁思以及自身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愁苦之情。愁只一字,愁意纷繁。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时要让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多重思想情感,并注意区分各种情感的细微差别及产生缘由。

(二)围绕矛盾思想,深入挖掘冲突

并非只有在小说中才存在矛盾冲突,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矛盾点也正是诗歌张力的体现。它不是逻辑性的冲突,而是一种情感的变向叠加,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内心的复杂与纠结。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思想情感的矛盾性能够避免思维、情感和人物的“扁平化”,更好地呈现一个“圆形”的诗人形象。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作于李白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当时李白在政坛上遭遇了沉重打击,情绪也自然会产生一些波动。然而,李白在此诗中的思想情感却有争议,有人说蕴含了李白的孤独失意,有人说体现了李白的孤傲豁达。这两种思想情感都能在诗中找到依据。“孤”和“独”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孤寂失落,但孤独之后一个“闲”字又彰显了李白骨子里的旷达,所以两种看似对立的情绪同时出现在诗歌中。这两种矛盾的思想情感交错在李白心中,一方面被排斥于朝堂外的李白难免会流露出一些无奈与凄凉;另一方面,诗人独坐敬亭山亦完成了情感的自我释放,“两不厌”表明诗人已经融入自然,开始超然物外的尝试。这个情感的矛盾点也正是李白完成精神升华的关键点,经过了两种交错情绪的往复和洗涤,李白在冲突中孤独且欢快,失意又豁达,孤寂亦超然,最终融合了矛盾,完成了自我。再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矛盾的思想情感不仅能在诗中得到融合,他们彼此之间也会相互作用。如这首《金陵酒肆留别》,开篇李白就撷取了一些江南美景意象,再赋予其“香”的特色,表达出一种和谐幸福之感,似乎脱离了离别的悲伤氛围。而很快李白又营造了一个相送的凄凉意境,一句“别意与之谁短长”以反问的手法写出了离别的愁绪。一个“香”,一个“愁”,表面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但将两种矛盾情感注入诗歌中,前者之美更能反衬后者之悲,愈让离别的不舍和愁思加重了分量。

(三)根据变化线索,把握动态心理

诺尔曼·丹森说过:“情感是一个具有自己的经验轨道或趋势的过程”,“情感的内在意识流是由一系列感受和思想的流动所构成。”[1]诗歌这种文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跳脱性,容易让人忽略诗歌中思想情感的连续性和变化性。但其实诗人在完成情感表达的时候,也会注重诗中线性思维的推进。情感表达过程往往是一个如流水般倾泻的动态过程,因此,梳理李白的思想情感线索就是要把握这首诗歌的“脉搏”,需要将散乱的、对立的思想情感进行线性组装,这也是对学生提炼概括能力的锻炼[2]。在此环节需要注意三点:第一,思想情感的流动性不一定是显性的变化,也可以是隐性的、跳跃性的情感流动,即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连续或非连续性的情感变化;第二,诗人情感的流动并非是固定的单调递增或递减,也有可能是情感波峰、波谷的不断交替和递嬗;第三,李白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并非全是清一色的火山喷发式流动,也有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形成一种娓娓道来式的流动,所以需要去关注流动的节奏和微小的细节。如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许多学生会一眼抓住“愁”作为诗眼,把全诗的情感基调定为一种愁绪,如表4。但这首诗的思想情感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流动性。诗人并不是由一开始见到“犬吠”“桃花”的喜直接过渡到最后“无人知所去”的“愁”,中间的“灰色地带”不可忽略[3]。树林深处时隐时现的鹿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惊喜”,也隐藏着诗人渴望在深林中遇见道士的期盼;“溪午不闻钟”则隐射着诗人发现无人敲钟的落寞;“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含有对所见秀美自然风光的欣赏,但即使风光再美好,也无法取代寻人不遇的愁苦。由此,可提炼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流动过程是喜悦—失落—喜悦—愁苦。作者思想情感在回环流动,历经两喜两愁,虽然最终落脚在“愁”上,但期间两次对戴天山美好环境的描写,溢出的若有似无的喜悦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最后寻人不得的愁苦[4]。因此,唯有重视诗人情感的动态变化过程,才能更好地把握诗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再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该诗的意象表如表5所示。

这首《行路难》也蕴藏了诗人循环往复、曲折流动的思想感情,如表5。李白开篇便以豪气干云的气势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好友盛情、美酒佳肴,本该欢畅乐饮的画面,却附着了一层迷雾般的思绪——李白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将内心愁苦郁闷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面对艰难的人生道路,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心中唯有茫然二字,天地之大却不知路在何方,此时的李白陷入了一种希望被破灭唯有消极无措的情绪中。然而不甘沉沦的诗人又想起了姜尚和伊尹两位曾经遭受过挫折却最终大有作为的榜样人物,并从中汲取力量,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是,回到现实的李白面对着眼前的“无路可走”,又再一次发出了“行路难”的喟叹。好在最终,李白凭借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也再一次注入理想和信念,表示自己终有一日亦能乘风破浪、无所畏惧!短短六联,诗人的思想情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不断回旋往复,经历了欢乐旷达—愁苦郁闷—欲有所为—无可奈何—充满信心—艰难迷茫—勇于突破几个阶段,以高亢开篇,以激昂结尾,中间三落三起,可谓激荡起伏、变化莫测。

因此,只有掌握了思想情感的流动性,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理解诗人隐藏于内心的起伏波澜,更全面立体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综上所述,教师在研究诗歌群文阅读高阶思维时,勿贪多求大,可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进行“三步走”——以“一”为例,梳理思维结构,合并选文。尤其应注意在梳理诗歌情感思维结构时需要层层递进,如先以提炼意象,合并情感为基础,再带领学生叠加思想情感的多样性,挖掘思想情感的矛盾性,梳理思想情感的流动性,引领学生在阅读诗歌時将刻板思维、单一思维、静态思维和狭隘思维向高阶思维进行转化和升级。

【参考文献】

[1]诺尔曼·丹森.情感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刘佳音.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3]冯广建,王巧红.群文阅读“五步法”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应用例谈[J].语文知识,2017(337).

[4]黎德锐.诗歌情感流动的依赖性与多样性[J].河池学院学报,2006(4).

【作者简介】

徐梦琳(1992~),女,四川自贡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及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李白群文阅读
诗仙李白的归宿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倒下的那一刻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