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磁共振动态增强参数特点比较
2021-12-14刘俊启张媛媛徐红卫
李 冰,刘俊启,张媛媛,朱 琳,徐红卫
1)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放射影像科 郑州 450052 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 郑州 450052 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室 郑州 450052 4)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彩超科 郑州 450052
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恶性肿瘤诊断技术取得了诸多进展,其中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肝癌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而采用无创成像的手段对肝癌病变组织的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原发性肝癌组织的磁共振图像,重点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参数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经肝脏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符合原发性肝癌的病理诊断标准[3-5],包含不同组织学分级(Edmondson-Steiner分级)与病理分型;既往无肝脏手术史;术前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检查前未行任何治疗;依从性良好,能配合临床检查。排除标准:图像质量欠佳,无法明确病变诊断;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伴有活动性感染、其他恶性肿瘤性疾病、肝血管瘤等;伴有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传染性疾病、精神性疾病等。72例中男51例,女21例;年龄31~78(50.75±7.62)岁;肿瘤最大径1.0~8.5(3.6±0.6)cm;组织学分级:Ⅰ级7例,Ⅱ级19例,Ⅲ级30例,Ⅳ级16例。
1.2 检查方法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检查。使用飞利浦Achieva 3.0 T 磁共振成像仪(荷兰),采取16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由膈顶至肝脏下缘行肝脏磁共振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嘱患者检查前禁食、水4 h,行平静呼吸训练,在呼气末屏住呼吸。取仰卧位,采用屏气横轴位T1加权像脂肪抑制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参数如下:重复时间250 ms,回波时间2.9 ms,视野380 mm×380 mm,层厚3 mm,层间距0.5 mm,矩阵288×192;横轴位T2加权像脂肪抑制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参数如下:重复时间7 000 ms,回波时间90 ms,视野380 mm×380 mm,层厚5.0 mm,层间距1 mm,矩阵288×224;采取次激发自旋回波和平面回波序列进行屏气横轴位扩散加权成像,扩散系数b值为0与800 s/mm2,在X、Y、Z轴上同时施加扩加权梯度场,参数如下:重复时间2 500 ms,回波时间65 ms,视野380 mm×380 mm,层厚6.0 mm,层间距1.0 mm,矩阵128×128;扫描时间20~25 s。为确保图像的一致性,其定位参数复制T2加权像的参数。由该院两名放射科医师对扩散加权成像图像进行处理与分析,按照T1与T2加权像脂肪抑制序列对病变的位置和最大层面进行判断,测定病变的最长径。选择肝脏容积快速成像序列行动态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0.1 mL/kg,注射速度2 mL/s,动脉期扫描20 s,门脉期50 s,平衡期1.5 min,延迟期5 min。由系统自动生成达峰时间、信号增强幅度、峰值信号强度等动态增强参数。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0处理数据。组织学分级Ⅰ~Ⅱ级、Ⅲ~Ⅳ级患者临床基本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组织学分级患者磁共振动态增强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组织学分级Ⅰ~Ⅱ级、Ⅲ~Ⅳ级患者临床基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织学分级Ⅰ~Ⅱ级、Ⅲ~Ⅳ级患者临床基本资料的比较
2.2 不同组织学分级肝癌患者磁共振动态增强参数的比较不同组织学分级肝癌患者达峰时间、信号增强幅度、峰值信号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达峰时间最长,信号增强幅度和峰值信号强度均最低;而Ⅳ级达峰时间最短,信号增强幅度和峰值信号强度均最高(图1,表2)。
A、B、C、D:分别为Ⅰ、Ⅱ、Ⅲ、Ⅳ级图1 不同组织学分级肝癌患者的磁共振动态增强图像
表2 不同组织学分级肝癌患者磁共振动态增强参数的比较
3 讨论
早期肝癌患者并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发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肝癌中晚期,近75%的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6-7]。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像技术在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CT、超声造影、数字血管造影、磁共振等。磁共振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和信号不易受碘化油影响的特点[8-10]。扩散加权成像是临床常用的成像技术之一,可通过检测水分子在组织内部的运动状况获取细胞功能变化和组织结构等信息,具有准确、快速、不需使用影像对比剂、无辐射等诸多优势[11-12]。在磁共振平扫及扩散加权成像的基础上,磁共振动态增强可以为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研究[13]报道,肝癌影像学特征具有异质性的特点,其磁共振信号存在多种表现。例如,微小肝癌T1加权像可出现等、低、高信号,而T2加权像以高信号为多见,增强扫描门脉期、延迟期主要为低信号,而动脉期则具有显著强化的特征[14]。
本研究发现,不同组织学分级的患者达峰时间、信号增强幅度、峰值信号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Ⅰ级肝癌达峰时间最长,信号增强幅度和峰值信号强度均最低,而Ⅳ级达峰时间最短,信号增强幅度和峰值信号强度均最高,与既往研究[15]报道相符。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组织学分级的肝癌患者血流灌注特点不同。随着肝癌组织学分级的提高,其分化程度明显下降,而癌灶组织内新生血管的分布增多,血管通透性提高,此时对比剂通过静脉进入血管内和细胞外间隙,分布浓度亦会提高,从而使得达峰时间缩短,而信号增强幅度和峰值信号强度均提高。另外,随着组织学分级的提高,肝癌门静脉供血比例下降而肝动脉供血比例提升,此时血流呈现高灌注的特点,从而使得达峰时间减少,信号增强幅度和峰值信号强度均增加。
综上所述,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磁共振动态增强参数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Ⅰ级达峰时间最长,而Ⅳ级达峰时间最短;Ⅰ级信号增强幅度和峰值信号强度均最低,而Ⅳ级信号增强幅度和峰值信号强度均最高。因此,通过检测磁共振动态增强参数可为肝癌患者组织学分级的评估提供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