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分析

2021-12-14刘佶鑫冯晶红

山西农经 2021年17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产品农民

□刘佶鑫,冯晶红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8)

基于我国现有的国情,要想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实现良好发展,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证农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之下,最大程度开发与利用现有的农业生态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特点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开放性与局限性并存,二者协调发展能够让我国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得以改良与优化,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水平快速提升。要想让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保证农业技术持续更新,以此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在对现有土地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的前提下,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避免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产生矛盾。就其本质而言,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之间有较强的关联,存在不可分割性,而开展农业生产各项工作对资源、生产技术的要求不断提升,为了让各类资源技术能够实现有机协调与交互,让自身所具备的作用与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应当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与优化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1]。

2 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生态农业发展缺少技术支持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制定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这一战略目标,始终致力于改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引入先进生态理念与技术,最终实现农业生态化、科技化、现代化以及可持续发展,但当前生态农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生态农产品加工技术不完善,相应设备不先进。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生态农产品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但采取的销售方式未产生变化,农产品精细化加工程度严重不足,未将生态农产品的附加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体现出来。二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储备不足。要想促进生态农业良好发展,推动农产品精细化加工,重点是建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人才队伍。但是,当前我国生态农业中的技术型人才以及管理型人才匮乏,大部分人才热衷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人才资源流向城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不能与经济协调发展[2]。

2.2 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民众缺乏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

促进农业生态化、可持续以及科技化发展,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水平高速提升的有效方式,但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人员以当地农民居多,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足够的农业生态化发展理念,严重抑制了我国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经济的良好发展。具体而言,由于农民的文化知识储备普遍不足,在农业生产中无法将相应的科学技术转化为有效劳动力,加之数量众多的农民不能正确了解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方式,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从业人员的农业生态发展理念不足。农村地区的相关领导并未系统宣传农业生态理念,农民不能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理念,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之间不能协调发展,若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合理控制,就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3 当地政府部门未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要想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依赖于当地政府部门的良好引导以及科学管理。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政府部门未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所制定的农业生态发展管理制度不完善,未综合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尤其是干部在生态环境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出台的政策覆盖范围小,树立的管理理念存在偏差,无法有效化解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二是生态农业经济的区域化发展不足。当地政府部门并未充分发挥自身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所具备的促进与协调作用。

当前,我国大力推行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方针,虽然在部分城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部分农村地区并未实现经济跨区域发展,仍沿用传统发展模式,这就使生态农产品无法在进出口环节获得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制约了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3]。

3 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3.1 引入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大程度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引入先进科学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方面,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到农村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应着手对农村投资环境进行改善,通过颁布各项外向型经济政策吸引投资,从而扩大外资的利用规模。与境外企业形成紧密合作,让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拓宽招商引资的路径,结合互联网技术,大力开展网上招商、代理招商等工作,加大农村地区的融资力度。

另一方面,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专业化人才。当前,我国农村生态化农业发展中的人才储备不足,当地政府应明确人才的重要性,将人才和优质资源置于同等地位,采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加强人才建设,把人才当作项目规划以及基地建设的关键基础。对用人环境进行改良与优化,让农业人才有更好的薪酬待遇,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建立人才流动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家能够发光发热,从而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4]。

3.2 提高劳动力素质,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当前,我国各农村地区应当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引入更加先进的农业科技力量,使农业技能人员享受更加良好的待遇,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帮助农民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机结合市场导向和政府服务,建设农业技术研发中心以及农业产业经营站,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还应加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能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模范户评比活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生态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强化农民生态意识方面,应采取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让农民能够了解更多的宣传教育信息。大力宣传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让农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树立正确的节约理念以及环保理念。农民对生态文明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中,从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例如农村地区可以组织全体农民参与到“蓝天、碧水、绿地”环保行动中,群策群力,有效控制空气污染物排放,积极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河流进行整治,以此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3.3 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

第一,构建完善的干部考核体系,高度重视当地农村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了解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方针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了部分恶劣的生态环境,但生态环境承载力薄弱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因此,农村有关部门应构建完善的干部考核体系,让所有干部能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对现有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改良与优化。政府可以在干部考核体系中增加生态环境指标,根据干部在污染物排放控制、空气质量优化以及森林覆盖率提升等方面所作出的成绩对其进行考核,以此充分调动其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根据政府部门既定的生态功能区域规划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可以按照当地的资源储备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对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统筹。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选择果蔬、粮油、肉类等特色产业,形成完善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从而形成区域化、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建设生态功能区,政府部门根据当地农业的实际生产规模、市场体制以及农产品市场环境,在生态功能区中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完成对农业生产结构的改良与优化,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最大程度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还应在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制定各类财税优惠政策,为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4 结束语

当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农村地区尤为明显。相关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意识,根据当前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农业结构进行优化,在确保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经济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农产品农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耕牛和农民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农民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