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应用
2021-12-14王二通
□王二通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1 民俗体育内涵
中国学者对可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文化形式——民俗体育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尽管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具有普遍性的生活方式和仪式化的传统体育文化,但其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和一种生活文化的概念,却是在最近几十年才被明确定义。涂传飞认为,民俗体育是一种以地方节日或集体活动为基础,继承和享受的传播的体育形式的文化。在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中,对以庆祝、牺牲、纪念等为背景的民俗体育文化这一概念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没有统一的结论。
对现有学者关于民俗体育的定义进行综述后发现,民俗体育的内涵是一致的,即民俗体育既包括民族体育,又包括具有文化意义的民间体育活动[1],民间体育是最广泛的表达方式之一。
2 民俗体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振兴
体育旅游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动力,民俗体育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挖掘与当地旅游经济相协调的特色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当地和优秀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及知名度[2]。为了提高经济利益,更好地保护和继承特色体育文化,实现地方产业振兴,人们应更加珍惜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体育旅游,以有效吸引游客,使更多农村人口参与当地的民俗体育文化,促进游客对农副产品的消费,促进乡村住宿、饮食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村农业深度融合发展。
2.2 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本地化和人口振兴
农村地区长期缺乏工业,家庭生活困难等因素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的空间轨迹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促进了经济增长,使农民更加富裕,有利于农村人口回归[3]。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人口回归不仅为农村带来了农村人力资源,而且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让农民留在农村,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实现人口振兴。
2.3 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实现文化振兴
文化是产业类型之一,农村文化振兴是农村振兴的任务和基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合理构建新时代的文化体系,发扬和继承特色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当地人基于民间体育文化,有效推动当地文化规范发展,利用民间体育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使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起点,这是地方社会善治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掘农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凸显地方文化的价值和凝聚力,有效提高当地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实践文化意识,整合政府的扶持政策,让更多人参与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探索并创造文化产业品牌,促进农村自治[4]。
同时,应该更多地维护文化自信心,更新人们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观,增强独立参与感,以满足农村社会民主的需要。
3 民间体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挑战
3.1 农村地域特征减弱
由于交通和通信不发达,农村环境保留了区域特征,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基础设施逐渐改善,一些农村拆除古民居,修建别墅,农村民俗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农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文化逐渐趋于同质化,这与当地农村的地域性格格不入,农村地域特征减弱,农村社会正面临着与城市相同的困境。
3.2 农村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城镇尽管保护了传统民俗文化,但节日活动体现的体育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滞后,缺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民间体育文化市场小,缺乏对民间体育等方面的监督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市场布局不合理,生命力不强。体育旅游业、分散的民俗村与当地的旅游市场总体规划不合理,农民的文化消费潜力低下,旅游环境没有得到改善,导致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不足,文化消费群体小。
3.3 缺乏农村文化振兴的主体
随着时代发展和生产力的变化,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改变,生活空间逐渐被压缩,农民曾经赖以生存的技能逐渐消失,严重压缩了中国传统民间体育技能的发展空间。随着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年轻人外出工作,许多民间体育和各种传统民俗正在迅速消失,长期存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民间体育技能难以继续发展[5]。
4 民俗体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应用策略
4.1 政府加强指导和保护
有关部门以乡镇两级为核心,开展有针对性的民俗体育教育,积极举办民间体育文化活动,挖掘和利用农村民间文化资源开展民间体育文化活动,把民间体育活动和民间体育文化传播纳入全民健身战略之中。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现代媒体的应用,做好体育健身宣传,引导农民开展体育锻炼,根据民间体育文化活动的需要,开发和推广符合农村环境及地域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
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以自然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和传统节日为基础,结合节日活动,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传播民间体育文化,优化农村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的分配[6]。
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的背景下,民间体育产业的发展应与农民和农村发展现状紧密结合,充分展示民间体育项目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实现民间体育的产业化发展。此外,推动旅游项目和民族地区民间体育项目相结合,建立区域体育咨询室,促进民间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深入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民间体育文化,促进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在政府引导下,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旅游项目。
4.2 发展体育旅游业实行多管齐下
民俗文化旅游需要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因为旅游不仅需要民俗文化,还需要满足游客的娱乐要求。发展乡村体育文化旅游可以利用传统村庄现有的旅游景点增加民间体育旅游项目,在展示体育文化创造力的同时,开发攀登山区等,提供视觉和感官体验的项目,发展特色民俗体育模式,共同提升文化品牌的价值,以高效利用农村剩余住房、剩余劳动力和传统农业资源[7]。
同时,可以增加野外捕捞、骑马、射箭等项目,满足人们对农村牧民生活、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更深层次的需求,增加游客与当地艺术家之间的互动。民间体育文化应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可以与地方高校体育部门和美术部门合作,建立“产学研”培训基地,创新运动健康与维护方式,促进师生与当地民间艺术家的合作。
4.3 坚持特色定位,创新宣传载体
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种自媒体能够快速传播信息,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通过现场直播和微视频的方式向城市居民广泛宣传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引导他们关注农村生活,使孤立和封闭的村庄不再封闭。可以模仿《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通过拍摄视频,委托专业企业发展民间传统的计算机程序和移动应用程序文化,鼓励在城市生活和户外工作的青年回乡发展事业[8]。以文字、照片、录音等形式,建立数据信息平台,为传统村落、古巷、传统建筑、节日和习俗建立“身份证”,提高群众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兴趣。建立社会教育平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举办专题讨论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官员的文化水平和文化保护意识[9-10]。
此外,在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和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及其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民意对传统村寨保护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利用报纸杂志、展览、演讲等方式激发全社会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从而创造良好的民俗体育文化氛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