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临夏段)民族地区小农户贫困脆弱性及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研究
2021-12-14达朝花
□达朝花
(中共临夏州委党校 甘肃 临夏 731100)
临夏州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时常牵挂的地方,是国家“三区三州”地区之一。在脱贫攻坚战中,临夏州56.32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 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649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地甩掉了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帽子,向党中央、省委和全州各族人民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
1 临夏州建立常态化小农户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尽管临夏州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但仍存在脱贫人口增收不稳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因病、因灾、因学、因残返贫致贫风险没有完全消除。需要持续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加大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收入骤减户的动态监测帮扶力度,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问题。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需要。临夏州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半干旱山区、川塬区、高寒阴湿区各占1/3,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面积达84.4%,干旱、冰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水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的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滞后,交通、水利、电力、通信、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素质不高,社会发育程度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保障弱,人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全国、全省水平。这些都是临夏州的突出问题、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
三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需要。临夏州多民族聚居,其脱贫质量和成色事关民族团结大局,事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精神。为确保脱贫成果稳定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并使已脱贫地区与家庭的发展能力快速提升,亟须建立一套能持久遏制返贫并能使相对贫困者随时得到帮扶的长效机制。
2 临夏州小农户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及原因
临夏州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民穷、县穷、州穷是最大的州情,整体性贫困与特殊性贫困并存,既有西部贫困地区的普遍性,又有民族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尽管临夏州历史性地甩掉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但由主客观因素导致的相对贫困、脱贫基础不牢固仍不同程度上存在。基于对积石山县、东乡县、临夏县及永靖县等地的实地调研,分析当地小农户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及原因如下。
2.1 临夏州小农户贫困脆弱性的现状
2.1.1 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贫困脆弱性
小农户贫困脆弱性的最突出表现为小农户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如果青壮年劳动力身体状况较差,则家庭缺乏务工务农人员,家庭收入直接减少;如果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且都处于需要照顾的状态,则青壮年劳动力需抽出专人照顾家人,外出务工的可能性较小,这类家庭生活状况改善速度较慢。
2.1.2 家庭成员知识水平直接影响贫困脆弱性
小农户外出务工的家庭收入比在家养殖种植的家庭要高很多,但是外出务工受自身技术水平、知识水平的限制。积石山县小农户大多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从事挖虫草的工作或者到建筑工地从事简单劳作。部分青壮年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在外出务工时没有选择余地,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增收空间不大。
2.1.3 不可抗力风险直接影响贫困脆弱性
小农户生产劳作习惯导致其天然带有脆弱性,微小的变动都会导致其生活陷入困境。传统农业“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是小农户最大的期盼。气候变化和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会给小农户的生产、生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2019 年临夏州连续发生暴雨、冰雹、滑坡等灾害,直接影响农户种植养殖收入,还发生牲畜受伤、房屋倒塌等次生灾害,导致小农户生活雪上加霜。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复工复产延后,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大半年无工可务,直接影响家庭收入。
2.1.4 种植养殖业的不可控直接影响贫困脆弱性
永靖县普遍种植金银花、黄芪、百合等特色农作物,积石山县种植款冬花、花椒等特色农作物,东乡县种植藜麦等特色农作物。这些经济作物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户收入的基础,但是受认知水平、种植技术、自然条件、市场等影响,种植养殖业收入不可控,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导致小农户贫困脆弱性。
2.2 临夏州小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原因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临夏州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中原农区向西部牧区的过渡地带,山大沟深,生存发展条件极差,部分山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临夏州国土面积在甘肃省14 个市(州)中排第13 位,在不到1 万km2的国土上生活着240 多万人,人口密度达到5 500 人/km2,与沿海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相当。临夏州干旱半干旱山区、川塬区、高寒阴湿区各占1/3,生态环境脆弱。在不到甘肃省2%的国土面积上,有甘肃省13%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是甘肃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匀,生态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的问题十分突出。矿产资源匮乏,除砂石料外无可开采资源。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水利、电力、通信、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滞后,特别是临夏州是甘肃省唯一一个铁路、机场“双空白”的市(州),至今仍有永靖、康乐、东乡、积石山4 个县不通高速公路。水源保障不足,很多地方都存在“看得见水但吃不上水”的窘境,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生产。城乡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水平低,长远发展难以为继。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主要经济指标位于甘肃省14 个市(州)和全国30 个自治州的后列。
三是产业发展滞后。临夏州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农民群众“靠天吃饭”、种“草包庄稼”,农业生产效益十分低下。工业经济起步晚,底子薄,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比重大,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第三产业起点低,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很多文旅资源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四是金融支撑较弱。临夏州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少,地方性商业银行仅3 家,存贷比倒挂,资金外流严重。临夏州没有自己的商业银行,企业和群众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普遍存在。
五是教育基础薄弱。临夏州社会发育程度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保障弱。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 年,远低于全国10.8 年、甘肃省9.8 年的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职普比等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文盲半文盲人口多,普遍缺技能,多以苦力型为主,务工稳定性不强,收入较低。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碘缺乏病、氟中毒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易发多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十分突出。
3 构建临夏州小农户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策略
加快构建贫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1]。从民族团结进步、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建立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提出需求,力求通过“源头治理”“上游干预”等举措,建立返贫抑制机制。
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广大农户祖祖辈辈种植“草包庄稼”的现状,树立“一年庄稼两年务”的理念,让低产的“草包地”变成高产的“金土地”。积极探索发展实践,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实现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有机结合,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二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带动小农户稳定增收和克服贫困脆弱性的根本之策。坚持高站位谋划,研究制定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坚持高起点部署,明确职责任务,促使村集体经济规范运行。坚持高标准推进,努力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稳固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农户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推动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基础薄弱、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是导致小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内因。只有提高小农户自身的发展能力,才能促使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和现代农业。通过提升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的收入增加,克服贫困脆弱性。采取多样化种植和种养结合的方式,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使小农户掌握生产技术、增强务工技能。通过小额信贷为小农户提供多元种养所需的资金支持。
四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因病、因学、因灾、因婚返贫是导致小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外因。小农户家庭贫困周期性脆弱阶段也是教育、医疗、婚姻支出较高的阶段。依靠小农户自身的能力不足以克服周期性脆弱阶段,需要政府、社会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临夏州自2013 年开始全面实施15 年免费教育,推广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降低贫困脆弱性。同时,推动移风易俗,抵制高价彩礼,弘扬婚嫁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