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实施策略
2021-12-14李丁一
□李丁一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大规模增加,加剧了各地区的土地矛盾。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土地管理工作。
1 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1.1 保障粮食安全,保证生存需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耕地由2000 年的1.28 亿hm2减少到2007 年的1.22 亿hm2。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呈正增长,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为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影响,中国实行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以及耕地承诺制度,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强化耕地管理是中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前提和任务。
1.2 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目前,很多中小型城市由于不正确的定位,提出走向世界、建立国际大都市、世界领先等口号或目标。这些过高、过于离谱的目标,导致城市用地面积以脱离现实的规模增长。目前,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速度相差较大。2000—2010 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83.41%,城镇人口仅增长45.12%,土地城镇化增长是人口城镇化增长的1.85 倍。
首先,过度城镇化导致可供农业使用的土地不断减少,务农人数大量下降。许多农村人口外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守农耕的劳动力和种田质量下降。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抛荒、弃耕等现象,大量浪费耕地,无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很多耕地被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占用,但给予失去土地又没有其他工作能力的农民的补偿或津贴很少。部分失地农民无法开展正常的务农活动,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保障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妥善设置征地补偿标准,采用公平公正的态度,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谐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3 土地管理保证生态安全
1.3.1 维护资源安全的需要
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土地的地位毋庸置疑。缺乏科学性或不合理利用土地,使土壤本身结构受到破坏,造成土地的质量和生产力下降。对土地资源实施可持续管理,可以保证国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管理不合理,不但破坏土地资源自身发展,而且可能导致其他自然资源短缺,不利于维护资源安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带来较大影响[1]。
1.3.2 维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当前,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与利用造成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不良影响,使环境遭到破坏,发生污染问题,严重时还会引发生态灾难,给人们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2]。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很多农民加大农业生产规模,超标、超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使食物、地下水中的有毒成分增加,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一些地区为了获得短时间的经济利益,占用农林牧用地,既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又破坏了绿水青山[3]。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不断完善土地管理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保护生态环境,推进集约、节约用地[4]。
2 加强土地管理的有效策略
针对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加强土地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开展土地管理工作,需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各要素。
2.1 健全土地管理体系
在土地管理日常工作中,有关部门要全面收集土地相关信息,建立土地信息服务平台[5],提高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而提高信息处理和数据决策的准确性。同时,科学编制土地规划,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统筹安排用地的结构与布局。
对于自然资源部给出的一些有效政策,分局或有关国土部门应及时跟踪落实政策的执行状况,对执行中不恰当、不匹配等问题给予解决。严格监管,加强指导,努力发挥出政策的最大效应。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土地利用情况,及时调整相关制度,实现动态监测。强化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健全土地管理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信息时代悄然来临。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唯有突破传统土地资源管理模式的限制,才能减小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人力消耗,有效提升管理工作的准确性。
同时,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土地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对于社会能否正常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大。不同于一般的信息化工作,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于我国发展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要想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政府部门应重视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从全局出发,进行统筹规划,明确目标和方向,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社会发展提供广泛而深入的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2.2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用科学的方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有助于追求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研究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完成动态管理、常态预测以及有效预警[6],及时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变动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建立“规划、计划、利用、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形成可行性报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其次,市场手段必不可少。应凭借价格机制,调控土地应用,最大程度上发挥土地的使用价值。针对中国面临的土地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优化土地配置,积极开发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7]。
2.3 推进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
土地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过程。为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国土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特别是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起来的“3S”一体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与更新。“3S”一体化技术在土地管理工作中,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将云计算、云管理等技术融入土地管理也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可以在土地相关计算过程中导入近乎无限制的数据,确保计算数据更加全面。其次,可以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度。传统土地管理由于计算数据本身精度不够而存在误差,导致很多情况下无法对数据进一步处理。而土地调查、地籍调查和土地规划中涉及的各项数据内容,将会影响土地管理质量。大数据的使用不仅确保了数据安全和数据处理精度,也让各部分资料更加明确,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确定各分部门的工作情况,提高工作效率,进而高效管理土地。此外,可以使用云管理模式对数据进行存档,确保相关数据不会丢失。
2.4 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
土地对于人类十分重要。土地作为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这决定了必须采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形式来保护土地、管理土地并规范土地利用。世界各国都曾制定过土地相关法律,这些法律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历史事实,既说明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对土地管理采取法律手段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深刻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视土地立法和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土地。有关部门要与时俱进,对于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或未涉及的方面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切实保障有法可依。同时,各级政府要根据相关法律和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依法执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杜绝土地管理领域出现腐败等情况。
3 结束语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调整土地关系、组织和监督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性措施。在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中国土地资源出现非常紧张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应采取一些策略强化土地管理工作,合理利用各项土地资源,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