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难题和对策分析
2021-12-14□宋婷
□宋 婷
(中共长治市委党校 山西 长治 046000)
“三农”问题,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提出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将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相结合,从顶层设计层面促进两者的衔接。此后,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响应,开始了相关内容的探索。目前,我国正处于两大战略的交汇期,若能做好两者的有效衔接,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在既往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脱贫攻坚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如何实现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如何统筹谋划乡村振兴等,均需围绕人的需要来补足短板、解决问题,逐步完善相关服务和政策体系。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必要性
1.1 基层实践的需要
虽然乡村振兴已成为各地的基本政策,但如何将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经验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并利用乡村振兴政策继续稳固脱贫攻坚成果,都未能形成清晰的思路。不同地域的发展基础决定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具体实施中的不同地位。乡村振兴属于长期战略,脱贫攻坚则是短期必须实现的目标,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其需要面对的目标不同。在衔接初期阶段,应避免对两者的错误理解,以免在实践中迷失方向[1]。
1.2 制度衔接的需要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制度衔接主要表现在内容、作用、主体方面的一致性和融合性。内容方面,乡村振兴包含脱贫攻坚,只有先脱贫才能实现振兴,脱贫是振兴的基础,振兴是脱贫的巩固和深化,两者同属于系统性的国家工程,在各自的具体战略步骤上均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作用上,脱贫攻坚先行奠定了物质和组织上的基础,其成效可大大降低乡村振兴的压力,脱贫过程中的经验也可为后续乡村振兴战略所借鉴。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可充实到脱贫行动中,为脱贫提供动力和保障。同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目标、实施、参与等主体上均有共通性,其供给方和实施主体都是党和政府,服务目标是农民,实施过程中均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共促振兴的局面。
1.3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途径是发展生产力。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是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提出正是为了缩小差距,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要求乡村振兴目标必须贴合实际。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其用于乡村振兴成为当前需关注的重点问题。改变农村贫困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已脱贫农户不返贫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难题
2.1 目标人群差异大
脱贫攻坚强调精准到户,贫困人群占比较少,从地域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则几乎涉及所有省份的农民和农村,基本涵盖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目标群体有着较大差异[2]。
2.2 工作任务目标差异大
乡村振兴是脱贫后的升级战略,周期更长,任务也更艰巨。除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还需要改善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民生问题,在这些目标上的标准更加严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涉及人才、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目标更加长远,不仅要解决当前难题,还要考虑到后续发展,提前做好谋划。就目前来看,面对不同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目标也有巨大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乡村振兴策略,而不是像在脱贫攻坚时期一样运用统一的标准。
2.3 治理体系差异大
脱贫攻坚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治理体系,在6~8 年内通过调动全国资源,统一人民战线来打好攻坚战,确保一个贫困地区都不掉队。具体到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时,均由当地党政领导小组下发对口、定点扶贫政策,并亲手抓落实,配合“最后一公里”制度进行针对扶贫人员的反向考核,以促进贫困治理体系的严谨性。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展开时,原本的目标出现变化,部门之间变动较大,对如何协调部门力量、兼顾不同地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仍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脱贫攻坚治理体系上有较大差异。
2.4 扶贫前后经济政策差异大
当贫困地区在获得脱贫救济后,虽然在产业、金融、生态等方面均有了较明显的改善,但这一成果是否能得到巩固,使贫困地区在今后彻底脱贫,而不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返贫,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也对扶贫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衔接乡村振兴后,工作中心会从单一脱贫向促进发展转变。和脱贫阶段相比,乡村振兴更注重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信贷金融扶贫、人口就业、产业发展等,在经济政策上和脱贫期间差异较大[3]。
2.5 现实中群体需求差异大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存在不同群体需求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扶贫过程中,对不同收入水平的贫困户给予不同标准的福利补贴,如特别困难户、残疾人和边缘贫困群体的补贴标准是不同的,需要结合其家庭生活压力、收支等实际情况进行考量,进而建立合理的扶贫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兼顾不同群体需求。
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策略
3.1 做好思想上的无缝衔接
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首先需保证思想认识到位。需要认识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本质在于为了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需要将人民群众作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对象。乡村产业需要城镇消费的拉动。应结合城镇人民的需求,尽可能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调动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购买积极性。各地应准确把握城乡人民需求差异,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振兴策略。农民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都能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切实让农民增产增收,保障民生,提高农民的幸福感。
3.2 发展产业上的无缝衔接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应建立在发展农村产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结构、壮大规模,激发乡村内在的发展活力。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发展特殊种养、乡村旅游等,为农民增加更多的就业途径,整合产业优势资源,提高抗风险能力。除了扩大规模外,还需针对当地的产业特点,做强产业龙头,对当地各类产业起到引领带动的作用,以更高的科技水平来发挥辐射带动效能,促进农民增收。同时,需做好特色产业,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打造产业融合的新局面,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3 发展动力上的无缝衔接
人才是发展的内生动力,若仅靠外部“输血”,而缺乏内生动力,很难做到持续性发展。脱贫攻坚中,扶贫、扶志、扶智三者结合,倡导自力更生,大大提高内生动力,更好地实现帮扶目标。在乡村振兴中,同样需要重视人才的力量。应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激活存量人才“尖兵”,让他们承担起“打硬仗”的重任,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建立培育新型农民的教育基地,专门展开实用性较强的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和服务技能。通过搭建创业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增强吸引人才的“磁场”,让外出的农民工、农村大学生等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吸引有资金的企业家投资兴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3.4 乡村治理上的无缝衔接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均须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进行。脱贫攻坚阶段,各地实施“党支部+”产业脱贫模式,激发脱贫动力,提高了脱贫效能。乡村振兴战略中,同样应坚持党的领导,将广大基层党员、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共同促进乡村振兴。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乡村党委班子建设是提升党组织领导力的基础力量,培养后备干部为党组织延续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4 结束语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都是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但在具体实施中有较大差异,需要做好两者间的过渡和衔接。在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变中,应认真分析两者的差异和可能面临的难题,积极探索有效对策,尽可能早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