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1-12-14

黑龙江粮食 2021年7期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理念

□ 寇 涛 王 燕

(榆林市榆阳区水土保持检查监督站,陕西 榆林 719000)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游和海河上游,在黄河和海河流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少且集中,本身的自然环境比较脆弱,再加上人类长期的破坏,使其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该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部分之一[1]。

一、概述

(一)黄土高原的主要特点

黄土高原属于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我国黄河中游地区,东西长度超过千余千米,跨越多个领域,南北约700千米,其主要特点如下:

(1)黄土高原地区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沟壑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

(2)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

(3)地下水匮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4)煤炭资源储存丰富。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黄土的特性。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分布广泛。其中黄土多以粉砂颗粒为主、土质疏松,遇水易发生崩解。

(2)降水。该地区降水较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匀,在每年的7、8、9月份易出现暴雨。

(3)地质地形。黄土高原属于地震高发区,易使斜坡发生崩滑。

(4)地表植被稀少。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该地区植被稀少,未能起到拦泥蓄水的作用。

2.人为原因

(1)毁林开荒。黄土高原的关中地区有大量的移民,他们为了发展农业,大面积毁林毁草开荒。

(2)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当地表土流失、营养耗尽之后,人们便弃荒另寻他处,使原有的土地植被无法恢复。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

近年来,黄河的流量和含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含沙量与流量多年平均年内流量变化,相对于含沙量变化存在一个月的迟滞。黄河水沙不协调,在2005年以前以水少沙多为主,其中,1980年中期不协调度较低,但仍呈现出显著的水少沙多状态。2005年以后水沙不协调表现为水多沙少,汛期水沙不协调,是影响全年水沙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每年7月是该地区水沙最不协调的月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千米,一般地区输沙模数为年均每平方千米80000吨左右,部分地区在1万吨以上。在黄河干流的河口镇至清涧河之向,皇甫川、清水河、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和无定河等支流,输沙模数可达年均每平方千米2万吨,少部地区高达3万吨。输沙模数在年均每平方千米1万吨以上的强烈侵蚀区面积达11.4万平方千米。强烈的水力侵蚀形成黄土高原区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不仅造成该地区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和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流失的泥沙堆积于黄河下游河道中,使河床不断抬升,泄洪能力逐渐降低,对下游两岸的威胁日益增加。

二、生态系统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存在的问题

(一)治理模式方面

近些年,我国一直在进行人工生态林建设,黄土高原已经建设了人工生态林约4.5万平方千米。但是,由于前期规划缺乏合理性,导致出现了林分机构单一、生物种类单一、土壤环境干旱化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植被发挥作用,难以满足生态系统下黄土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当地的水分承载力已经无法满足植被的覆盖,长期不合理的人工生态林建设已经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循环造成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由来已久,现有的人工生态建林无法达到很好的经营维护,生态林的生态功能没有发挥到最佳;梯田、淤地坝等日常水土保持工程经营维护不到位,同样无法发挥最佳的生态功能。

(二)治理理念方面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理念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出创新和改变。在新时期生态系统下,要将最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该地区水土治理的指导理念[2]。当前,我国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上的主要目标仍以增加耕地与减缓水土流失为主,这与生态环境下国家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理念还存在差距。新时期在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建设生态林、梯田、湖草等系统统筹治理,共同治理黄土高原地区,形成绿色发展的模式,为新时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作出贡献。

(三)治理目标不完善

黄土高原传统的水土治理目标与现今的社会不匹配,存在脱节现象。在新时期生态系统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问题不仅是减少水土流失和增加农业耕地,而且已经升级转型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和经济收入,形成绿色发展模式。黄土高原传统的水土治理目标较为单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作出提高和改善,以达到新时期生态建设的要求。

(四)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增加耕地的治理方式增加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粮食供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水土流失治理做出了贡献,但是对农民经济的贡献较低。长期以来,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治理多以政府为主导(投资或补助),因此农民治理的投入积极性不高。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需要鼓励农民参与水土流失的治理,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民经济收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三、生态系统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及展望

(一)践行新时代水土流失治理新理念

传统的水土流失治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生态环境系统下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与理念的创新。生态系统下黄土水土流失治理不仅是为了达到减少土壤侵蚀的、增加耕地目的,同时还要优化生态系统,改善景观品质和人们的居住环境,从而进一步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系统下的生态均衡发展为理念,紧跟国家的呼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与生态环境、当地经济、居民环境等相结合,构建出新的治理模式,完善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发展。

(二)借助科技创新模式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由来已久,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该模式是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建立的,无论什么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开始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多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助大数据挖掘、地理空间分析等技术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进行改善,在原有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分析管理,构建出一套新的水土流失治理平台。该平台以山水林田湖草统筹系统为依据原则,在改善水土流失问题的基础上,加入了景观旅游、经济收入、山地灾害防治等,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并实现智能化治理模式。

(三)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经营维护与功能提升

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我国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且治理工程量巨大,水土保持工程对减缓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当前,我国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程,但在工程质量上仍需要巩固和完善,提高工程的生态功能。

(四)水土流失治理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水土流失问题息息相关,通过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可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与乡村建设,通过生态林、梯田、湖草等治理方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部门对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农民给予政策支持,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该地区全民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水土流失工程的质量,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稳定脱贫机制。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经过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该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但是,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生态系统下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经济发展等,构建出一套新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新模式的建立,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巩固水土保持工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符合新时期生态系统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治理要求。

猜你喜欢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黄土高原地区水工保护设计总结
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瑞阳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表现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黄土高原地区U型土窑洞双孢蘑菇栽培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