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衡水市冀州区研学旅行初探
2021-12-14杨文钰刘焕庆
□ 杨文钰 刘焕庆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延边 133000)
本文以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为例,利用SWOT分析冀州区发展研学旅行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发展研学的对策,以期为冀州区“打造冀中南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名城”提供参考方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研学旅行进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于书娟等研究者认为,研学旅行存在主题模糊,规划随意的问题,研学产品缺乏教育视角、课程思维[1]。陈光春认为,研学旅行需要解决出行安全、资源协调以及效果评价三大难题[2]。班振等研究者特别指出,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经费不足、意识淡薄、相关支持不足。
乡村振兴相关研究中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是关注的热点,这为研学旅行市场融入乡村提供了理论的借鉴。此外,也有学者深入研学旅行市场,思考乡村振兴新的发展途径。杨璐歌等研究者指出,通过研学旅行推进非遗保护和产业融合,同时提高乡村治理协作,为乡村振兴探索一条有效的实现路径[4]。赵宝珠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桂林传统村落如何借助研学基地建设实现乡村振兴[5]。翟孝娜等研究者提出乡村丰富的资源和场景空间优势,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平台。将乡村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对激活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新第三产业,推动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但这些研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探究不够,研究对象范围较大,基于此,本文探究冀州区发展研学旅行的可行性,思考如何将教育大事引入乡村,为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冀州区发展研学旅行SWOT分析
冀州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施地之一。2020年冀州区少年宫在孙敬学堂开展研学游活动。但冀州区研学活动较为零散,学校组织参与较少,尚未开展规模化的研学旅行。
(一)优势与劣势
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冀州区有独特的且具有“教育+”性质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首先,4A级风景区衡水湖75%的水域面积位于冀州区境内,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拥有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的生物。其次,冀州源远流长的历史,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冀州区古建资源别具特色,古碑众多,古迹中最突出的是古墓,目前有6处古墓为省级重点文物;冀州博览馆馆藏作品4万余件,以收藏古瓷器为主。最后,冀州区建成了一批以蔬菜种植、有机杂粮生产加工、中药材种植、生态循环养殖、休闲采摘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园区。此外,冀州区还有工业园区“田园棉文化园”,它由手织粗布观光车间和民俗文化展览馆构成,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织粗布的全部生产过程。冀州区的独特旅游资源,为多层次立体发展研学旅行提供了基础[3]。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冀州区研学旅行开展的优势,但是冀州区也存在一定的劣势。首先,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完善。冀州区仍在推进旅游“厕所革命”行动计划;景区、主要乡村旅游点的公路设施仍是乡村小道;停车场未能与游客承载力相适应。其次,研学产品供给能力差。研学旅游产品与常规旅游产品具有显著差别。在研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研学主题、景点、线路的确定,以及课程的内容、活动的流程等,均需要融入教育规划。冀州区提供研学旅行服务的旅行社需要没有相应的经验。最后,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合格的研学旅行导师。研学导师的素质影响研学旅行的质量。优秀的研学导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相应的导游技巧。
(二)机遇与挑战
学校要根据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分别超过5万亿元、4万亿元。其中,包括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补助经费,这进一步为学校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家庭生活条件不断进步的双重推动下,研学旅行需求强劲,研学活动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冀州区虽然有政策扶持、研学需求巨大的机遇,但是发展研学旅行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首先,衡水市及周边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冀州区发展研学旅行构成挑战。冀州区与滨湖新区旅游产品有相似性,存在争夺客源现象,双方还未达成互惠发展的合作关系[4]。再者,研学旅行监督评价机制欠缺。研学活动的开展缺乏具体的指导细则,安全保障责任不明确,也没有对研学过程的监督和效果的评估。
三、冀州区研学旅行发展建议
挖掘优势资源,构建研学课程体系。冀州区研学旅行开发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效利用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资源,也就是突出“冀州味”。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既要文旅融合,也要产业融合,使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首先,冀州区可以依托衡水湖打造“教育+生态”的课程,让学生感受自然美景,了解不同生物;其次,依托农业开发“教育+农业”的课程,让学生开展农耕劳作、进行农民生活体验;再次,融合多种文化资源、地方民俗打造“教育+文化”的课程,让学生学习历史文化;还可以依托工业园区开创“教育+工业”的课程,在田元棉文化园体验动手制作布料,参观学习工业科技等。最后,研学课程的开发需要结合学校每个阶段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大纲,在综合考虑学生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以教育部门为核心,研学旅游企业参与,共同推进研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总之,乡村的旅游资源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挖掘,找到特色,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资源整合且加以深度利用,构建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地、校、教”合作,确保研学高质量开展。地方政府要为研学旅行创造良好环境,促其高质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规范统一、功能齐全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将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具体安全保障措施;在研学课程开发过程中,政府应充分考虑冀州区与周边乡村的关系,加强合作交流,确定发展定位,做到特色鲜明,差异互补。学校应提高研学从业人员素质。实施研学从业人员和经营者培训计划,如举办专题培训班、演讲会,组织教师实地考察等。教育部门应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总体情况和活动效果进行科学客观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时,应进行研学活动总结,逐步改进问题,从而提高后续研学旅行活动的质量[5]。
四、结语
本文以冀州区为例,分析了冀州区发展研学旅行的内外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冀州区可以将研学旅行作为乡村振兴的一条途径。冀州区开展研学旅行,将教育与旅游业融合,且依托内部现有的产业融合开发研学旅行课程,从而延长产业链,促进冀州区产业振兴[6]。研学导师的引入,历史文化、民俗特色融入冀州区研学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冀州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基于此,本文给出了对策,以期提升乡村宜居水平、产业水平和村民幸福感,同时为冀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受资料及分析方法的限制,本文仅从定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定量分析不足,且案例分析普适性较差,希望后续研究能结合定量分析从更为客观的角度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