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1-12-14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大学生

臧 彤

(福建商学院体育教学部,福州 350007)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体育工作的方向指引和顶层设计,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战略性安排[1]。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体教融合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引领。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事关家庭幸福、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高校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系统的主要环节,不仅是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体育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要阵地。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应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将体育与教育两大系统统筹协调,探索出可复制、易推广的五育并举实施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体教融合的理论依据

1.1 时代背景

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刻不容缓,由于受学业、就业、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体力运动不足,身心健康问题尤为突出,肥胖、近视现象令人堪忧,体质健康水平亟需得到提升。目前体育学科发展整体偏弱,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以及人才培养依然存在壁垒,后备梯队断层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需打破“体”与“教”割裂的状态。探索体教结合之路,就是要从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帮助体育与教育实现真正融合,突出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解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阻碍[2-3]。

1.2 目标内容

体教融合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象定位为青少年。通过采取多元主体共治的方式,以体育部门与教育系统为两大主体,成立双责任组织关联,制定微观层面的措施对策。结合多层次、全领域、全阶段、全方位联合助力,促进体教融合一体化设计、落实和推进,以形成整体力量,使体育与教育循环互动,在功能上互相补充,实现“1+1>2”的目标。旨在保障体教融合能落地生根,促进大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自信动机,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最终开创高校体育发展的新局面。

2 体教融合对于高校体育现状的启示

2.1 现阶段大学生体质现状

根据《2019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的有关情况。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大中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达到23.8%。调研结果基本符合当前学生体质与健康情况。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2019年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方式,共调研大中小学生374 257人。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达到23.8%,优良率明显上升。其中,2014-2019年,初中生优良率上升非常明显,增长5.1%,高中生增长1.8%,大学生仅增长0.2%,基本上没有增长。

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与2018年相比,19-22岁年龄组男生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下降,女生身体素质指标有升有降。第二,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18-22岁大学生为87.36%,比2018年上升1.44个百分点。第三,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18-22岁年龄组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比2018年均有提升。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特别是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性素质50 m跑等方面,大学生的成绩甚至低于高中生。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肥胖率连续上升,每隔五年提高1.8%~3.1%。通过数据分析,近几年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我国大学生身体健康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体育锻炼意识不强、身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弱、缺乏体育锻炼习惯等。提高对“体教结合”理念的认识,加强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是将要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2.2 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现状

2.2.1 现阶段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选课定位方式模糊 大学生没有更高的升学压力,应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或参加各种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大学只有一二年级有体育课,而且很多高校不同专业选择的项目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专项的培养远多于基本身体素质的训练和培养,身体素质训练是体育锻炼的基础,如何平衡基础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培养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2.2.2 高校体育教育的评价方式改革不明确 随着高校大学生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评价方式理解的相对单一,造成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要求。高校体育教育课上和课后没有形成体育运动习惯,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理解,大致是成绩很容易通过。课后没有对课上内容进行练习,难以提高学生的主观参与度。

2.3 体教融合理念对高校体育发展的渗透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在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更加突出智育方面,学习成绩第一,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作为考核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主要评价标准,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较薄弱环节。教育体制内,应试教育、精英教育一直是推动家长和学生以及学校的主要教育动力。学生从一路高压的环境下冲刺迈进高校,学习生活和业余生活的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自由支配的时间及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与以往的中学学习都有着较大的区别,体育教育在高校中的教育地位变得更难评价和评估。精炼自我的专业水平,参加大量的社会实践,为毕业工作的种种预备等,使本身薄弱的体育锻炼运动习惯很容易被大学生的时间锁摧毁。体育教育在学生的终身教育中起到什么作用和占有什么位置,将成为新时代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非常严峻的挑战。

3 高校落实体教融合的实践原则

3.1 人本发展原则

从主体的角度以及政策执行的视角分析,高校深化体教融合改革以培养大学生身体素养为根本点,以情感、身体、认知为抓手,按照人本发展的原则,做好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教育认知和服务工作,尽量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多元化体育需求。

3.2 公平发展原则

基于大学生家庭背景、身体条件的不同,在体育融合实践过程中,应该突破部门、行业、领域的思想,破解体育资源配置的瓶颈,根据高校规模、地域、背景,以相互协同、合作治理的方式实施均等化发展,提高政策执行深度和广度,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高效贯穿于政策执行之中。

3.3 效率发展原则

高校应发挥体教融合示范实践改革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刻领会体教融合目标新指向,秉承“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开拓精神,不断拓展试行领域和渠道,科学制定体育参与轨迹设计制度,按照全盘接收和局部创新的部署,打造互融互通的合作治理机制,构建高校体育工作效率发展的新路径[4]。

4 体教融合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4.1 构建立体化体育教学体系

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顶层,在体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应着力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机制,将竞技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工作联动,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有效挖掘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从而加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首先,要保证体育课的质量,做到开齐、开足体育课,严格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不断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完善,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其次,课余训练、竞赛活动要高标准组织和执行,大力组织校内赛事,囊括各类项目与各个层次,形成选才的完整体系。让体育赛事的组织情况常态化。通过丰富多彩的赛事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实现课内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鼓励学生参与区域性体育赛事,帮助学生在突出领域得到更大的发展,在更高的平台表现自己,并利用擅长项目开展终身体育锻炼。同时应该建立奖励机制,对高水平运动员以及校内外体育竞赛获奖的学生给与对应的荣誉,从而激发学生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积极性。最后,以学生为主体,大力推广俱乐部教学模式和体育社团,利用竞赛资源,打造赛事品牌,从俱乐部选拔优秀运动员。支持多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既要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切实需求,还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5]。

4.2 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梯队建设

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角度而言,高校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综合素养。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与社会和市场相对接,消解青少年健康危机。为此高校应利用现代大学治理先进制度的意识,激活内外部交流,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打破陈规、形成梯队,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加强教练员的人事改革制度,建立多领域的竞争机制,分配相适应的运动训练项目。拓展选拔人才的渠道,以资源互融、活动互促的方式,整合青少年体育治理多元要素,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师资力量是推进体教融合的有力保障,对现有高水平运动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必须要打破现有运行机制,大力培育体育教师,建立复合型训练团队。努力营造社会体育文化氛围,按照“普及-精英”一体化设计理念,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保障高水平运动员完成学业,并为其就业提供必要的支持,满足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体育需求,实现青少年体育的多元供给,保障体育融合顺利实施。

4.3 开创体教融合新模式

在大政策指导要求下,为了实现健康促进和精英人才的双重育人功能效应,高校应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遵循“以赛促健康,以赛促发展”的改革目标,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体育竞赛模式,加快体教融合进度,建立各个阶层的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输送体系。处理好学训矛盾,强化统筹协调,狠抓责任落实。基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以师资互通的方式积极制定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统一学习时间和训练时间。着重强调条件保障制度的完善,实现对表衔接,形成有机统一的体育管理和训练,满足学生不同特长需要。完善同级层面的赛事体系,推动体育意识与体育文化普及。进一步发挥高校战略布局中的智力资源,积极开展实施治理改革和训练经费筹集工作。以国际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为契机,加大与国际体育教育研究国际的合作力度,以窗口化、整体化的国际视野,集中高校体育人力、物力和资源优势,实现高效合理流动与资源共享。改革师资聘用模式,设置不同的师资岗位,允许多种师资聘用模式并存,提升学校体育师资水平,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确保一校一品的实现。

4.4 为体教融合培养刚需人才

就体教融合理念的地位与作用而言,该项工作是一件长期发展的事情。为了夯实体教融合的实践工作,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做到与时俱进地完善和改进,转变过去重体能、轻技能的思维定势,积极完善健康教育内容、基本运动技能、不同类别的运动项目。一方面,体育教学课程要拥有多种教材,能够让学生掌握多种运动项目技能,学会科学安排运动,在此基础上提升专项技能技术、比赛战术等。另一方面,为了深入推动体教融合,体育部门要主动融入学校体育,破除体育与教育割裂现象。在具体考核实施过程中,要求细化举措和分工,还应凝聚融合育人的理念共识,脚踏实地出实招,建立科学有效的健康成长激励机制,进一步体现制度融合的红利。此外建立业余运动体系,设置灵活的教育组织类型,按照科学的选才标准,形成选才的完整体系,提倡彰显个性和发挥特长,形成合理项目布局,着力于体育专业资源融入教育领域,打造育才一条龙的运行机制,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储备[6-7]。

总之,在深化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改革的新时代中,深化体教融合解决了顶层设计和重点衔接的问题,关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高校作为体教融合的重要阵地,应以精准投入、精英培养的理念,以教学、竞赛改革为抓手,以体育与教育系统为两大主体,有效发挥教育、体育等部门的资源优势,破除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训练相互割裂的时滞性,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赋予其培养精英大学生的卓越功能。让体育赛事的组织情况常态化,努力营造社会体育文化氛围,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竞技人才,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赢,逐步打造高校特色体教融合的样板工程。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大学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融合菜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