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2021-12-14胡丽娟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互联网+

胡丽娟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基础学科部,合肥 230011)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目前越来越多高校通过线上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生命安全意识和养成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者调查显示,有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满意,体验感较差,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高校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依然任重道远。新时期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秉持新的理念,从“心理健康问题”转向“心理健康服务”,从“消极心理学”转向“积极心理学”,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升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和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仅精神状态良好,更应该掌握行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工作。由此看来,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满足“对现实要有正确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控”“人格结构稳定与协调”“有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等[2]。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学生自身因素外,还需要正视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压力、紧张、焦虑和抑郁[3]。心理健康是学生提升心理适应能力,达到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服务都要加强,要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应对消极心理,还要面向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发展积极心理, 关注积极的主观体验和人格特质。通过挖掘自身拥有的力量、潜能达到积极预防和治疗的目的[4]。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2.1 有助于高校增强人文关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心理健康是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高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完善相关课程,对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进行塑造,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审美意识,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格,以良好的情绪和心态进行学习,这样学习的效率更高,有利于完成学业,注重整体发展和全面成长;让学生充满爱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和倾听,做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成长为有德之人[5]。

1.2.2 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认识,做到自知之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需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一个人自我认识往往比较难,容易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亚健康状态。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供专业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与自我评估,做到客观评价自己,从而有效开展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实践,提升就业创业本领。

1.2.3 有助于大学生调节心理情绪和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是高校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一般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评估标准和应对技巧,包括如何增强自信、如何抗击挫折、如何进行情绪调节。高校大学生通过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正逐渐走向成熟,但也会存在一些人心理健康状态不佳,甚至出现情绪崩溃、产生不同程度抑郁等。大学生若不能很好地调节情绪可能引发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大学生在不开心时能够采取必要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治愈,如参加体育运动、观看电影等方法自我治愈,或者寻求朋辈互助和心理咨询辅导来帮助自己摆脱心理困惑,从而实现健康成长[6]。

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问题

2.1 心理健康课程重视不够影响学生养成积极健康心理

当前高校通过探索实践可以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心理困惑、情绪失落和信心不强等问题,有助于大学生适应青少年向成年的角色转换。随着时代大环境的变化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引入,心理健康的标准被赋予新的内涵,心理健康的内容也在逐步扩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网络化的趋势,便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7]。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课虽然属于公共必修课程,但课程考核不严格。还有些高校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实行线下课堂教学的课时较少,于是辅之以心理健康教育网课作为补充,多属于自修或选修课程,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自觉学习。但是只有部分大学生重视心理健康,并通过网课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一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并不重视,认为自己心理健康状态很好或者对心理健康课程的作用持怀疑态度,课程学习不积极,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不够科学,没有掌握心理健康测评方法和调节方法,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学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显然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2.2 师生缺乏互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

心理健康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专业性很强,并不是学生学了心理健康知识就能提升心理健康程度,积极的心理状态未必能够养成,心理健康评估和调节技巧未必能掌握和运用。教师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若只突出知识性,很难对学生个体起到心理治疗和指导的效果,教学缺少针对性,难以触动学生内心,缺少心灵的交流和归属感,影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得感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教师在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要对有心理健康问题或陷入情感困境的学生进行特殊关怀,对其进行心理疗愈,这需要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虽然网课使用的平台或App也提供课堂讨论环节,但这种讨论往往缺乏实效性和个性化,导致师生之间互动有效性不强,无法实现面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来更准确地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真实的状态。还有部分学生基于隐私的担忧,不愿意在课堂讨论环节说出自身心理困惑,使得互动难以开展。如何有效解决师生互动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网课化趋势下的重要问题。

2.3 教师队伍专业化能力不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并不强。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大多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虽然能够开展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解决一定的心理困惑,但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心理认知把握不准确,单纯的说教,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心理学教师,虽然具有相关的职业资格,但教育教学能力并不强,将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非正常的心理问题应对,不能够从心理育人视角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进行融合,对学生思想把握不准确。此外,心理健康教师还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心理学理论更新滞后、实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对大学生新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调研和深刻总结,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心理治愈对策,导致教育实效性不强。

3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3.1 以网课形式构建立体化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高校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应当按照全过程、全覆盖的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探索推进大众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要按照大学生积极心理养成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各种心理健康网络课程。如大学生人际关系管理、大学生情绪管理、生命教育、积极心理学、心理测评与自我评估、心理调节等。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心理健康话题,如成败观、友善观、就业观等可以采用专题进行教学。根据心理认知规律按照分层教学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心理健康课程。如对新生主要开设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健康人格与意志品质、大学新生活适应、职业生涯规划、挫折教育、信心教育等课程,而高年级的大学生主要开展创业心理调节、心理健康调试、心理异常判断、心理危机干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自测、心理咨询等教育活动。另外每学期要对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开展调查研究,对学生集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增设相应课程或专题教学[8]。

另一方面,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化,尽可能规避心理健康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降低学生理解难度。高校在录制网课视频时,要对照编写配套的心理健康教材,辅助学生学习。同时,要赋予网络心理健康课程相应学分,开展相应教学考核。规范化的课程考核能够督促激励学生将心理健康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重视,积极投入大众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学习活动。教学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也可探索尝试理论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等方式。

3.2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互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互动缺乏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敞开心扉向教师倾诉心理压力和困惑。教师和学生应通过常联系、多交流来拉近双方心理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顺利开展,学生才有可能接受教师提供的建设性意见或其他帮助。运用好“互联网+”提供的条件,探索教师和学生多种渠道的互动成为可能。首先,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对各种心理问题疗愈发表自己的见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线上课程要处理好学生线上自学和教师线上教学的关系,探索二者科学结合的方式。在线上教学阶段,教师通过钉钉、腾讯课堂等教学软件,以体验式、参与式教学为主,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体验活动、情境表演、角色扮演、团体训练、心理测试等教学方法开展在线教学和互动,增强心理健康网课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其次,通过“互联网+”软件,设置心理健康讨论板块,设置不同的讨论话题。 例如让优秀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帮助同伴进步。最后,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开展心理健康互动。教师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微信号或QQ号,让学生匿名添加,倾听学生学习、交友、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各种心理困惑,提供针对性强、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建议。在和学生进行心理互动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善解人意,增强亲和力。同时,教师和学生互动要恪守职业伦理,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信息进行保密,给学生更多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和引路人。

3.3 提升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际上是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作为课程的教师,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实践。另一方面,课程教师即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有融合型能力,成为既能教书,又能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必须从心理学的视角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结构。首先,要进行持证上岗。所有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和心理咨询的教师必须拥有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证[9]。其次,要定期对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其教学能力和心理咨询能力。课程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较容易,而实践技能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期持续性的学习和实践。再次,高校应从心理育人和积极心理学视角更新教师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知,引导其树立“育心”“疗心”“育人”“育德”全面发展的心理育人观,并邀请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通过学生案例分析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学专业化能力。最后,要提升教师“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互联网+”具有深刻变革性,影响广泛,教师要学会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创新,综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融媒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和宣传;利用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信息分析技术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归纳和总结,提出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

总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高校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教学考核和教学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参与度和体验感。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数据分析软件、网络心理健康测评软件的开发和优化,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案例库,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护航,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互联网+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