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2021-12-14黄敏,李震
黄 敏,李 震
(莆田学院商学院,莆田 351100)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统一,并将之应用到社会实践的人才类型。伴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加速进行,面对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的新需求,积极立足区域发展,把握行业需求,实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其中人才是发展之基,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力量之魂[1]。同时,在“十四五”时期,“技能中国行动”的出台和实施,更是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管理,促使人才培养规格升级,为驱动社会企业进步、产业结构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以便于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为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要明确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的时代意义,并结合当下教学管理工作的不足,为之提供多维度的解决策略。
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产业持续升级、市场经济结构得以调整,这使得人才市场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应用型人才作为驱动产业进步的重要动力,如何最大化释放应用型人才价值,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具有多重意义,是应用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学管理效果延伸的关键,更是企业发展及产业进步的推动力[2]。
1.1 应用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高校应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管理新模式,不断促使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求,在工作岗位中释放个人价值。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统领,立足社会人才需求,不断丰富高校教学管理内容及方式,最大化地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运用能力、创新求变意识、团队领导才能,这对人才发展、人之成才、人尽其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高校教学管理效果延伸的关键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同年又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双万计划”等,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旨在深入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培养更多适应于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是对接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标尺,开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工作,对于延伸高校教学管理效果、提升高校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3]。
1.3 企业发展及产业进步的推动力
应用型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而产业发展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引擎,二者是相生相成的关系。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有助于为产业聚集优秀人才,促使人才与产业发展、信息对接、经济创新紧密结合,加速推动形成企业发展新引擎。与此同时,应用型人才与企业发展的有效融合,有助于促进成果转化,打通产业发展中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这样有助于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经济发展“两张皮”现象,这无疑为企业发展及产业进步提供了新的助推力。
综上所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对于人才成长、高校发展、产业进步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人才与产业发展进步二者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则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促使应用型人才价值释放的助推力,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进一步强化了产学研紧密对接,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系统谋划。
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2.1 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衔接不足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产业发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决定了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保持精准衔接,以此来有效确保高校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过程中,缺乏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标,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一方面,不少高校受到传统“求大求全”思维模式的影响,在办学过程中沿用传统的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方式,没有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与突破,从而导致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竞争力不高,无法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产业融合、产业结构软化、生产方式变革趋势日益明显,这对开放、创新、聚知、赋能的新型应用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进一步驱动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但是目前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比较滞后,无法跟上产业发展脚步,导致二者衔接性不足。
2.2 高校应用型人才管理体系单一陈旧
目前高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依然按照传统的“上课-考试-就业”的顺序展开,这一模式存在单一性和落后性,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时代诉求。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理论占据主导,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对岗位诉求了解不清楚,难以结合实际需要来延伸自我能力;其次,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少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知局限于“实践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市场发展及产业升级驱动下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高要求,尽管不少高校也安排了实践类课程,但是高校尚未针对市场变化进行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适应岗位发展需要,这对于高校教学管理目标实现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不利于为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2.3 社会资源与高校教学的共享度较低
实现社会资源与高校教学信息的共享,是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从目前来看,高校教学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度比较低,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性不足,高校应用型人才输出和产业人才需求的适配性低下。首先,不少高校对产教融合缺乏关注度,无法将自身教学管理与服务产业经济发展有效结合,难以充分发挥政策、资金、资源,以及企业先进技术设备、工艺等优势来展开教学活动,造成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在岗位实践中释放个人价值;其次,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较少,高校很少组织师生参与企业实践,企业也没有主动到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指导,从而造成人才产出和人才需求之间的“断层”现象,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4 缺乏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保障机制
在产业升级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师资、基地等作为保障,但是从目前来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经费紧张、政策扶持不够、实验设备落后、教学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充分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政府尚未出台支持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对于资金支持、行业协会等方面缺乏明确的关注和指导[4];另一方面,企业的产教融合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企业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性,因此很少给予资金、实践场地、岗位实践等方面的支持,导致应用型人才缺乏技能训练,所学理论知识无法转化成为自身能力。总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共同实施,而实践环节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保障机制进行推动,这是现阶段高校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3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3.1 树立需求导向,明确高校教学管理目标
高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思想理念,并充分明确教学管理目标,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具体而言,需要从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产教融合理念、转变教师育人观念等方面入手。第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出服务社会、应用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其不仅需要掌握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高超的实践技能,及时在工作实践中强化责任意识和职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自身所学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强化产教融合理念。高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高校应全力响应国家关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将此上升到办学特色上来,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能与产业、企业发展紧密对接,开辟更多实训机会,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条件[5]。第三,转变教师育人观念。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实践的主导力量,教师的育人观念和思想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在产学融合逐渐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革新观念,主动深入企业、行业中参与实践,把握行业特点及岗位需求,将工作实践要求转化成课堂教学内容,以便于为企业培养更多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另外,作为教师还要善于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具有一技之长及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使之在将来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2 改进培养模式,突出就业性和实践性
实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应努力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就业性和实践性。具体来说应从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优化专业结构,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打造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评估体系改革。第一,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优化专业结构。一方面,专业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对应。高校要充分进行人才市场调研,把握应用型人才缺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避免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在广泛调研市场的基础上,应凸显本校的资源优势及特色,开辟优势专业,从而培养更多具备就业竞争力的高级人才;还应立足人才市场现实,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扩招或缩减,实现产业发展需求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协调性。第二,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根本,促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达到1∶1,保证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得到双重提升;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学校对接好企业”“教师对接好师傅”“学生对接好学徒”,以最大化延伸实践课程教学实效。第三,打造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一体化实践,成立专业化的指导机构,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考核制度等进行管理,以最大化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果。第四,实现评估体系改革。实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测验成绩,同时更要关注师生评价、学生互评、合作评价等,以评估结果推动教学模式调整、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优化等,最大化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3.3 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强化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对于强化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从校企合作角度分析,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改善纳才渠道,吸纳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此,企业应联合高校教师制定一套完善的产教融合制度,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章程和细则,定期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总结会议,让高校师生、企业管理者及员工交流沟通,这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及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从产教融合角度分析,一方面,企业应深入参与产教融合,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案、竞争意识等都融入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去,实现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对接;另一方面,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还要注重自身品牌文化的塑造,注重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互嵌,使之在良性互动中共同成长、进步。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影响力并吸纳大量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企业可以适当给予高校资金支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工作持续推进。
3.4 强化政府调控,构建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政府应充分发挥调控作用,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6]。第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履行行政职能,通过成立产教融合协会、行业协会、教育协会等,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校企合作等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和监督;另外,在高校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些政府部门应积极提供咨询及指导服务,以便于最大化地延伸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经费支持。加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比重,给予必要的教育经费支持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场所等;还应出台资金资助政策及优惠政策,用以对产教融合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高校进行奖励;此外,政府还可以构建完善的专项资金资助制度、银行贷款免息等方式来支持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从根本上推动应用型人才成长、成才,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创造条件[7]。
总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推动人才发展、产学合作、高校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克技术难关、促进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升级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高校必须要重点关注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工作,主动攻克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衔接不足、高校应用型人才管理体系单一陈旧、社会资源与高校教学的共享度较低、缺乏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保障机制等问题,从树立需求导向、改进培养模式、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政府调控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从而为产业发展培养出大批专业化、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