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措施及其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林州市为例
2021-12-14李玉红
□李玉红
(林州市信息服务中心 河南 安阳 455000)
林州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河南省委“乡村振兴”有关工作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着眼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长远目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方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1 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1 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实现产业振兴
深刻认识林州市“粮食小县、农业大县”的地位和特色,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姚村下里街借助本村水位浅和绿色田园风光的天然优势,培育发展“新”乡村产业,逐步构建起下里街田园综合体,建设了4 个基地,即水产基地、蔬菜林果种植基地、研学农耕体验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黄华镇止方村村北面建成了“百果园”,种植了冬桃、红李、无花果等果树,纸坊街铺设起青石板的同时,引进特色产业,以旧修旧,打造成商业、小吃民俗街,充分利用老宅旧房,修建村史馆、艺术馆和驿站,规划建设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投资200 余万元修建林州市首家音乐喷泉广场,承租美食、儿童游乐等商业项目,2019 年村集体收入达到80 余万元。另外,各村镇积极利用地域优势,建立经济体系,如东岗镇种植花椒树,茶店镇种植菊花,横水镇种植红薯等。通过不同的方式,推进林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了乡村产业振兴[1]。
1.2 践行绿色优先,实现生态振兴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搞好生态环境整治。一是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清洁家园、三清一变”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活动,把此项工作作为未来几年乃至今后主线工作。加强对村庄污水排放、垃圾乱堆、乱堆乱放的集中整治力度;加大垃圾回收力度,严禁秸秆焚烧,推进乡村面貌全面改变;加快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努力的主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走上致富新路。二是有效提升村容村貌。加快“空心村”治理和土地复垦,清除私搭乱建,拆除残垣断壁,突出乡村绿化,建设绿地游园、休闲广场、景观小品,努力实现林州市农村“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建设目标。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全面完成厕所革命。抓住“户改、铺网、处理、净化”4 个关键环节,加强推进农村户厕改造,统筹考虑并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建立污水处理场站,提升污水收集效率,减少周边水体污染,形成厕所环境与文明结合的深度改革[2]。
1.3 加快推进乡村文明,实现文化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要“塑颜”更要“铸魂”。林州市以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积极开展文明志愿活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继续推进“一村一歌”“一家一训”活动,涵养乡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和“五美庭院”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建设家乡、发展家乡、支持家乡中来,积极引导他们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添砖加瓦。
1.4 重视人才,实现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林州市坚持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通过内培外引、选育带头人、搭建新平台等方法措施,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锻造了一批太行山下新时代的“修渠人”。内培“土专家”,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分层、分类、分批轮训农村“两委”干部,举办“村官论坛”,不断提高一线干部的基层治理能力和发展经济能力。外引“洋专家”,从全国各地聘请512 名外建经理、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等担任“名誉村长”,为行政村提供信息、技能保障,助推农村发展。选育“带头人”,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圆满完成全市584 个村(社区)村级组织换届,持续开展“三有三带”带头人选优培强活动,同时加强对农村“两委”干部管理,每个村培养2~3 名村级后备干部。搭建“新平台”,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通过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等方式,助力家乡乡村振兴。
1.5 强化引领,助推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就是要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把每一个支部都建成坚强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的青年干部,是村级工作的“领头雁”,要切实增强担当意识,不断增强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大显身手。
2 短板凸显,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2.1 厕所革命后期管护需加强
林州市户厕改造仅达到了卫生厕所的标准,离无害化厕所还有很大差距,后期污水处理及管维机制还不完善。如没有污水管网覆盖的村,改厕前农户基本半年抽一次粪,改厕后1~2 月就需要抽一次,每次需要40~50 元,无形中增加了农户负担。
2.2 农村存在的短板需补齐
一是基础设施短缺。部分村庄存在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问题。一些村硬化了主街,背街小巷还没有硬化,村民生活出行不便。二是受无村庄规划或规划需要修编的限制,道路硬化、污水管网、水网等项目实施较困难,现行现改问题比较突出,只重短期实效,缺乏长远性整体规划,造成资源浪费。
2.3 产业发展不充分
虽然林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地理位置和种养习惯不同,还有很大一部分村镇未找到适合发展的产业。农业产业大多还停留在低水平发展阶段,以个人耕地为主,农产品基地规模小、加工转换率低、再利用能力小、附加值不高。
2.4 镇村推进工作不平衡
经济条件好的村工作扎实,效果明显,逐步形成“滚雪球”效应,整体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而集体经济收入少的村镇经济效益相对落后,群众参与积极性不够,如参与清洁家园的主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围观看”的现象,群众参与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有待充分调动。
3 转型深耕,全域经济多点开拓
3.1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构建循环可持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富裕。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产业,使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调整种养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出台具体奖补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以乡镇“综合立体产业”为核心的核桃、花椒、小米、菊花等农业特色产业,培育主体,做大规模,延长链条,叫响品牌,建设产业基地,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科技化之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农产品之乡。
3.2 加快培养年轻干部,让农村年轻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和战斗堡垒,是农村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农村党组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离不开朝气蓬勃的有志青年,特别是作为村里“领头雁”和“掌鸵人”的支部书记。近年来,林州市五龙镇紧紧抓住农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关键人选,以“培养使用年轻干部”为抓手,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为全镇各村选用充实了一批年轻干部,为老龄化的农村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按下“快捷键”。
3.3 加快特色乡村旅游步伐,让农村成为“特色农业+旅游业”的主阵地
近年来,立足“世界人文山水城市”长远目标,林州市以文兴旅,以“生态+红色”打造旅游休闲示范体验点,“特色农业+旅游业”的乡村发展模式,成为整合村镇资源、打造“精致化”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之路。近年来,庙荒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泥墙红瓦的特色民宿、湖畔人家民俗街、千年皂角树下的研学班、游乐场彩虹滑道、特色农家饭等,真正打造成了处处有特色、地地景不同的“特色农业+旅游”主阵地。
3.4 加快立体化可循环农业探索,让农村与国内市场实现“线上”对接
林州市农村属于传统农业型村庄,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农产品市场结构和消费需求已然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农业逐渐没落,被功能化、专业化、健康化的现代农业所代替。五龙镇栗家洼村在种植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农业营收模式,建成占地面积约1.4 hm2的猕猴桃基地,树下套种药材金银花,充分利用限制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以“长短结合”的方式增收脱贫,初步形成了立体化可循环的种植模式。
现代农业逐步向村集体农庄模式靠拢,“种植业+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充分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的立体农业,“农业景观+采摘+网种”的休闲农业等复合循环农业,逐步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参考和可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