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及路径研究
2021-12-14曹龙凤
□曹龙凤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乡村建设既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又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重视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而乡村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还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1]。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如何建设完备的乡村治理机制体制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1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意义
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乡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完善治理机制,提高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党和国家很长一段时期的工作重心,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地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但是乡村中仍然存在环境污染、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乡村居民对生活环境、办事效率、居住体验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现有乡村发展水平无法满足乡村居民对于生活品质与现代化设施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乡村发展步伐,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使乡村居民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诉求
促进乡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培育乡村特色经济。乡村振兴战略在强调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重塑城乡关系的同时,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建立并完善乡村多元治理体系,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发展结构,实现协调农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加速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体制,实现法治、德治以及自治结合,对乡村地区进行协调规划,实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全方位改善,可以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1.3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乡村治理是不断改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地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很大,“三农”问题不仅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人民需求更多,促进了社会结构性变革,而城乡之间相对独立发展使得乡村逐渐落后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体制,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使乡村治理紧跟社会结构变革步伐,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2 新时期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期对于乡村治理体制提出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要求,数字化技术对于乡村治理能力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同时,乡村优秀人才加速流失对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打击是近乎毁灭性的。
2.1 乡村治理机制体制不完善
乡村治理的制度化和治理过程的规范化是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长期以来实行的“自上而下”管理机制,使得乡村治理机制体制片面发展,加之乡村治理“碎片化”“内卷化”严重,公共资源失衡,影响了整体的治理效率与决策效率。
乡村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政治、经济的双面失衡。一方面村民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另一方面乡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难以适应新时期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多元需求[3]。
此外,改革开放前,我国要求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乡村为发展城市工业提供相应原料支持,形成了农业依附工业、乡村支持城市发展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城市与乡村在客观上处于被分隔的状态,难以形成交互式发展模式。乡村治理机制体制不完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失衡,进一步导致村民积极性不高,难以充分发挥主体活力[4]。
2.2 数字化冲击使乡村治理面临挑战
互联网时代到来,改变了传统乡村治理的模式,“从创新理念、数据平台、决策机制三方面入手,可以驱动乡村治理,实现多元主体协作、内容精准高效和手段先进有效”[5]。数字化融入乡村治理,可以实现主体多元化、决策科学化、服务高效化等现实价值,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加速现代化进程。
我国乡村分布广泛,情况复杂,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数字化治理“硬件设施”投入较高,乡村基础设施较差、缺少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影响了决策的效率与准确度。乡村基层干部队伍缺乏高质量人才。大部分乡村干部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受传统治理思维限制,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意识淡薄,很少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精准预测与科学决策,从而导致数字化乡村治理陷入瓶颈。
2.3 乡村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高质量人才流失十分严重。我国乡村治理模式是由精英主导的,优秀人才是乡村发展的主体支柱,人才流失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带来了十分严重的损失。城市化水平提高,城乡之间流动性增强,使绝大多数乡村优秀人才被城市在生活质量、医疗教育资源、薪资待遇、晋升空间等方面的优势吸引而进入城市就业。
乡村以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来说,农业产品价值较低,难以实现优秀人才的劳动价值。精英阶层对于乡村的社会认同度相对较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乡村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发展环境,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处于二元分割的状态,导致高质量人才对乡村社会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乡土情结弱化,乡村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2.4 乡村文化建设水平不高
乡村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领域。目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多种问题。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但是乡村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忽视乡村文化内容建设或相关建设流于表面[6]。
随着近几年农村空心化进一步加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导致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许多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面临消逝的危机。乡村物质、精神文化受到现代化营销模式的冲击,乡村道德伦理被消费主义解构,新的道德伦理还未形成,导致村风村俗衰落。乡村文化精英大量流失,乡村传统文化没落与衰败,使乡村文化被打上“低俗”的标签而被排挤在先进文化的对立面,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3 新时期改善乡村治理现代化困境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和突破农村发展困境,党和政府始终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协调规划,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3.1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体制,构建多元化乡村治理格局
提高乡村治理的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打造完善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机制体制,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点举措。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和思想号召,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丰富乡村治理的主体,实现乡村治理民主化。完善多层次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营造良好的乡村建设环境,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倾斜的优势,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实现城乡双向联动,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强乡村基础保障制度建设,改善乡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服务水平,提高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增强乡村法治保障,从各方面保证乡村居民生活,构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方面协调的交互运行机制和多元乡村治理格局。
3.2 健全人才培养与晋升机制,吸引城乡高质量人才
经济收入低是乡村优秀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乡村农产品收益偏低,人才待遇较差,无法满足优秀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乡村人才合理的工资收入与晋升空间,为乡村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医疗、住房、交通、养老等配套保障,缩小城乡差距,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优势,吸引更多城乡优质人才回乡再就业。
不断完善基层乡村干部培训机制,解决乡村治理人才短缺问题。乡村治理和建设不能完全依赖外来人才引进,对原有基层人员的培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政府牵头,有效协调社会资源,对基层乡村干部定期开展培训,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基层乡村干部应坚定政治信仰,提高工作能力与思想素质,将自身工作经验与先进理论知识结合,灵活运用工作方法,提高治理能力。
3.3 打造共治、共建、共享平台,实现数字化技术有机运用
需要从多角度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乡村治理“碎片化”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根据人口密度、成本投入,合理规划,分批建设,努力提高乡村网络覆盖度。打造权威性信息共享平台,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创新多元协调治理与大数据应用理念,培养乡村现代化数字技术精英,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对数字化技术的使用率,真正做到数字化信息技术用得准、用得好。分类设置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市场信息、民意收集、群众监督等专题,通过整合碎片化的信息,促进多元主体之间数据与治理的深度融合,提升治理能力水平[7]。加快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并应用于农村建设进程,健全法律保障,避免村民个人信息泄露与产权纠纷。做好相关顶层设计,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实现乡村治理相关部门的高效合作。
3.4 重构乡村文化建设体系,激发农民主体内生动力
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层逻辑与客观规律,从多维度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建设体系重构,不断激发农民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弘扬主旋律,增强乡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
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文化政策,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乡村文化产品,提高乡村文化服务水平。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激发村民主体意识,培养村民积极建设乡村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社团形式,培养乡村文化精英人才,建立乡村文化平台,最大限度满足村民文化娱乐需求,打造以村民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体系。关注村民文化权利、制度建设、治理主体以及治理效能等,激发农民主体活力,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