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红薯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思路
2019-09-10刘增玉
摘要:红薯是林州市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6670公顷,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红薯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发展红薯产业化是林州市产业振兴、产业扶贫的必经之路。结合林州市红薯生产现状,分析了当前林州市红薯生产存在的问题,从7个方面阐述了林州市红薯产业化发展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林州市;红薯生产;产业化
林州市地处河南省最北部、太行山脉东麓,耕地58 230hm,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86%。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672.1mm,年日照时间2251.6h,无霜期平均192d;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降雨集中在7、8月份,冬、秋、春旱是常见现象。土壤以棕壤土、褐土类型为主,钾含量较其他地区高,非常适合红薯种植,农业以种植红薯、谷子等耐旱作物为主。
一、林州市红薯生产现状
(一)种植范围广,面积不断增加
红薯是林州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红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原来的4002hm稳定在6670hm,生产的鲜薯口感甜面糯,淀粉含量高,平均单产2t,年生产鲜薯20万t。
(二)种类多,品种不断优化
目前,林州市种植的红薯种类按用途主要分3类:一是以淀粉加工型品种为主。如,商薯19、徐薯22、豫薯等品种,同一品种林州生产红薯较其他地方的红薯淀粉含量高1%~2%,主要以加工红薯粉条、粉皮为主。2019年种植面积为4002hm,占全市红薯种植面积的60%。二是红心烤薯。以西瓜红、烟薯25品种为主,2019年种植面积1334hm,占20%。三是鲜食薯。以心香、板栗薯品种为主,2019年种植面积1334hm,占20%。
(三)比较效益高,销售范围广
红薯与玉米相比,无论是产出还是收益差别都相当明显,纯收入是玉米的2倍,加工成粉条、粉皮收益更大。手工红薯粉条、皮渣是林州市的特产,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加工,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手工粉条光滑、筋道、弹性好,皮渣柔软而有弹性,闻之浓香扑鼻,口感爽滑、筋道,是林州人走亲串友的传统礼品,更受到市场青睐。
(四)农业企业引领,产业雏形逐步形成
林州市小型淀粉粉条、粉皮加工企业260余个,其中林州市绿健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以生产红薯淀粉、粉条、粉皮、薯条为主的红薯加工企业,年生产淀粉2万t、粉条粉皮1.5万t,总产值2亿元;规模化脱毒红薯育苗基地两家,育苗、种植、加工红薯产业雏形逐步形成,为林州市红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林州市红薯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技术含量低,收益少
一是林州市红薯主要分布在丘陵岗地及荒山荒滩,土壤状况及肥力条件差,水源条件及生产条件受到限制;抗灾能力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优质专用品种少,产量不高。全市大面积栽种的红薯品种年限长、品质差、退化现象严重。种植品种多为自繁自育,产量低。三是管理粗放,生产不平衡。长期重茬种植,病害加重,产量下降,特别是传统产区,此种现象更严重。四是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不高。红薯生产环节全部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出比失调。红薯收获后储藏技术粗放,烂薯现象严重,经济损失大。机械化程度低,制约了红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二)规模效益低,市场意识淡薄
林州市红薯种植总面积虽然在6670hm,但多是农户零星种植,种植大户少,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手工粉条、皮渣由于受工艺影响,也是以家庭作坊为主,自产自销,没有形成规模及品牌,很难打开市场。同时,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户市场意识淡薄,惜售现象严重。
(三)包装简单粗放,缺少精品
手工粉条大部分用废弃面粉袋包装,皮渣用透明塑料纸包装,不仅缺少美感,而且存在污染的风险,市场竞争力弱,好产品没有形成精品。
(四)储藏保鲜技术水平较低,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
林州市红薯储藏形式主要以小窖贮藏为主,贮藏设施简陋、贮藏量小,保鲜技术水平低,烂薯现象严重,不能满足市场均衡销售对红薯贮藏的要求。红薯加工时淀粉废水中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矿物等多种营养物,薯渣中含有淀粉、果胶、纤维素等,红薯茎叶营养成分高,既是很好的蔬菜,更是牛羊的好饲料,但农户图省事,大多将这些副产物作为废物直接抛弃,不仅导致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而且造成环境污染。
三、林州市紅薯产业化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针对红薯重茬、产量不稳、商品性低等问题,着力抓好以下几项技术:一是冬耕春耙。即冬季上冻前深耕土地25~30cm,第二年立春后旋耕耙地。二是高起垄。起垄高度达到25cm左右,垄宽90cm。三是引进新品种,并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每年引进推广各种用途红薯新品种10个以上,并筛选出适合林州市种植的当家品种3~5个;对现有红薯育苗基地进行升级改造,组建脱毒红薯组培室,为农户提供脱毒红薯组培苗。四是推广高钾红薯专用复合肥。根据红薯需肥特点,推荐使用氮磷钾含量为10-10-20的红薯专用肥,同时增施有机肥。五是水平栽插留三叶移栽。薯苗人土部分平插,薯苗头直立,入土深为4~6cm,根据薯苗的长短埋2~5节,露2~3节顶尖苗。六是地膜覆盖配套滴灌栽培。4月上旬地膜覆盖移栽,较普通大田提前10d左右,同时配套铺设滴灌设施,提高鲜薯商品性。七是全程实现机械化。推广机械起垄、机械杀秧、机械收获,实现红薯种植全程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
在种植红薯面积较大的乡镇,建立无公害红薯高产高效示范区,开展红薯新品种、新技术百亩方示范田建设,为大面积红薯标准化栽培示范推广起到带动作用。
(二)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规模
以市场为引导,以红薯加工企业为龙头,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资金投入红薯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林州市旅游产业优势,打造绿色食品品牌,提升产品档次,促进红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林州市红薯加工最大的龙头企业是林州市绿健有限公司,以生产红薯淀粉、红薯粉条、粉皮、薯条为主,年生产总值1500万元左右,产品已销往河南、山西、北京等地,解决了销售难问题。
(三)建立专业贮藏窖,延长销售时间
鼓励薯农、企业和其他专业合作组织投资兴建大中型专业贮藏设施,贮藏时间延长到4~5个月。建立专业储藏窖,能有效缓解集中上市对市场的冲击,稳定市场,提高议价定价能力,延长红薯供给时间。
(四)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副产品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对污染严重的小型淀粉加工厂要进行工艺改造,禁止废水乱排乱放,同时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对淀粉废水、废渣进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环境污染。
作者简介:刘增玉(1969-),男,河南林州人,农经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责任编辑曹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