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的路径探析
2021-12-14□杨宇
□杨 宇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安康 72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强调农村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强调城乡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农村治理是微观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推行微观治理的小单元,其治理方式、方法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
1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的原因
1.1 历史中的早期尝试
在早期的农村治理建设中,社会工作发挥过积极作用[1]。1926—1930 年,晏阳初以农村作为试验基地,开展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创立自治组织,建立新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对农村无限制的破坏,重建农村社会。1931 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创立“农村建设研究院”,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并分派到各县进行农村建设试验,培养乡民对团体生活和公共事务的关心,提高乡民自治能力。
1.2 现代农村治理的需求变化
目前,农村建设在各方面都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村民的民主意识相对较弱。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农村具有复杂性。现代信息技术冲击、村民素质提高、相对开放、需求提升等影响着农村发展。
传统的农村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目前农村的需要。为了消解农村治理行政化的弊端,需要在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居民自治,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服务[2],提高居民自治意识,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体系。因此,需要专业化程度高的专门组织为农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1.3 农村治理需要社会工作协同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呈现空心化状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产业技术严重落后,农村环境差等。社会工作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符合农村治理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2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的方法
2.1 立足农村实际情况是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的前提
我国农村治理模式需要体现居民参与,更要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通过整合农村内、外部资源,为农村建设和农村居民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实现居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3]。
第一,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清楚农村各类不同群体需求的情况下,引导居民形成农村共同愿景,进而推动居民积极参与农村事务、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社会工作者在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的同时,要立足农村实际,在服务中了解居民的需求,服务农村困难人群,关注贫困家庭、流动人口、妇女和儿童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开展互敬互让、邻里和谐等主题活动,重建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妥善处理邻里纠纷。在个案和小组服务中,协助解决居民及其家庭和所在农村存在的复杂多样的问题和矛盾,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专业性、个性化和有品质的服务,努力实现农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社会工作者应扎根农村,依托农村原有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和农村自治组织等内生性组织资源,引导居民参与治理,塑造农村共治共享氛围。完善农村协商衔接机制,发挥好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整合者角色的作用,增强农村居民与村委会的合作与信任,从而达成一种合作共赢的治理模式[4]。
2.2 鼓励居民参与是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的重要内容
第一,在现代农村治理中,社会工作参与是一种介入过程。其主要特征是以农村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发挥资源链接与鼓励协调的作用,强调居民参与,最终推动农村居民自治水平提升。居民群体中,大部分人具备参与农村事务的能力及文化水平,但是参与热情和意愿相对较弱,因此鼓励村民参与农村治理是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的重要内容。
第二,社会工作者为农村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和指导,为农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帮扶服务,促进农村居民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农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村发展,缓解农村矛盾,增强农村团结。
2.3 利用外部资源是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的有效途径
协调农村关系不仅涉及农村内部的相关利益,还涉及外部环境对农村治理的影响。农村冲突源于利益的分化,而农村信任关系的断裂使农村冲突失去了调和的基础,这些都为社会治理增加了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外部资源成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的有效途径。
第一,协调多主体关系。通过呼吁基层政府转变执政理念、改变村委会的角色错位、培养农村居民的农村意识等,使农村由“冲突”走向“合作”。
第二,重视农村社会资本。农村内部的结合型和桥接型社会资本可通过规范的分享,将一些正向的社会价值,如信任、尊重等,内化于农村成员日常生活中,因此建构农村社会资本有利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的效果。
第三,结合互联网优势。在创新形式方面,采取“互联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激发农村居民参与农村事务的积极性。
第四,加强与政府的互动。充分挖掘农村资源,培育当地社会工作人才,结合实践经验,促使社会工作本土化,促进社会工作发展,推进社会工作有效介入农村治理。
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可能面临的困境
3.1 农村客观条件比较弱
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教育、医疗资源不丰富,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信息技术平台入驻比较少,使农村发展格局具有局限性。农村缺乏必要的资金,政府福利扶持幅度比较小,导致村民参与度不够高,间接影响了农村发展。农村居民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弱以及社会工作的大众知晓度低,使得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发展相比于城市缓慢。
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治理过程中属于嵌入式发展。由于社会工作机构在与市场的互嵌融合过程中仍面临专业自身的局限性,导致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发展的多重困境,如底层市场的局限、文化价值的冲突以及专业能力的欠缺等[5]。嵌入式发展模式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关于专业社会工作是“单向嵌入”还是“双向嵌入”的讨论应该基于具体情境具体分析。刘畅认为,应该强调“双向嵌入”,主张“多维双向嵌入”。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农村发展的不均衡性、异质性和多元性等因素决定了必须采取个别化“嵌入”的态度与价值取向。应该依据农村治理、社会工作的具体情况等确定嵌入方式[6]。
3.2 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困境
第一,专业发展的限制。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未成熟,专业自身存在软弱性、独立性欠佳、自主性不足等问题。
第二,社会工作的地位尴尬。社会工作项目大多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因此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受政治性影响,导致专业价值偏离、专业地位偏低、专业界限模糊等。
第三,部分价值冲突。社会工作尊重与注重服务对象的基本需要,与农村工作人员注重政绩、排名和竞争服务意识弱等之间存在价值冲突,导致合作不顺畅,可能导致互相扯皮或存在服务盲区[7]。
4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的措施
4.1 政府扶持,培养农村人才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扶持力度,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创造更好的条件。政府应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业的农村服务队伍,完善农村服务管理体系,对农村服务进行合理规划,搭建新型农村服务平台,统筹协调农村合作网络的复杂关系,坚持用专业理念、程序和方法持续提升工作效能。政府需要转变职能,为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创造更多空间。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事务分类制度,厘清农村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边界。扶持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大力宣传社会工作,增加其大众知晓度,增强居民对社会工作的信任感。
4.2 发展集体经济,开展文化活动,提高服务质量
社会工作者大力宣传国家政策,将国家政策普及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引导农民自力更生、积极创业,激发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社会工作者通过引用外部资源进行招商引资,提供技术支持,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8]。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机、短视频平台等,宣传农业特色产业。根据农村乡土人情和人文背景,组织成立文化馆,创建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比如戏曲、秧歌、打鼓等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农村文化娱乐项目,不仅可以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
5 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逐渐转变,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目前,政府正在逐渐退出对基层社会的直接行政控制,转为以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从结构视角看,在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职能由直接管控到间接调控,由对人的管理到服务于人。从行动视角看,在市场发育不充分的条件下,政府只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单位制解体后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社会工作参与农村治理虽然表现为嵌入性特征,但是社会工作参与农村治理应以促进内生型农村共治为目标。①社会工作应立足于解决农村“共同体困境”。通过专业介入,帮助农村发现资源和潜能,促进农村内部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增加农村社会资本,推动内生型农村治理的实现。②社会工作应着力构建农村合作支持网络。激发农村内在活力,建立农村共同目标,广泛供给、动员和整合资源,发现和培育农村内部治理主体,提升治理能力。③找准角色定位。应将社会工作在农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为发掘农村资源、提供专业服务、鼓励居民参与、倡导互助合作、提供决策建议等。
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理念与农村治理的同构性,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成为有效路径。未来社会工作发展中,需要专业与外部共同努力,更好地建设和服务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