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探析

2021-12-14姚晓萍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考核

姚晓萍

(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内化”的关键环节,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理论内容入脑、入心、入行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吸引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形式单一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非常重视实践的教育作用,认为“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3]。思政课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育人的目的,所以只要是与课程相关且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践活动都可纳入实践教学。根据教学的时空环境,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种形式。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有明确规定,但是各高校在操作方面仍然弹性过大,甚至工作做不实,做不到位,教学形式还是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则流于形式,而且大多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脱离,没有实现有机整合,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1.2 师资力量薄弱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拓展对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还要具备较好的社会沟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但在这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思政课教师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由于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在学校上岗,事实上是由学理论变成教理论。虽然对思政课的理论内容有深刻的把握,但由于自身实践经验不足,开展实践教学往往力不从心。而且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因为各种因素很长时间都没有亲身融入校园之外的社会,没有培训、考察、参观锻炼的机会,因而实践技能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另外,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面比较广,所有任务都由思政课教师自己去完成,这也增加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度。

1.3 考评机制落后

考核评价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当前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都有一套比较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却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政课实践考核的具体目标不明确,考核的指标建立不完善,考核的重点不清楚,考核缺乏实际的参考价值;二是由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对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常常只能简化为对学生撰写的实践论文、调研报告以及读书心得等的直接评分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形式单一,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三是缺乏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的环节,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原则

2.1 坚持立德树人原则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人才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 承担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不仅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立德与树人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立德是方法,树人是目的。离开立德树人,大学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思想政治课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性质的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特有的课程[4]。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

2.2 坚持三贴近原则

思政课是灵魂性课程,要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这一指示要求在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着力把思政课打造成有理论高度、有思想深度、有现实维度、有情感温度的“金课”。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的原则,使思政课不仅仅是传授书本上深奥的理论,更是能够唤醒梦想和点燃激情的鲜活思想。坚持贴近学生的原则,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亲近感,确保学生对思政课喜闻乐见;坚持贴近实际的原则,增强思政课的真实感和可信度,确保学生的理论学习受益无穷;坚持贴近现实的原则,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感和解释力,确保学生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终身难忘。

2.3 坚持大思政原则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目的是为了拓宽思政教学的渠道,调动社会、高校中一切可能调动的力量形成思政教学育人的强大合力,以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教师应善挖掘、巧引导、重身教,用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既要当好经师,又要做好人师,要求思政课教师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相互配合、有机结合,形成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格局,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工部及团委等的共同责任,因此,各部门还要协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以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为中心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

3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

3.1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希望大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借助于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突破实践教学的时空限制,由课堂扩展到校园乃至社会,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在实践中真正“活”起来。

3.1.1 积极推进课堂实践改革 课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在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是基础,脱离理论教学,思政课就会失去根本;实践教学是深化,忽视实践教学,思政课势必流于空谈。所以提高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要求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理论教学目标展开,另一方面,理论教学要借助课堂实践教学深化。具体来说,在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探索中,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政实践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学生参与形式都应当被运用和创造出来,如新闻播报、案例评析、专题讨论、主题演讲、影视观摩等,但是“抓重点、聚焦点、出亮点”的要求必不可少。

3.1.2 积极推动校园实践创新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最直接的生活环境,在校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思政课教学意义的实践活动[6]。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与学校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等部门协同配合,借助各类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动校园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强化校园活动的实践教学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如通过开展微电影大赛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手机拍摄身边的人和事,拍摄的作品可涉及大学生诚信、校园文明、理想信念等内容,体现出学生崇尚修身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品质。还可由思政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等一系列极具思政特色的社团活动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让思想政治理论在大学校园活动中发挥更持久、更稳定的作用。

3.1.3 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内容 社会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广阔天地,有着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丰富知识和课堂中感受不到的生动体验。学校应着力挖掘丰富的社会资源,开辟各种极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依托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暑期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思政课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合作育人的目的[7]。具体来说,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人文景观、走访高新科技园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志愿和公益等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用心去感知悠久的历史、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用实践检验理论,在实践中加深理论认识的同时进一步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

3.2 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大思政”背景下,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形成“三全育人”的格局,从而提高思政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2.1 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充分利用国内红色革命基地和改革开放示范点,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有序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以红色教育、改革开放、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为主题的实践研修活动,让教师深入基层组织、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农村、深入工厂,行万里路、读百姓书、听社会话,开拓眼界、丰富阅历,将研修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让大专家学者讲“家常话”,将坚深的理论变成生动的道理,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做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

3.2.2 选聘校内相关人员兼任思政课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员育人的过程,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应该是一种全员的实践育人,要将教学育人与管理育人相融合,形成全员育人格局,实现各部门协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从团委、学工部、各系辅导员中选聘一些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管理经验的人员通过专门培训后,补充到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中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共同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3.2.3 挖掘校外相关人员兼职思政课教师 在发挥校内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作用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人才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强大合力。具体来说,学校可以积极主动地邀请校外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工商界的精英人士以及杰出校友和道德模范等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共上思政课,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渊博的知识来教育引导学生,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3 建立以评促教的考核机制

3.3.1 考核目标明确化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重视考核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课程的性质、内容特征等要求,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要将大学生的情感培育、能力提升和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作为实践教学考核目标的重要参数,制定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创新性考核目标,通过目标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新时代有担当、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3.2 考核方式多样化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实践教学考核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其评价占主导地位。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强调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性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监督促进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考核权重设置合理科学的前提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这三种考核方式可以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有助于从多个方面、多个视角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更加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工作,也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激发学生最大潜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实现知行统一。

3.3.3 考核评价全程化 考核评价应围绕活动开展、成绩评定和表彰奖励三个环节进行。其中活动开展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活动认识和感受等要素。成绩评定要求必须在有真相、有标准、有效果的基础上进行考评,学生在每门课程中,都必须完成规定的实践教学项目,提交相应的实践成果,作为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的依据。表彰奖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且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此外,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应当与教师的工作量、课时津贴以及职称评定相关联。考核评价全程化使得实践教学评价更加公正合理,能有效避免主观随意性,有利于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考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