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1-12-14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科思政院校

王 丽

(新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00)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主动出击、迎难而上,抓住新工业革命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为了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挑战,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教育部自2016年提出新工科建设,并先后组织研讨会、印发通知不断推动新工科建设。作为落实高校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新工科建设的目标过程中必须进行调整,方能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生态伦理意识和宽广的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1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其对思政课的要求

1.1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

新工科建设,重点在“新”字,是为了积极应对工业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工业革命新特点为背景,通过制定新目标、开辟新领域、设立新学科、培养新人才,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改革举措。就现在较权威的说法来看,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 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 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准确把握新工科建设的内涵需要明晰提出推动新工科建设的国际、国内背景、传统工科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目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大调整,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为了抢占制高点、获得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有利地位,各国都在积极调整。目前我国工业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工科教育呈现出与工业发展要求不对称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制约着我国富国强国目标的实现。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工科学生的比例在全国高校学生中的占比相较本世纪初下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工科学生就业质量不佳。这与工科教育培养方式有直接关系,工科专业设置不够精、不够深,培养理念和方式不能与时俱进,这些原因共同导致工科专业吸引力不足、工科院校发展缓慢、工业竞争力不强。站在我国发展的新起点,必须主动作为、深化改革,推动新工科建设,培养“大国工匠”和高层次工科创新人才,才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

1.2 新工科建设对思政课的要求

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工程人才,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因此,在进行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就要更加注重精神品质、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 ”、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家国情怀,特别是能够帮助工科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提高创新意识。结合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目标,工科院校思政课需要进行相应改革,以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构建大思政格局;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功利学习的理念;使大学生真正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2]。

2 工科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1 工科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机遇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追求独立的思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快,主流思想积极向上。工科院校的学生不仅具有当代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优点,同时还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应对复杂的事物时也能够条理清晰地进行分析。一些逻辑体系相对较杂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内容对于非工科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可能会比较困难,但工科学生接受却比较容易。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哲学部分知识大多是围绕“物质”这一中心概念而展开的各种规律——“三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能被彼此割裂开。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工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在脑海中绘制思维导图,进行理解和记忆。

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强是工科学生的一大特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者可以抓住这一特征,大力发挥实践教学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数工科专业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每学期都要进行实习,即便一年级没有专门的实习,也有实验课,所以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相对较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单单是教会学生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工科院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课堂外延至校园、实验室、工厂,将考核方式从纸质试卷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作品,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如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校园、学生实习基地等场所的教学元素进行实地教学、现场教学,用微电影、主题演讲等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2.2 工科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挑战

相较于文科高校浓厚的人文氛围和文科学生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工科院校人文社科资源相对匮乏,工科学生政治理论功底相对比较薄弱,加之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务实的价值观,这些现实因素给工科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文科高校或者综合性院校思政教育资源较多,所以人文气息相应浓厚,加之有些学校相互整合资源,使得思政课开设形式比较丰富,如学术报告、讲座、论坛和公选课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思政格局,从而营造了较好的思政课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工科院校的思政课无论是从师资队伍还是校园文化氛围都略显存在感较低,有些工科院校还没有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有的工科院校虽然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但是因为只有教职工而没有学生,所以影响力不大;工科院校面向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活动,如教学成果汇报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都非常少,与思政课相关的学生社团也鲜有,无形中让学生认为期末考试过了这门思政课的学习就算结束了……这些现象都不利于思政课的开展。

受高中文理分科思维影响,工科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理工科学生,高中阶段虽然也学习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但是由于不参加高考,只需要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因而学习往往不够深入,主要靠考前突击,考试通过之后就放弃相关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连续性,高校思政课必须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拔高,实现方法论指导,才能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的内容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加侧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中挖掘其当代价值,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所以需要学生在已经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而不是简单的对其内容进行详细、透彻的重复学习。

3 提高工科院校思政课时效性的探索

3.1 弘扬工匠精神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提出和逐步推进,“工程德育”和“工程伦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越来越受到关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主要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笃定信念等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人民始终继承并发扬工匠精神,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深海载人潜水等重大工程的胜利。如今我们实现了富起来,正走在强起来的路上,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制造强国更离不开大国工匠、离不开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在为社会提供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时也必须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承担重任。弘扬工匠精神是我们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不可或缺的砝码。工科院校的思政课堂中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无形的精神追求。在授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在遵循课本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精神的灵魂,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尤其是结合工科院校学生专业,选取领域内的模范,对其事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尊崇工匠,最终外化于行。

3.2 深化校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这就意味着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必须要形成校外全社会育人,校内全员育人的氛围。工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不好,从短期来看,影响学校的建设,从长期来看,则影响企业的发展,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外延思政工作队伍,构建大思政格局。通过聘请与工科院校开设专业相关领域的知名企业家、工程师或管理人员进校园、进思政课堂,讲述他们的励志故事或行业先进事迹,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相比于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说教而言,企业家真实的事例和平实的语言更能打动学生,特别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鲜明地域特色的创业故事,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而工程师通过分享自己学习、工作的经历和感悟及将国家需求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分析当前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未来走向,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所学专业,进而树立强烈的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企业管理人员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讲授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大学生初入职场容易产生的问题以及最新职场行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竞聘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除此之外,工科院校还可以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知名校友,回到母校分享自己在母校的成长经历和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历程和感悟,对激发在校学生向杰出校友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秉承报国精神能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3.3 抓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同发力[4]。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教书”、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育人”的分工理念影响着部分高校教师。为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必须采取措施,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考核中检验课程思政工作的成效,将课程思政工作与专业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优秀评选挂钩,强化人人讲思政、堂堂有思政的意识。“教育者先受教育”,开展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懂思政。专业课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理论自信,转变育人观念。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专题学习,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学习,重点学习“四史”,同时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学习基本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深挖理论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找到其与自己所教授专业课程的契合点,探索所授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比如,“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设施联通中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就涉及测绘、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桥梁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而就“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展的历程和目前所取得的成果来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所涉及的内容都有所体现。这些专业课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共同纳入教学目标,在课程讲解中尽可能选取包含较多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在课程考核时侧重评估学生道德素养的变化,将育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5]。

3.4 做活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必须要回归实践,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高校思政课更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将知识传授与理论教育相统一,实现知行合一。工科院校学生本身就具有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如能够在讲清楚理论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优秀的理论内容,继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动指南。同时,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从而真正成为高素质工程人才。工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内、校内开展,还可以在企业、工厂开展。产教融合为工科院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工科院校思政课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整合教学资源,精选实践教学内容;创新评价方式,优化实践教学考核。观摩相关企业、参与生产活动、体验基层工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热情。以教研室为单位,根据每门思政课教材体系的特征以及所有思政课之间的逻辑衔接,在坚持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上,利用所掌握的企业、场馆资源,精心制订实践主题、打造教学团队、建立体制机制,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6]。

新工科建设的逐步推动对工科院校的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工科院校思政课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通过因时、因势、因形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进而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实现与专业课协同育人,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工科思政院校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