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支撑体系构建探析

2021-12-14黄保霖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大学生课程

黄保霖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经管学院,福州 350202)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高校在提升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推进应届毕业生的创业和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仅仅为2.7%[1]。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发展中还是受到许多束缚,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只是依靠高校来完成这项工作,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诸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把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各方资源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1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解析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高校在长期教学和改革的实践中摸索出的创业教育模式,它对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创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Dunn首次勾勒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崭新的轮廓,他指出创业型大学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之内,把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通过信息交流、政策激励、辐射带动等方式与多个不同的生态子系统,如政府、企业等之间的信息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并形成有机整体[2]。2010年学者王长恒则认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有效整合了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家庭(包括大学生)这四个子系统。2017年学者黄兆信认为把“教育性”和“创业性”相互结合,与此同时要把内生成长和开放互联这两个关键指标都体现出来,构建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本文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界定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高校把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锁定为对大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与支撑创业环境的政府部门、企业等子系统相衔接,通过信息流转、资源共享进而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综合闭环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模块主体是大学生,而高校在对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里面的每个子系统是否能够顺畅运行。

2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主要内容

2.1 建设卓越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高校与政府、企业相互协助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个综合平台,也是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新基建”和“十四五”规划的双重背景下,将管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互补,更好地施展教育平台在科研服务、培养人才和社会贡献等方面的作用,真正形成一个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2.2 建设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是主要的核心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与企业、政府及社会相融合,充分体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高校根据自身培养大学生的特性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每个院部系根据各自专业不同、培养人才目标不同,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并与各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相衔接,把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培养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形成适合各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

2.3 打造出色的高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大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若只是由高校校内教师来授课,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校内教师不一定都有创新创业的经验,需要地方企事业单位中有能力、有经验的创业导师参与到高校教育过程中来。因此,当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高管、企业家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兼职导师的形式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过程,有效地为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也能帮助、提升校内教师的综合素质,让高校建设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3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政企校创新创业的协同机制不健全

创新创业的协同机制就是政府、企业和高校等跨组织间建立的整合平台,在这个跨组织的整合平台里需要各个组织间相互理解、协调、合作,实现共赢,形成一个创新创业战略联盟平台。但是在整合的过程中,各组织都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更多的是以非正式、封闭式、分散性进行有限的合作,使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脱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

3.2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过于僵化

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高校开设一系列的创新类、创业类课程,如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业认知实习等,希望学生在高校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获得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二类是高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如“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杯”等创业类比赛,在比赛前期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虽然大学生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储备和比赛的历练,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做铺垫,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仅开设几门理论课程和参加几场创业类比赛就能完成教育的任务,更需要在教育中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创业的实践中。

3.3 师资队伍缺少企业实践经验

高校中创新创业课程开设较为僵硬,不能与时俱进,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专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并能把创新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来。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就要尊重并发现传教者和受教者的个性,才能培养出综合性人才。但是在高校中,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对公司的运营管理缺少实战经验,无法把握未来的创业方向,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用亲身创业的经历来感染学生。

4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优化路径

4.1 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校政企多方合作,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在合作共赢的今天,高校、政府、企业要把握好彼此之间的定位关系,努力把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成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高校在校政企合作方面,可以在校内与政府、企业共同创建专业群综合实践平台、大学生实训平台,在企业内可以共建校企实践基地。建设这类平台、基地能够使政府、企业更好地与高校协同授课、联合规划培养方案、一同编撰教材、共建教学案例库、共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土壤。因此,高校要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起到主导作用,并协调各方利益,明确各主体单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建立健全较为合理、科学的共享机制和分配体系,与政府、企业等组织共同合作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4]。

4.2 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训练

高校在推进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让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融合,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衔接。高校要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除了在必修学分上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外,还要在选修学分上适当根据各自专业性质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形成“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有效地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5]。创新创业基础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职业基础技能和规划好职业生涯;而像VBSE企业模拟实践等创业课程突破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制约,将企业引入校内,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的提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此外,高校也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推进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互联网+”比赛、技能比拼大赛以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团俱乐部活动、实习实训、创业训练等,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训练能力。因此,高校要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例如可以建立创新创业“三级联动”体系,即校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系部工作室、创新创业大学生团队,构建起以校地合作、校企协作、学生主动、师生协同等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模式,紧跟社会前沿的“以创促赛、以创促教、以创促学”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意识,并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热情。

4.3 校企协同共建师资,构建“双创”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既关系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最底层结构——学生的授课质量,又与政府、企业等子系统之间的“沟通”息息相关,因此,高校需要把“双创”教师队伍建大建强。高校在师资培养方面,可以给“双师双能”型教师诸多的培训机会,如每学期到企业挂职锻炼、网络培训、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来校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些都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工作实战经验,提升了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也要聘请优秀的企业家、港澳台学者教授、海归博士等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来校任职,教授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才能形成结构较为合理、更为雄厚的师资队伍[6]。

5 结 语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等各子系统间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各高校要积极顺应“十三五”教育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推进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升级优化当地的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大学生课程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