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ANKL-RANK-OPG信号通路探讨雷公藤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作用机制
2021-12-14郭占非齐路霞付冬冬边彩月许振丹范文强
郭占非,齐路霞,张 超,付冬冬,边彩月,高 晓,许振丹,范文强*
1.新乡市中心医院 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风湿免疫科(河南 新乡 453000) 2.新乡市中心医院 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肿瘤内二科(河南 新乡 453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主要累及关节的一种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骨侵蚀及软骨破坏,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麻木、变形、僵硬、足跛难行,严重者会致使关节畸形、骨强直、残疾,甚至是功能丧失[1]。破骨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骨破坏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核因子kB受体激活配体(RANKL)-NF-kB受体激活剂(RANK)-骨保护素(OPG)信号通路与破骨细胞的分化、活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丢失密切相关,其可通过炎性因子调节RANKL、OPG水平影响患者骨代谢,三者平衡失调可促进破骨细胞形成[2]。现代医学缺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特效药。临床常给予患者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改善患者病情,但其长期用药存在一定不良反应,需调整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生命质量。中医治疗疾病历史悠久,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积累较多临床经验,雷公藤属于卫矛科植物,其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多样,所得制剂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雷公藤甲素是主要的免疫抑制剂抗炎成分之一[3],常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但其治疗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基于RANKL-RANK-OPG信号通路探讨雷公藤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作用机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治疗的37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4]为标准:经X线检查确诊,参照美国风湿协会中类风湿性关节炎分级为Ⅱ-Ⅲ级[5];排除标准:①有凝血功能障碍、感染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病、肝、心、肾功能缺陷者;②合并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风湿类疾病;③生理病理状况不佳者;④依从性差、难以随访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儿童青少年;⑥对本次药物有用药禁忌或过敏者;⑦精神障碍及无法正常沟通者。年龄60~80岁,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187例,男81例,女108例,年龄61~80岁,平均(65.82±5.32)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6.51±1.32)年。对照组186例,男80例,女106例,年龄60~79岁,平均(65.13±5.21)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6.54±1.2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签署同意书。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甲氨蝶呤片(通化茂祥制药有限公司,H22022674,2.5 mg×16片),1次/d,5 mg/次,每周2次,来氟米特片(爱若华,苏州长征-欣凯制药有限公司,H20000550,10 mg×8片),1次/次,20 mg/次,连续治疗6个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雷公藤片(华润三九黄石药业有限公司,Z42021534,每片含雷公藤甲素12 μg)治疗,3次/d,2片/次,连续治疗6个月。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离心机(盐城市凯特实验仪器有限公司,TD5Z)离心,转速为3 500 r/min,离心时间15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南京信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患者MCS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水平。治疗前、后无菌抽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液,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患者OPG、RANKL、RANK蛋白含量。
2 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MCSF、IL-1、IL-17水平比较
治疗前,比较两组MCSF、IL-1、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CSF、IL-1、IL-17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MCSF、IL-1、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MCSF、IL-1、IL-17水平比较
2.2治疗前、后两组IL-2、IL-10、IFN-γ水平比较
治疗前,比较两组IL-2、IL-10、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L-10、IFN-γ水平升高(P<0.05),研究组IL-2、IL-10、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IL-2、IL-10、IFN-γ水平比较
2.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膝关节RANKL、RANK、OPG蛋白表达比较治疗前,比较两组RANKL、RANK、OPG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ANKL、RANK蛋白水平降低(P<0.05),研究组RANKL、RANK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OPG蛋白水平升高(P<0.05),研究组OPG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膝关节RANKL、RANK、OPG蛋白表达比较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滑膜病理改变主要为骨组织损伤、侵蚀性软骨、血管翳形成、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进而致使不可逆性、进行性关节破坏、畸形及功能丧失,是临床常见疑难病之一[6]。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率高,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患病人数高达540万,患病率为0.5%,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40.00%,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7]。环境、性激素、遗传、微生物感染等因素均可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8]。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复杂,一般认为由多因素共同导致,外源性感染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性个体,产生B细胞失衡和T细胞亚群失衡等免疫功能紊乱,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是致使类风湿性关节炎重要环节,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激发了免疫性炎性反应,对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产生影响,引起侵蚀性破坏性病变,进而致病[9-10]。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伴随骨代谢异常,包括全身骨质疏松、关节破坏、软骨和骨的侵蚀。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是维持骨代谢平衡的主要细胞,骨代谢过程可通过生化指标反映,寻找血液指标中骨代谢标志物可评估患者骨破坏情况,且检测方式操作简单、变异性小、创伤小,利于患者接受[11]。
RANKL-RANK-OPG信号通路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破坏机制密切相关,可活化并募集破骨细胞,是连接骨吸收及骨形成的重要因子。RANK是RANKL的受体,位于破骨细胞膜,RANK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配体家族,二者结合后通过胞内信号调节基因表达,促进分化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大量产生破骨细胞,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产生骨破坏[12]。OPG是一种骨保护素,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是RANKL的可溶性诱骗受体,可抑制破骨细胞前体细胞,促进破骨细胞凋亡,抑制骨破坏[13]。在RANKL-RANK-OPG信号通路中,主要通过MCSF、IL-1、IL-17起正向调节作用,通过IL-2、IL-10、IFN-γ起反向调作用[14]。Sachini A D等[15]表示,MCSF、RANKL对破骨细胞有主要调节作用,产生破骨细胞的必要条件是MCSF,MCSF可与RANKL协调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并诱导破骨细胞成熟;IL-1可通过作用于成骨细胞表面的受体,连接相应细胞,或产生细胞因子,传递相关信息,促进破骨细胞增殖分化、成熟,产生骨吸收;IL-1还可降低患者机体中OPG水平,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加重病情;IL-17由Th17细胞产生,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调节由中药作用,可通过调整患者机体中RANKL-OPG的比例,促进合成破骨细胞,产生骨破坏;IL-2、IL-10、IFN-γ均可通过下调RANK水平,抑制破骨细胞形成。
雷公藤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路、消肿止痛、杀虫解毒之功,对关节肿胀难消、晨起僵硬、功能受限甚至关节变形等具有较好疗效。其主要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也称雷公藤内酯醇,是环氧化二萜内酯化合物,可抑制核因子kB及purine-box转录活性,调节机体中IL-2、IL-10、IFN-γ水平,产生抑制骨破坏作用[16]。雷公藤甲素还可通过调控OPG/RANKL/RANK通路,调节破骨细胞分化调节信号,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质侵蚀[17]。本研究给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雷公藤片治疗,结果显示患者MCSF、IL-1、IL-17降低,IL-2、IL-10、IFN-γ水平升高,RANKL、RANK蛋白水平降低,OPG蛋白水平升高,说明雷公藤甲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下调RANKL、RANK蛋白、MCSF、IL-1、IL-17水平,上调OPG蛋白、IL-2、IL-10、IFN-γ水平。
综上所述,雷公藤甲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通过调节RANKL-RANK-OPG信号通路,下调MCSF、IL-1、IL-17水平,上调IL-2、IL-10、IFN-γ水平,改善骨质破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