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示范作用
2021-12-13向花清
向花清
摘要:示范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示范能幫助幼儿认识相关的事物,增加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示范在绘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示范教育是培养幼儿掌握基本绘画技能的基础。在新形势的变化下,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充分掌握示范教育的度,提高幼儿美术学习的效果。本文指出了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存在问题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存在问题的建议,以期促进大班幼儿绘画教学,使幼儿更加快乐而又全面的成长。
关键词:幼儿 绘画教学 教师示范
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与讲解,是指通过教师直接的规范操作演示,使幼儿迅速把握作画步骤,掌握表现图像的基本方法,这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示范教育是我国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对幼儿的绘画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信心及自学性为目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应该如何适应社会变化,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一、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示范的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艺术领域方面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自发的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恰当的示范会提高幼儿的主动性,积极地创作。教师的示范和指导是必要的,但是要恰当的示范,把握好示范的时机、频率、场景,使绘画活动的效果达到最优。
二、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存在的问题
美术的目的在于开启幼儿的美术思维及想象力,让每一个孩子都用心去感受世界美好的事物。目前,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运用示范类型不恰当
教师示范的类型包括图片示范、实物示范、现场演示、语言示范、视频示范等,教师在示范时会运用不同类型的示范,其示范的效果会有所不同,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情况:
1.绘画活动中没有运用教师示范,只是运用了语言示范和视频示范;
2.教师示范较少,只是运用语言引导,描述本次绘画活动主要绘画的内容,讲解绘画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3.教师运用了现场演示和语言示范两种示范类型,教师的现场演示限制了幼儿绘画的想法,导致大部分幼儿按照老师的步骤做画,线条太过局限,没能表现幼儿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示范时间较长
不同绘画活动中教师讲解时间与幼儿作画时间不一样,更多的教师示范讲解时间为10分钟,幼儿在前6分钟之内状态良好,在6—10分钟之内大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出现不耐烦的状态,在幼儿作画时间中,前10分钟注意力集中,认真投入到作画中,之后的10分钟,部分幼儿开始交流和说话,最后整个课堂纪律混乱。可见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是有时间限制的,超过了这个时间段,幼儿的状态就较差。
(三)教师示范时机未与幼儿需求相结合
示范的场景分为三种,分别是根据主题直接示范、组织和引导幼儿进行相关讨论之后示范、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示范。主题直接示范的情况下,幼儿作品与教师示范图例相似度为80%以上,幼儿受教师示范影响,思维受到束缚,作画的过程中倾向于模仿示范图例。在先讨论再示范的情况下,幼儿作品与教师示范图例相似度为55%以上,相比直接示范效果好,在创新的同时还帮助幼儿回忆相关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根据情况再示范的条件下,幼儿作品与教师示范图例相似度为40%以上,可见比前两者示范效果好,幼儿在作画中有自己的想法,有创新之处。这种示范一般是教师在幼儿讨论之后,当幼儿对绘画的事物不熟悉时,教师进行示范,提供参考。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幼儿作画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作画困难,教师及时给予示范,拓宽幼儿的思路,帮助幼儿顺利完成绘画。由此可见教师根据情况再示范,效果更佳。
三、解决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要想解决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使用示范的工具材料
1.凡是牵涉新的操作方法,让幼儿产生直觉印象,了解基本的使用方法后再使用。教师不做第一操作者,而是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以平等的伙伴角色进行示范,参与其中。
2.局部示范。教师的示范可从完整示范转变为局部难点的示范,其目的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例如,在“我家几口人”活动中,引导幼儿在手指上画家庭成员,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家庭成员的外形轮廓,采用示范不同发型、面部(有无戴眼镜、有无皱纹、是否化妆等)的方法,引导幼儿区别主要特征。
(二)适当的把控教师示范时间
示范频率不宜过多,根据幼儿需要进行示范。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示范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幼儿积极的投入到绘画活动中。
同时,教师在示范时时要注意幼儿的状态。幼儿状态较好,且示范内容多时,可适当延长,但仍不要超过10分钟。相反,幼儿状态不佳,应缩短示范时间,采用其他方式引导幼儿。因此,示范时间要灵活把控,根据幼儿的学习状态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教师示范时与幼儿需求相结合
为孩子提供充足思考问题的时间和多样化的题材,引导他们思考,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逐渐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在示范时尽量先听幼儿的想法和意见,讨论后进行示范。由于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幼儿在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想法,但用语言描述很难理解,此时,教师运用示范将幼儿思考的方法图像化,对讨论的深入十分有利。例如,在为诗歌《树和喜鹊》画插图时,幼儿展开了究竟应先画树还是喜鹊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教师及时将幼儿思考的不同作画顺序逐一加以示范,使幼儿发现只要先想好树和喜鹊的前后位置,作画顺序可以灵活变换,引发了更多的幼儿参与。
总之,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作画的内容,鼓励幼儿发散思维,适当运用示范类型,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和表现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玉美.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示范策略的应用[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2
[2] 王琳玲.灵活·动态·多元――直面问题,追求幼儿园美术教学评价最优化[J]当代学前教育. 2016.2
[3] 吉生乔.改革师德评价 提高教师素养 [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6
[4] 刘瑾.对幼儿绘画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
[5] 师翠影. 幼儿艺术的感知.早期教育(美术版).2016.2
[6] 张宇.幼儿绘画教学研究[J].学前教育.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