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兴国调查》
2021-12-13罗依平杨燕琼
罗依平 杨燕琼
1930年10月,毛泽东在新余罗坊镇召集了八位兴国籍红军战士,亲自列提纲、提问题和做记录,以座谈会形式从八个家庭的状况入手,进而对兴国县永丰区的旧有土地关系、阶级状况、土地分配、土地税以及苏维埃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解剖分析,获得了较为客观、真实的信息。后来,经系统整理后写成了四万多字的《兴国调查》,不仅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土地革命找到了依据,而且其所树立的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以及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典范,至今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兴国调查》的形成
1930年5月,为了解城市商业情况和土地革命进展情况,毛泽东对地处赣粤闽三省交界的寻乌进行了较细致彻底的调查,感触和收获极大,但也意识到其中“没有分析中农、雇农、流氓”以及“旧有土地分配中没有把富农、中农、贫农分开”的缺点。此外,也为了解1929年4月以来《兴国土地法》颁布后,興国以及赣南地区土地斗争的真实进展和问题,进一步梳理思路,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1930年10月底,在新余罗坊,毛泽东找来了兴国县永丰区傅济庭等八位新入伍农民,开了一个星期的座谈会,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
毛泽东非常重视这次调查。他事先拟定了调查纲目,在方法上,主要是开调查会做讨论式的调查,自己主持、做记录,会中逐一发问并展开讨论,结论是由他提出并征得八位同志同意后写下,有些仅叙述了答话并未做出结论。
调查会开始时并不顺利。八位同志第一次出远门,为人老实,初闻领导找他们调查,心中充满疑惧,畏首畏尾没有人愿意率先开口。毛泽东深刻理解受访者的身份特性,待他们像“请来的老师”又像朋友。他细心地准备了茶水果点,从轻松简单、贴近生活的话题入手,逐步坦陈自己的调查意图,以随和谦逊的态度、娴熟的调查技巧和通俗易懂的话语,使与会的八位农民深受感染,逐渐消除了局促感和畏惧感。最后,“调查会是活泼有趣的,每天开两次甚至三次,有时开至很夜深,他们也并不觉得疲倦”。
调查会进行了一星期,后因敌人对罗坊发动进攻而结束。通过访谈,毛泽东获得了大量关于土地革命中人民生活、生产和土地斗争的一手资料,对这一时期兴国永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现状有了较细致全面的了解。1931年初在宁都,由古柏协助整理成四万余字的《八个家庭的典型调查》,后称《兴国调查》。
《兴国调查》的内容十分丰富、详细,包括八位参军农民的家庭情况、旧有土地关系及剥削情况、永丰区土地斗争中各阶级的表现、现在的土地分配状况和土地税、永丰区苏维埃政权建设和农村军事化情况等。对于每一个部分,都提到了其所具有的意义。比如对于八个家庭的调查,报告指出:“这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的。其实没有这种调查,就没有农村的基本概念。”
《兴国调查》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在他看来,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也是解决问题、科学决策的前提,是“决定政策的基础”;调查研究更是克服本本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根本手段,“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通过兴国调查,毛泽东对该地的农村经济状况和阶级状况有了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当时的基本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和中国革命道路等问题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科学认识,为进一步明确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制定基本政策提供了实践依据,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1.加深了对旧中国农村面貌的了解和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贫农与雇农的问题,是在兴国调查之后才弄清楚的。”通过兴国调查中充分的、讨论式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毛泽东掌握了较丰富、真实的一手资料,对当地以及全国农村社会各阶级生活生产状况、受剥削程度、土地革命斗争中的思想态度和现实表现等有了更明确、清晰的认知,证实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出了农民在土地革命乃至整个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论证了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科学判断和正确主张,为正在进行的土地革命找到了依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2.为党的民主、科学决策提供了事实依据。“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在详细调查、科学分析土地革命后各阶级土地分配和政权建设情况基础上,毛泽东帮助纠正了党内关于革命中对各阶级尤其是中农和富农阶级采取何种态度和策略的一些不正确看法,为革命战争背景下分清敌我力量、抓住主要矛盾,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符合国情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了事实依据和科学引领。
3.对党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兴国调查》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篇光辉的政治文献,也是党的调查文集中重要的学术论作。在《兴国调查》中,毛泽东深入基层和群众,以谦虚、平实和科学的方式以及诚恳的态度亲自开展调查,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矛盾分析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帮助纠正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等错误观点,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研究调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党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建设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兴国调查》的现代启示
回顾《兴国调查》的形成过程以及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当前有很多的启示,比如在民生政策制定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决策价值取向,民生保障及改善一直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巨大的成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同时民生供给和保障需求也动态变化。进入新时代,必须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科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群众路线相结合,不断提高民生政策制定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基本遵循,坚持实事求是。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状况,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政策制定既要与当前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又要以民生需求内涵和层次的转变为基点,抓住主要矛盾,促进政策资源配置公平公正,增强民生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以科学的调查研究为前提,提高政策质量。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指出,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当前,关键是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把握新时代的特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民情、倾听民意、把握实情、聚焦问题、抓住本质,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民生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三是以实现人民利益为目标,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的民生政策制定中,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宗旨,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和最困难的问题入手,在公众利益诉求表达、多元主体协商、民意反馈和权力监督等方面不断加以改善,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