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21-12-13
百年华诞,千秋伟业。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历史,是一部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历史。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中国工人阶级斗志昂扬、满怀激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4月27日至6月上旬,“中国梦·劳动美—永远跟党走 奋斗新征程”百名劳模图片展,在北京太庙举行。
这次图片展遴选出来的118位劳动模范,就是亿万劳动者听党话、跟党走的伟大实践的先进代表。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樹立了学习的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模范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让我们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模范奋斗的足迹,重拾劳动模范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力量。
本次图片展分为“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勇立潮头”和“走向复兴”四个部分,分别展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劳动模范,通过150余幅图片,80余件实物和视频的形式展现他们的主要事迹。本刊将展览内容浓缩呈现,特推出本专题。
2013年
4月28日·北京
201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5年
4月28日·北京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鞠鹏 / 摄
2017年
4月19日·广西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这是4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北海市铁山港公用码头亲切看望在现场作业的工人们。鞠鹏 / 摄
2018年
6月13日·山东
2018年6月12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冒雨察看海洋工程设备建设场地,并同现场的工人们亲切握手。谢环驰 / 摄
2018年
10月22日·北京
吴运铎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残疾,先后经历过20多次手术,身上几十处留有弹片。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撰写的回忆录《把一切献给党》,成为激励几代人成长的人生教科书。
1991年5月2日,74岁的吴运铎因肺心病复发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
在与死神抗争的最后日子里,吴运铎无比眷恋着中国共产党。他说:“假如我有来生来世,我还要把一切献给党!”
吴运铎留下的另一句话是—“在困难面前退却的人,从來不可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那是弥漫战火与硝烟的年代。
那是时刻奉献与牺牲的年代。
赵占魁、甄荣典、吴运铎,他们所代表的那一代劳动模范,就这样用自己忠诚向党、恪守初心的忘我付出,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名言—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赵占魁 (1896—1973)
边区工人一面旗帜
中共党员,山西定襄人,原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工人。1943年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1950年全国劳动模范。
抗日战争时期,他被称为用革命者态度对待工作的“新式劳动者”。在他的影响下,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了以建立新的劳动态度、提高生产效率为内容的“赵占魁运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工人的劳动热情,有力推动了整个边区工业建设发展。
甄荣典 (1916—2000)
炮弹大王
中共党员,河北唐县人,原解放军二八炮弹厂工人。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一等劳动英雄,1950年全国劳动模范。
抗日战争时期,他带头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大家多造炮弹,争抢速度,维修设备,改进工具,不断刷新日车炮弹的最高记录,被誉为“炮弹大王”。“只要对革命有利,就要干下去。”他以高度的政治素质和自觉的献身精神,创造了战争年代武器研制生产史上的奇迹。
吴运铎 (1917—1991)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中共党员,湖北武汉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1951年特邀全国劳动模范。
他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身上留有几十处弹片,仍以顽强毅力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撰写的回忆录《把一切献给党》,成为激励几代人成长的人生教科书。
奠基立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10—1978.12)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任务,为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党和国家先后组织了7次全国劳动模范表彰。王进喜、赵梦桃、邓稼先等老一辈劳动模范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和象征,他们为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奠定了基业,他们锻造的铁人精神、梦桃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奠定了劳模精神的基本底色,传承发展至今,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复杂而艰巨的革命和建设任务,为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党和国家先后组织了7次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时间开始了!”这是当时一首抒情长诗的题目。对于古老的中华民族,对于亿万中国人民,这正是在新的时间中创造奇迹的开始。
然而,奇迹的起笔处,却是“满目萧条、百废待兴”的“一张白纸”。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民族危难,国家困厄,一批又一批劳动模范响应党的号召,带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他们就像翻腾的浪花和血性的江河,在呐喊中奔流向前。他们用排山倒海一般的力量,铸就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不屈不挠、奋斗到底的铁魂,描绘出中国劳模精神的坚强底色。
1950年9月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劳模代表会议,参加会议的劳动模范代表共有464人。代表进入北京时,统一由“毛泽东号”机车送到前门火车站。
马万水是新中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纪录的创造者。1950年6月,他和工友们创造了手工凿岩月进23.7米的全国纪录。
今天来完成这段掘进,现代化的机械只需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但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年代,马万水用的是铁锤和钢钎,每凿进一厘米,都需要拼尽全身力气反复敲击。
在北京参加劳模大会期间,朱德和康克清把马万水请到家里吃饭,朱德还送给他一张亲笔签名的照片。这张照片后来一直挂在马万水的家里,见证着一位开国元勋和一位新中国劳模的深厚情谊。
马恒昌是新中国班组运动的创始人。
1951年1月,马恒昌小组发出了《全国工矿职工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书》,掀起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劳动竞赛热潮。
直到1978年,71岁的马恒昌还住在一处灰白外墙的平房里,紧邻公共厕所和垃圾堆,雨天泥泞不堪,冬天污水成冰。而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担任了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5年5月,马恒昌第一次抗拒了组织上的决定,坚持离开北京友谊医院,乘上返回齐齐哈尔的火车。他说:“北京不能再待了,花钱太多了,那都是工人的血汗钱啊!”
两个月后,马恒昌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临终之时,他的眼角流出两颗热泪,没有遗言。但是,他把中国工人阶级吃苦耐劳、奋斗奉献的本色,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一时期,田桂英和梁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和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上的女拖拉机手形象,就是以梁军为原型创作的,她也因此被称为把拖拉机“开”到人民币上的人。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总机关与劳动模范座谈时,梁军站起来主动要求发言,声情并茂地回忆了习仲勋同志当年接见自己时的情景,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自学成才的人生经历。
田桂英和梁军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了新中国第一代妇女走向工业生产一线,展现了新中国妇女的崭新形象。
也是在2013年4月28日的劳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列举新中国成立后的先进模范时,第一个提到的就是“高炉卫士”孟泰。
鞍山解放之时,鞍钢的高炉成为一堆废铁,设备被炸得七零八落,外国人说至少需要20年才能恢复起来。孟泰不信邪,每天扒开一尺多厚的积雪,从废铁堆里拾捡气门、弯头和活塞头,擦拭干净,按照不同尺寸分别放好。
鞍钢修复的第一个高炉,使用的全部是孟泰和工友们拾捡回来的零部件。高炉熔炼出的第一炉铁水,被命名为“争气铁”。52岁的孟泰,就这样成了新中国第一位最出名的工人。
1956年4月30日,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授予4703人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这次全国劳模表彰,促进了“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和我国工业化建设。
曾经是全国最先完成“一五”计划的一线工人,后来是全国总工会的副主席,他就是被称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
1954年初,一批工业战线的技术革新能手应邀来到北京座谈。王崇伦联合其他6位技术工人,联名写信给全国总工会,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王崇伦等人的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当年4月,全国总工会做出《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一个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就这样在大江南北蓬勃兴起。
后来,王崇伦的事迹被编入小学生语文课本,他发明的万能工具胎还被印成邮票发行。
1981年10月,王崇伦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赵梦桃是一位细纱挡车工,先后10多次将使用顺畅的好车主动让给工友,自己克服困难开陈旧的“老虎车”,却依然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赵梦桃28岁就去世了。但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不让一个姐妹掉队”的梦桃精神,成为纺织工人的力量源泉,赵梦桃小组的旗帜至今放射着灿烂光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赵梦桃小组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发展历程和工作成绩。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勉励赵梦桃小组,希望大家继续把梦桃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劳模人物之一—大庆铁人王进喜。
新中国成立之后,贫油的帽子沉重地扣在中国人的头上。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最为艰难的时刻,王进喜以劳动榜样的骄傲姿态,屹立成茫茫荒原上的巍峨钻塔,挺起了一个困苦民族的脊梁。
1959年,铁人王进喜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年钻井进尺7.1万米的全国纪录,相当于旧中国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身上形成的铁人精神,生动体现着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已经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鼓舞中国工人阶级勇往向前的动力。
195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群英会,3267人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群英会期间,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晚宴,招待英雄模范代表,苏联芭蕾舞团还表演了著名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
在国家面临严重困难时期,劳动模范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上,依然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关怀,显示出劳模表彰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张秉贵是1959年全国劳动模范。他把北京百货大楼卖糖果的三尺柜台,变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舞台,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独门技艺。
张秉贵的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和姿态,无处不让顾客感受到心的温暖。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从没有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从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张秉贵的服务思想和经验,被形象地歸纳为“一团火”精神,他在北京也成为最受尊敬的人。公共汽车上,买过糖的乘客主动给他让座。公共浴室里,素不相识的人主动为他搓背。去世之前,69岁的张秉贵说:“我这一辈子,在柜台上用尽了全部的力气。”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无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王进喜、赵梦桃、孟泰等老一辈劳模,就是用自己的奉献和牺牲,铸就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成为新中国冲出困境、冲向光明的精神力量,成为艰难创业时代的精神符号和象征。
无论是铁人精神、梦桃精神还是孟泰精神,它们都与更多劳动模范展现出的优秀思想品质一道,奠定了劳模精神的基本底色,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崇伦 (1927—2002)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中共党员,辽宁辽阳人,原鞍钢工人,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1956年、1959年全国劳动模范。
解放初期,他研制出“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四年任务,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抗美援朝军品生产中,他设计并制造出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20世纪60年代初,他实现了100 多项革新,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冶金史的空白。
王全禄 (1919—2019)
一辈子就做好木匠这一件事
中共党员,湖南祁东人,原广西桂林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木材加工厂工人。1956年全国劳动模范。
1954年,他带领全厂职工设计制造出150多台木材加工机械,完成250多项技术革新,使木材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20世纪80年代,他又努力向木材加工全部机械化和自动化进军,探索木材综合利用,并取得优异成绩。他常说:“我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我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做好一个木匠。”
王大珩 (1915—2011)
用“光”改变中国
中共党员,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名誉所長。1956年、1978年、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
从1948年回国算起,他为中国科技事业整整奉献了63年。他从零做起,带领科研团队熔制成功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为新中国光学事业发展揭开了序幕。1986年3月,他参与提出“863”计划建议,对中国科技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华罗庚 (1910—1985)
人民的数学家
中共党员,江苏常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6年、1978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一生都没有放下手中的教鞭,致力于传播数学,播撒科学的种子,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赵梦桃 (1935—1963)
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
中共党员,河南洛阳人,原西北第一棉纺厂细纱挡车工。1956年、1959年全国劳动模范。
她摸索出科学的巡回清洁检查操作法,使断头减少三分之二,粗细节坏纱减少70%,帮助13名工人成为工厂先进生产者,带领“赵梦桃小组”成为我国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她的“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和“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等思想品质被称为“梦桃精神”。
王进喜 (1923—1970)
铸就伟大的“铁人精神”
中共党员,甘肃玉门人,原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钻井队队长。1959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气概,带领石油工人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顽强拼搏。“铁人精神”成为激励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时传祥 (1915—1975)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中共党员,山东齐河人,原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掏粪工人。1959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把掏粪当成十分光荣的职业,以“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高尚境界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同志握着他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张秉贵 (1918—1987)
“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中共党员,北京市人,原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1959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将三尺柜台视为人生舞台,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被首都群众喻为“燕京第九景”。他30多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从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独具特色的服务思想和经验,被形象地归纳为“一团火”精神。
尉凤英 (1933—)
毛主席的好工人
中共党员,辽宁抚顺人,原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1959年全国劳动模范。
她勤奋好学,钻研技术,大胆革新,从1953年至1959年完成技术革新107项,提前434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又用短短四个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全部生产任务。她曾13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工人”,在当时的青年工人中产生巨大影响。
勇立潮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12—2012.11)
改革开放,万象更新。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以高昂的热情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的劳动模范。他们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创造了一个个令世界赞叹的中国奇迹,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时间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引下,以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人物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焕发出巨大的蓬勃生机,表情逐渐生动,活力开始涌现,力量竞相迸发,汇聚成奔腾向前的时代洪流,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不断前行。
中国工人阶级和属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時代,就这样进入波澜壮阔的改革时间。
从1961年到1976年,全国劳模表彰中断了16年。
从1979年开始,人民大会堂先后召开了7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15125位先进个人光荣获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开始了攀登科学高峰的新长征。
1978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吴文俊,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作了分析,同时提出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的有效方法,对国际数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影响深远。
同一年,陈景润当选全国劳动模范。他把几百年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国际数学界的“陈氏定理”。
当吴文俊和陈景润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时候,蒋筑英也找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定信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党的事业是永存的。”
蒋筑英第一次出国去欧洲学习,半年时间里一直省吃俭用,省下的外汇为单位买了一台英文打字机、一部录音机和20部电子计算器。
当时,蒋筑英的家只有14平方米,挤着两代四口人,平均每人只有3.5平方米的生活空间,他自己只能趴在床板上研究课题。
1983年2月,蒋筑英被追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8个月前,他倒在了完成科研项目的旅途中。出差那天,蒋筑英凌晨5点起床,给妻子孩子煮好早饭的粥和鸡蛋。然而,两天以后,这位一米八的“大个子”却永远离开了。
直到这时,人们才震惊地发现,身患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症、急性肺水肿的蒋筑英,临终前竟然没日没夜连续工作了两天。
生活简陋少人问津,理想依旧无比坚定,脊梁永远孤傲挺直。
改革开放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长征。
从吴文俊、陈景润到蒋筑英,他们所代表的充满理性和智慧的中国知识分子,尊崇天下为公,担当家国情怀,一刻不停地向着祖国的美好未来拼命奔跑。
即便在最终无力倒下的时候,他们的精神依然化成了一座又一座高耸的丰碑,默默伫立在历史前行的征途,深情地祝福着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包起帆,左手大拇指有一道深深的伤疤,那是他在上海港务局码头当装卸工时,被钢丝绳狠狠击打留下的印记。
1981年,亲眼看到3位工友死在木材装卸作业现场后,初中毕业进入码头做装卸工的包起帆暗下决心,要把工友的生命从“虎口”里夺回来。
3年以后,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成功诞生,码头工人不再需要直接捆扎木材。从此,包起帆有了新的称号—“抓斗大王”。
包起帆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工人的缩影。他先后5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3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他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证明:“可以没有学历、资历和背景,但只要努力学习、用心做事,照样能够取得成功。”
正是从包起帆首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1989年开始,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名称被明确固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从这次表彰开始,表彰大会设立筹备委员会成为制度,同时在全国总工会设立筹委会办公室。
也是从这一次表彰开始,劳模奖励办法重新恢复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1989年的物质奖励是晋升两级工资,对农民中的全国劳动模范则是每人奖励1000元。
此后,全国劳动模范的物质奖励统一采取一次性奖励的办法,1995年为3000元,2000年为5000元,2005年增加到1万元。
劳动模范最能体现时代特色和主题,肩负着示范、带动、引领的时代使命。
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建设浪潮里,企业改革的领导者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脱颖而出,成为劳模表彰的重点人选。一代又一代企业家劳动模范有魄力、敢担当,率先大胆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受到党的褒奖和人民的赞誉。
国企改革“邯钢经验”的创造者刘汉章。他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创立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经营机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企业管理模式革命。
“中国第一村”带头人吴仁宝。曾经被水洼河沟分割成1300多块的华西村,在他的带领下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书写下“农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中国传奇。
东方品牌的传奇缔造者张瑞敏。他把海尔从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跨国企业集团,实现了中国企业管理从学习模仿到引领世界的突破。
第一代乡镇企业改革家鲁冠球。在浙江,他最早签订厂长个人风险承包合同,开创了企业承包改革的先河,同时开创了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迁。
但是,一代又一代全国劳动模范恪守初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不息。
在上海,能够和包起帆一样,先后5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人,只有徐虎。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徐虎是水电工,他在自己负责的街巷区域里,挂出了3个“夜间水电急修特约报修箱”,义务为居民服务。这3个报修箱,一挂就是13年。
每天晚上7点,徐虎总是带着工具包,打开报修箱,按照报修纸条上门修理。有一个显然并不完全的数据,这样的义务服务,用掉了徐虎6382个小时的业余时间。
另外一位让人民记住名字的人,是永远倒在青藏高原的孔繁森。
1988年,44岁的孔繁森准备再次进藏工作。告别家乡的时刻,他为母亲梳完头,跪倒在地号啕大哭。他不知道这一走,快90岁的母亲还能不能等到他再回来。
6年以后,孔繁森在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遇难。噩耗传来,一直神志不清的母亲忽然对家人说:“俺三儿回来了,快点香!”
人们没有想到,孔繁森给母亲留下的全部财产,只有八元六角钱。
但是,人们更没有想到的是,孔繁森去世以后,数不清的哈达敬献在他的灵前,堆得像洁白的雪山。
在徐虎和孔繁森的身上,体现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和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
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劳动模范,始终把自己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自觉地联系了起来,践行了初心使命,升华了人生价值。
他们传递温暖的善意,唤醒社会的良知。他们让中国改革开放航船上的每一个人,彼此忠诚相拥,融合你我,永远相亲相爱。
1998年,24岁的四川农民胡小燕坐了38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广东佛山,第一份工作是电子厂流水线工人。接下来,她当过陶瓷厂的窑土工,自学过陶瓷印花和淋釉。
2008年,胡小燕成为全国第一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这一年,中国农民工总量已经突破1.3亿人。
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胡小燕成了国家最高议政殿堂里的耀眼明星。温家宝听完她的发言,忍不住对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这个代表选得好,看她讲得多么慷慨激昂。”
包括胡小燕在内,一大批来自农民工群体里的优秀劳动者,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人生发展的通道上,他们完成了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型。
1980年,技校毕业生李斌成为上海一家工厂的工人。年复一年,他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生产第一线,驯服一臺又一台进口机床。
20年后,李斌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2016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海代表团会场,李斌第四次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李斌8分钟的发言里,核心的意思只有一个—“提升技术工人的技能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当场回应说,我们要想办法调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积极性。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
现在,李斌已经去世两年。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忘记他。他所牵挂的中国技术工人的命运,正在发生着深刻改变。
被称为帕米尔高原“白衣圣人”的吴登云,先后为病人无偿献血30余次,总计7000多毫升。为了抢救烧伤的婴儿,他割取了自己腿上的13块皮。
被称为“燃灯校长”的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40余年,帮助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张桂梅的学校有这样一段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其实,这也是吴登云、张桂梅所代表的劳动模范的精神世界。
这次劳模图片展中,潘兰英是唯一一位专职工会工作者。
1994年5月,35岁的潘兰英成了黄石市丝绸厂的“留守工会主席”。当时,这家企业已经停产,全厂共有685名职工,下岗人员竟达665人。
5年时间,潘兰英自费跑了100多家企业,走访了340余户困难职工家庭,帮助17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就业,解决了180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被大家称为困难职工的贴心人。
此后,潘兰英出任黄石市总工会生活保障部副部长。“潘兰英职工维权服务热线”也成为第一个以全国劳动模范命名的职工维权热线品牌。
潘兰英是全国成千上万优秀工会工作者的缩影。她为职工群众默默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在告诉我们有一种善良叫“操劳”,有一种牺牲叫“坚守”,有一种力量叫“温暖”;都在提醒更多的工会工作者,要努力成为职工群众最可信赖的娘家人和贴心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革命,中国工人阶级焕发出巨大活力,成为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作为亿万职工群众的优秀代表,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默默无闻,艰苦付出,彰显出前仆后继、滴水穿石的历史担当,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诚实劳动的论述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王顺友,用脚书写一位劳动模范独走深山的故事。
从接过父亲传给自己的马缰绳开始,四川凉山马班邮路的乡邮员王顺友,就安心于一个人、一匹马的生活,孤身上路,默默行走。
山洞,牛棚,树林,雪地。每一年,王顺友独行的日子都要超过330天。
整整20年,王顺友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挂失过一个邮件。超过6万公里的日夜跋涉,相当于在雪域高原上走了21次“二万五千里长征”。
邓建军,用钻研写就一位劳动模范学无止境的故事。
“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当太阳升起,你要做的,都是奔跑。”在企业技术研发的征途上,仅有中专文凭的邓建军不断学习,全速冲刺。
1999年,外国厂商拒绝为进口设备提供维修技术,坚持1万元更换一次配件。结果,邓建军硬是找到了替代办法,仅仅花了1分钱。
许振超,用金牌记录一位劳动模范创造奇迹的故事。
初中毕业后,许振超成为一名码头工人。他坚持“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和“无声响操作”的绝活,带领团队6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许振超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
樊锦诗,用一生谱写一位劳动模范守护历史的故事。
生在北京,长在上海,北大毕业,扎根大漠,这是83岁的樊锦诗的人生传奇。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立志报效祖国,住进了敦煌莫高窟旁边的破旧小庙。
这里生活极其清苦,曾经黄土漫天,让人无法呼吸。但是,樊锦诗选择了坚持。她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因为有了樊锦诗,从壁画病害防治、崖体加固到环境监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
布茹玛汗·毛勒朵,用拳拳之心表达一位劳动模范巡边护边的故事。
中国的最西部,海拔4290米的新疆冬古拉玛山口。在冰川与大山之间,布茹玛汗·毛勒朵整整走了50多年。
1961年,19岁的布茹玛汗跟随丈夫在冬古拉玛安家。她发现,这里的边界线沒有界碑,便立下手刻界碑的心愿。
第一次将“中国”两个字刻在石头上的时候,布茹玛汗激动地把这块石头抱在怀中。
就这样,她在10多万块石头上刻下了“中国”二字,成为国境线上撼动人心的守护神。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总是惊讶于明艳的鲜花,却时常忽略那些默默无闻的绿叶和土壤。
但是,推动历史前行的力量,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清贫劳动者。
正是他们挺起了脊梁和胸膛,支撑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根基。
这一历史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必须被浓墨重彩地书写。
人们这样赞美郭明义—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一组不完全的统计数字里,郭明义累计义务献工2.1万多个小时,捐款54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300多名,无偿献血7万多毫升。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成为一支230多万人的学雷锋大军,彰显出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大批劳动模范奋战在国民经济生产的各条战线上,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攻坚克难、开拓前行。
正是在劳动模范的引领和感召下,中国工人阶级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把真干作为本分,把实干作为责任,把苦干作为追求,创造了40年改革开放史上一件又一件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至深的时代壮歌。
吴文俊 (1919—2017)
“科学道路上没有便宜可捡”
中共党员,上海市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人民科学家。
他对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作出重大贡献,提出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的有效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对国际数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影响深远。“科学道路上没有便宜可捡”,这是他给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
陈景润 (1933—1996)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第一人
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全国劳动模范。
1973年,他提出“1+2”的详细证明,把几百年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国际数学界的“陈氏定理”。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千百万青年攀登科学高峰。
“戏比天大”的人民艺术家
中共党员,河南巩义人,原河南省豫剧院院长。1995年全国劳动模范。从旧时代的女艺人到新中国的人民艺术家,她走过的是一条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爱国之路。抗美援朝时期,她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她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常派”唱腔;在保家卫国的年代里,她贡献了一出报效国家的人生之戏。
智呼声 (1954—)
金融事业的“守护神”
中共党员,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营业部原保卫部经理。1995年、2000年、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从事农行保卫工作30年,加班5万个小时,经手现金9700多亿元,管理调拨黄金1000多公斤,没多拿一分钱报酬,没出一点差错;做金库守押工作25年,他押运行程2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2圈。他像上满发条的闹钟,为内蒙古金融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金印 (1942—)
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中共党员,河南卫辉人,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原党委书记。199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担任乡镇党委书记40多年,带领群众治水开洞、修筑大坝水库、营造良田、兴建林果园和蔬菜园、创办乡镇集体企业,把一穷二白的唐庄建设成了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胡小燕 (1974—)
從农民工到全国人大代表
中共党员,四川武胜人,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总工会副主席。199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多年前,她坐了38个小时火车来到佛山,成为陶瓷厂的一名锅炉工。她自强不息,成长为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她开设“海燕信箱”专栏为农民工维权,推广“小燕成长”职工学历提升计划。2008年,她当选第一批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
王乐义 (1941—)
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开创者
中共党员,山东寿光人,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
1989年,他研制成功了深冬无需用煤炭而靠太阳能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亩产效益高达3万多元。他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给千家万户,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创造了我国蔬菜生产领域的“绿色奇迹”。
冉绍之 (1953—)
三峡移民安置模式的创造者
中共党员,重庆奉节人,原重庆市奉节县移民局副局长。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移民第一线的基层干部,他带领群众配套新建人畜饮水和灌溉蓄水工程,修建排水堰和移民公路,开发果园和耕地,成功探索出“江边一条路、路边一排房、房前工商业、房后种果粮”的三峡移民后靠安置模式。
李东生 (1957—)
中国智造先锋
中共党员,广东揭阳人,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执行官。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
从第一台按键免提电话到第一代大屏幕彩电,从制造到智造,从巨大到强大,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建成高世代面板线,实现了我国视像行业显示技术的历史性突破。由他主导的跨国并购,更开创了我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先河。
李斌 (1960—2019)
精益求精的工人专家
中共党员,上海市人,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2000年、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把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中国液压气动制造业。他立足企业一线岗位,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精通车、钳、铣、刨、磨全套加工技术,先后完成新产品开发55项,工艺攻关201项,加工工艺编程1500多条,自主设计刀具184把,改进工装夹具82副。
打破世界纪录的金牌工人
中共党员,山东荣成人,原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固机高级经理,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兼)。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练就“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带出“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带领团队先后六次打破集裝箱装卸世界纪录。“振超精神”名扬四海。
张云泉 (1948—)
信访工作的“一号接待员”
中共党员,江苏南通人,江苏省信访局原巡视员。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
26年来,他工作在“清水衙门”,处理着“机关第一难”,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余人次,拆阅处理人民来信2000余封。他理解群众,谅解群众,耐心做工作,平息事态,无怨无悔,在群众信访领域作出突出贡献。
李保国 (1958—2016)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中共党员,河北武邑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19年人民楷模。
他取得成果28项,培育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带动10万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走出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他一生最得意的是“把我变成了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
茅永红 (1954—)
社区治理创新的探索者
中共党员,湖北武汉人,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党委书记。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他首创“建设、管理、服务”社区建设模式和“党的领导、政府服务、居民自治、市场运作”社区运行机制,“百步亭社区党建工作法”成为全国社区党建旗帜。
陈刚毅 (1963—)
援藏楷模
中共党员,湖北咸宁人,湖北省交通设计院党委书记。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先后参加17个项目的建设,承担大量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作。在角笼坝大桥施工期间,他身患结肠癌,仍心系工作,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献身岗位,术后7次化疗,4次进藏,仍出色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林毅夫 (1952—)
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者
台湾宜兰人,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他创立并实践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丰富完善农业经济学理论,重新构建发展中国家制度安排和宏观经济理论,为我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作出重要贡献。
姚明 (1980—)
中国“篮球大使”
江苏吴江人,中国篮球协会主席。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2年获得全国篮球职业联赛总冠军,并于同年成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第一位来自中国的选秀状元。他展现了当代中国运动健儿的形象,成为首位入选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的亚洲篮球运动员。
彭隆荣 (1954—)
农垦改革拓荒人
中共党员,广东潮州人,原海南省南田农场场长。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
1992年,他创新农场管理体制,将南田农场从特困企业转变为全国重点龙头企业,成为海南农垦乃至全国农垦的旗帜。他培育出温泉、芒果、高科技三个“金饭碗”,形成集农业开发、自营经济开发、温泉旅游开发于一体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结构。
樊锦诗 (1938—)
敦煌女儿
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19年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
她被誉为“敦煌女儿”,完成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成为最著名的莫高窟守护人,成为中国文物有效保护的杰出代表。
孟二冬 (1957—2006)
倾力育桃李的不灭烛光
中共党员,安徽宿州人,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淡泊名利,治学严谨,勇攀登学术高峰,撰写了400多万字著作,获得多个重要奖项。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直到确诊癌症前夕,还在剧烈的咳嗽中坚守在讲台上。
宋鱼水 (1966—)
人民的好法官
中共党员,山东蓬莱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9年至今,她公正高效地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1200余件,创造了一套适合国情、最大限度化解纠纷的办案方法,被誉为“辩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在当事人眼中,她的名字就意味着司法的公正。
窦铁成 (1956—)
中国工人“铁魂”的铸就者
中共党员,陕西蒲城人,原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高级技师。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坚持走自学成才、岗位成才之路,累计写下90余本、2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他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专家,解决现场施工技术难题69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为企业节约费用1800余万元。
王康健 (1956—)
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冷轧技能专家
中共党员,宝钢股份公司宝钢分公司冷轧厂技能专家。200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一名技校毕业生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我国结束易拉罐钢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将易拉罐原料钢材厚度从最初0.28毫米减薄到0.22毫米,每罐可乐包装成本降低到不到3毛钱。
布茹玛汗·毛勒朵 (1942—)
边境线上的“冬古拉玛妈妈”
中共党员,新疆乌恰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200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人民楷模。
她50多年如一日,在新疆冬古拉玛山口海拔4290米的冰川与大山之间巡边护边,记不清救治过多少冻伤、摔伤、被困暴风雪的“兵娃”,守边官兵们都亲切地叫她“冬古拉玛妈妈”。
秦怡 (1922—)
永远充满激情的人民艺术家
中共党员,上海市人,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艺委会顾问、一级演员。200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人民艺术家。
在银幕上,她是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芳林嫂,是慷慨赴死的女战士林红。作为人民艺术家,她美丽而斑斓的艺术人生,永远充满激情,一直践行着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与担当。
代旭升 (1955—)
工人发明家
中共党员,山东青岛人,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采油高级技师、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扎根油田一线45年,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专业技能拔尖人才,自主完成技术创新成果96项。他研制的“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被誉为“工人发明家”。
许杏桃 (1967—)
电力科技创新的先锋
中共党员,江苏兴化人,国家电网江苏安方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扎根电力生产一线30多年,在电网节能降耗、电压稳定和电能污染治理等领域持续创新实践。开发出“供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运行集中控制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电网传统的无功电压控制方式,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巨晓林当选那天,他正在参加北京市人大会议。丰台区代表团的讨论会上,他被会议主持人请到最中间的位置。又一个劳动模范的高光时刻,彰显出党和国家对于劳动的尊重。
2019年,黄金娟的胸前挂上了金光闪闪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黄金娟是第一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女性技术工人。她牵头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条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整体效率提升58倍,人员精减90%以上,检定可靠性达到100%。
此时,2017年出台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正在全面推进,大国工匠成为最受社会追捧的优秀劳动者,技术工人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2020年11月,人民大会堂星光灿烂,一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优秀技术工人,联袂亮相全国劳模表彰大会。这些技盖中华的大国工匠,在用科技创新的力量托起国之重器,在实现伟大梦想的航程上奋楫扬帆。
和巨晓林同时当选全总兼职副主席的,还有被网民尊称为“火箭心脏焊接第一人”的高凤林。
高凤林的“出道”时间,其实远远早于另外3位全总兼职副主席许振超、郭明义和巨晓林。1996年,34岁的高凤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年以后,他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特别节目亮相,声名大震,崇拜的观众把他围在北京的街头。
2006年,丁肇中教授主持的世界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受困于低温超导磁铁的制造。高凤林出手相助,难题迎刃而解。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氢氧发动机,都在他的手中诞生。中国发射的火箭,由他焊接过“心脏”的占到了三分之一。
当选为全总兼职副主席,高凤林又在中国工会和技术工人之间,焊接出最紧密的连心桥。
巨晓林和高凤林,都是2015年评选出的全国劳动模范。
这一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重新改回到共和国的最高规格。1689名全国劳动模范和804名全国先进工作者,接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上一次这样高规格的表彰,已经是36年以前的事情。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一系列国家荣誉管理法规的出台和专门机构的设立,都显示出中国的劳模表彰制度正在持续完善。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何光华,被称为电缆技术的“女掌门”,先后主持17个科技项目,获得42项国家专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8亿元。
“何其灼灼,因为光华。”人们用这样的赞誉,表达对这位大国工匠的尊崇和敬佩。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罗昭强,打造了中国高铁的“金名片”,领衔研发的一套整车调试模拟实训装置,实现了工人创新成果销售到海外市场的新突破。
如今,无论是高速动车组还是城市地铁,罗昭强发明创造都是离不开的“鬼斧神工”。他还把传授技艺的课堂开到了波士顿,在美国地铁工人里刮起了一股中国风。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洪家光,解决的是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关键技术难题,被称为“新时代第一车工”。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潘从明,练就的则是一双“火眼”,仅凭观察溶液颜色,就能够准确判断出稀有贵金属分子。
这是新时代劳模的显著特点,很多人都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者,争创一流、勇于创新是他们身上的巨大闪光点。
他们和遍布各个行业的大国工匠一道,正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支撑着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推动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着亿万劳动者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大国重器,需要大国工匠;大国工匠,成就大国工程。在这些劳动模范的身后,是中国跨度—港珠澳大桥,碧波之上,飞架三地,气贯长虹;是中国速度—350公里时速的“复兴号”和高速铁路网的形成,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中国高度—无论神州飞船升空,还是C919大飞机首飞成功,一个民族不断向上的记录在一一打破;是中国深度—“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是中国广度—“中国天眼”,世界最大且功能最强的射电天文望远镜,正在为全人类的科学探索贡献价值。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成为现实。显示国家力量的“中国重器”不胜枚举,“标枪”升空,“天网”织就,从墨子“传信”到北斗“组网”,从“天宫”飞天到“天眼”探空……中国在诸多重大尖端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成为促进全球科学技术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金怡濂、程开甲等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一件大国重器、每一项重大创新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一代代杰出科学家的心血智慧,凝聚着每一位普通产业工人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干劲和韧劲,也见证着中国工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工人正在朝着高精尖的大国工匠之路上奋勇前行。
浩浩汤汤百年之路,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那些最璀璨的星,始终被共和国记得。
此次入选百年劳模展的劳模人物中,有6位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栉风沐雨,开创伟业。从袁隆平、申纪兰、于敏到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劳动的传奇。“此生屬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如今,于敏、申纪兰永远离开了我们,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和钟南山也已经两鬓染霜。但是,时间不会冲淡他们的卓著功绩,历史将他们的名字深刻铭记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78年、1979年和1989年3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袁隆平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充满着颠覆世界权威的雄心。然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成为专注田畴、淡泊名利的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袁隆平的毕生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人们用这样的诗谣赞美这位91岁的老者—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中国民主制度的见证人申纪兰,1979年、1989年、1995年3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1954年9月,申纪兰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郑重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倡议,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
申纪兰是中国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兰精神代代相传”,人们用这样的诗句,向这位一生忠诚党和国家的老人致敬。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1987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1961年,34岁的于敏听从祖国召唤,投身核武器研制事业,工作从此成为生命的全部。
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于敏在核物理、中子物理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国实现氢弹原理的突破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1995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85岁的时候,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的难题,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在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上,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洋溢着绵延传承的中国文化—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大醫精诚写大爱的钟南山,1995年和2003年两次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
我们都会记住那张撼动人心的图片,钟南山坐在前往武汉的高铁餐车里,一脸倦容,眉头紧锁,紧急奔赴最危险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
妙手丹心的医生,勇猛无惧的战士。2003年的非典疫情,钟南山留下的名言是“把最危重的病人转到我这儿来”。17年后,84岁的他再一次慨然出征,“医生就是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1989年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
在执行核潜艇研制任务前,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在这漫长的30年间,黄旭华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实验的第一人。正是凭着这样的奉献精神,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新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评选出3万多名劳模,他们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群星,熠熠生辉,引领中国工人阶级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历史前行的每一步,无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担当起自己的担当、肩负起自己的肩负、奉献出自己的奉献。
山峰是用来攀登的,河流是用来跨越的。中国复兴图强的时间表,正在进入至关重要的“下半程”,“十四五”的宏伟蓝图已经徐徐展开,2035年的远景目标已经清晰擘画。
梦想为舟,奋斗作桨。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工人阶级新使命。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罗阳 (1961—2012)
航空报国的生命见证
中共党员,辽宁沈阳人,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研发设计飞机20年,制造生产飞机10年,推动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快速研制成功,创造过4天实现两个重点型号飞机成功首飞的奇迹。
高森 (1970—)
研制和操控机器人清障高压线的高级技师
中共党员,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淄博分部输电运维专工、高级技师。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1年,他研制出第四代“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在高压线路上巡视、检测、清障,并通过安装在上面的“千里眼”,与地面工作人员开展人机对话。这项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马善祥 (1955—)
优秀的人民调解员
中共党员,四川隆昌人,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老马工作室”负责人。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他从事人民调解工作近30年,记下152本、520多万字工作笔记,为群众解决2000多件矛盾纠纷,为构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进 (1979—)
特高压带电作业的第一人
中共党员,山东济宁人,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班副班长、高级技师。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成功完成了世界首条±66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的带电检修工作,为社会节省电量1000万千瓦时。他领衔的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巨晓林 (1962—)
知识型职工的优秀代表
中共党员,陕西岐山人,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技术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先后参加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京沪高铁等10多项国家铁路重点工程建设,创新施工方法114项,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工人,是知识型职工的优秀代表。
田明 (1965—)
油井作业的“技术总监”
中共党员,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工。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从事井下作业30多年,用一项项技术创新解决世界性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助力我国石油事业发展。他完成的“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白伟东 (1970—)
从木匠到大国工匠
中共党员,黑龙江漠河人,大兴安岭神州北极木业有限公司设计部部长。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凭借对机械原理的痴迷、对树木型材的喜爱,他实现了从一名小木匠到大国工匠的成功蜕變。历时7年,由他独立主持完成的“异形承载木梁拼板制造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齐嵩宇 (1974—)
汽车行业的“当代发明家”
中共党员,吉林长春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公司红旗工厂制造技术处外网维修工段电工高级技师。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自学本科,立足岗位成才,成为中国一汽红旗工厂的核心技术人才。他研发的“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中国发明创业特等奖,并被授予“中国当代发明家”。
张黎明 (1969—)
守护万家灯火的“光明使者”
中共党员,河北沧县人,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坚持在条件艰苦的配电抢修一线奋战30余年,累计巡线8万公里,用爱和真诚搭起服务百姓的“连心桥”。他恪守工匠精神,传承创新,专注钻研,带领团队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10亿元,成为感动城市的“光明使者”。
高凤林 (1962—)
火箭“心脏”的焊接人
中共党员,河北东光人,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高凤林班组组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几十年如一日,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并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难关200多项,包括为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国际项目攻坚。2014年,他携3项成果参加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全部摘得金奖。
黄金娟 (1964—)
电力计量一线的“铿锵玫瑰”
中共党员,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计量中心高级技师。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她牵头成功研制世界上首条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实现电能表检定由人工向智能自动化作业的跨越式发展,整体效率提升58倍,检定可靠性达100%。201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首位获奖女工。
王曙群 (1970—)
完美缔造“太空之吻”
中共党员,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班组长。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和团队研制装调的对接机构历经7次飞行试验考核,圆满完成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自主研发技术已达99%以上。作为国内唯一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他可以在太空中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个“组合航天器”。
朱洪斌 (1966—)
电气设备的顶级“验血师”
国家电网江苏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技术主管、高级技师。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非化学专业出身的他,向着进一步提升油气试验能力的目标不断努力,实现电力用油、气常规分析项目的全覆盖。2016年,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油中气体检测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何光华 (1978—)
电缆技术的“女掌门”
中共党员,国家电网江苏电力公司无锡供电公司广盈电缆公司副经理。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扎根电力电缆施工及运维一线20多年,她带领团队完成电缆施工的整套技术革新。她研制的“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拉齐尼·巴依卡 (1979—2021)
接力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牧民护边员。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在巡边路上,他总是走在最前面,用勇敢、經验和智慧帮助边防官兵化险为夷。2021年1月4日,他为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遇难,年仅41岁。
罗昭强 (1972—)
打造中国高铁的“金名片”
中共党员,黑龙江呼兰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调试高级技师、中车首席技能大师。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领衔研发了一套整车调试模拟实训装置,成为业界首屈一指的“高铁调试大师”。他完成的“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洪家光 (1979—)
新时代第一车工
中共党员,辽宁沈阳人,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能专家。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20年磨一剑,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用的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助推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技术进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被誉为“新时代第一车工”。
潘从明 (1970—)
“火眼”辨识贵金属
中共党员,甘肃民勤人,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班班长、高级技师。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他不仅能从铜镍冶炼“废渣”中提取纯度达99.99%的8种稀贵金属,还仅凭溶液颜色就能准确判断出稀有贵金属分子。他和团队成功研发了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张伯礼 (1948—)
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
中共党员,河北宁晋人,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20年人民英雄。
他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奠定了中医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工作基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