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竺士杰:和港口一起成长

2021-12-13赵楠楠

中国工人 2021年5期
关键词:锁孔吊具港区

赵楠楠

“呜……呜……”满载着集装箱的巨型货轮鸣着汽笛,从远处的海上驶来,停靠在繁忙的港口。矗立在岸边的桥吊将集装箱从船上吊起,放到码头里的转运车上,送往蔓延一片的堆场。

此时,竺士杰坐在49米、相当于16层楼高的桥吊操作间里,有条不紊地拨动着操作杆,将一个又一个集装箱装卸上岸。他所在的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是全球第二大单体集装箱码头,航线通往欧洲、美国、南美、非洲、澳洲、地中海、波斯湾、东南亚等地。参加工作20多年来,竺士杰见证着中国港口的飞速发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桥吊是码头的心脏力量,作业能力决定着一个码头的货物吞吐能力。在港口,桥吊司机则是最关键的工人。

从进入桥吊操作间开始,竺士杰就要保持弯腰低头的姿势,视线向下跟随吊具,准确地将吊具上的锁头插入位于集装箱四角的4个锁孔。锁孔只有6×12厘米大小,精準度要求很高,误差仅在2厘米内。从高空向下看,针眼般大小的锁孔被吊具完全挡住。用软性钢丝连接的吊具,原本就有晃动的惯性,再加上风力的影响和船只在海面上的浮动,要在几十米高的地方精准地抓住集装箱,显然是高难度的挑战。

1998年,竺士杰进入港口工作,在堆场上开吊车。但是,渴望更大难度挑战的他一直向往成为桥吊司机。当时,国内港口集装箱装卸业务进入大发展阶段,公司在港区推广年轻司机特别是起重类工种的司机多学一门技能。竺士杰听说以后,第一个跑去报名学习桥吊。3个月后,他在同一批学习桥吊的学徒中,第一个取得上岗证。

随着公司引入欧洲航线,传统的桥吊操作方法已经不适应体型更大的新船型,加上当时的桥吊从各个国家进口,性能完全不同,操作起来存在很大差异。竺士杰意识到,要想跟上码头的发展,必须改进操作,创新出一套标准化的方法。

经过一年多试验摸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操作更加标准、抓取效率更高的“竺士杰操作法”诞生了,很快在整个港口进行推广。以前,一小时最多吊30个集装箱。采用竺士杰的新方法后,可以轻松达到40多个。2016年至2019年,穿山港区桥吊司机的“一次着箱命中率”,从72.6%提升到了79.68%。

公司给竺士杰算了一笔账,桥吊一次着箱命中率提高7%,相当于每做一个箱子可减少着箱0.09次。对于千万级集装箱码头来说,一天就能多出3400个标箱,一年多出100多万个标箱,相当于多出一个多泊位的年作业能力。要知道,建设一个泊位的初始投资需要10亿元。

竺士杰至今都记得一个数字—50万。这是他参加工作时穿山港的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如今的穿山港早已是千万级码头,每天的集装箱吞吐量就可以达到3万至4万。

“我赶上了集装箱大发展这趟车!”竺士杰时常这样感慨。他深度参与了港口的发展,港口也成就了他。随着船舶大型化和码头的不断发展,“竺士杰操作法”正在逐步升级,已经更新到3.0版本,在培养年轻桥吊司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远程操控技术已经在国内部分港口推广应用,我们这个行业又在迎来一次革命性的变迁。”竺士杰展示了一张照片,上面的吊车操作人员坐在办公室的大屏幕前,轻松操作手柄便可远程控制集装箱的吊取,将坐在高空弯腰低头的桥吊司机彻底解放了出来。

未来,竺士杰将和自己的团队继续开发码头的远程操控系统,更好地迎接集装箱大船时代。

猜你喜欢

锁孔吊具港区
港口41T-32M轻型岸桥单双箱吊具兼容性改造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液压双箱吊具通信系统优化改造
港口集装箱装卸设备吊具的安全维修模式
集装箱起重机吊具智能化管理升级改造
人大常委会审议“港区国安法”草案
关于建立港口危险品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探索
广州港集装箱码头运输格局研究
锁孔(外一首)
巧开锈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