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共产党小组成员沈玄庐的起伏人生
2015-01-07王铁成
王铁成
[摘要]翻开浩瀚的中共党史,你很难找到沈玄庐这个名字。不是因为他默默无闻,不见经传,只是因为这个早期的中共党员,在人生后期参加了西山会议派而被历史刻意遮蔽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是,这个陌生的名字,有一段辉煌的人生。
[关键词]沈玄庐;中共党员;人生
沈玄庐(1883—1928),浙江萧山人。在其不足四十五年的革命生涯中,有过多种身份。地主、诗人、记者、学者、官员、留学生、共产党早起党员、思想启蒙者、国民党信徒、西山会议派、极右派等,这些多变的身份符号本身就证明了他注定不平凡的一生。
一、倾向革命
1883年,沈玄庐出身在其父任所——福建延平府顺昌县署。先后师从于坎山人陈陀、举人华钧珊、拔贡来菊如。1901年,沈玄庐赴萧山县学应试,中秀才。1904年出任云南楚雄府广通县知事。在任上,沈玄庐出资办学校以开民智,募团练以防盗匪。因政绩卓著,被提拔为武定知州、省会巡警总办。
沈玄庐心系革命,他联络革命党人,推销革命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帮助孙中山举行河口起义;在辛亥革命中进攻上海江南制造局,营救被铺的陈其美,并招募1300名学生,成立“中华民国学生军团”。不满袁世凯独裁,斥责袁氏“侮民为政,背叛共和,坏法乱纪,辱国妄民”,呼吁“全我共和,还我自由”。[1]后因反袁言辞激烈并策划浙江独立之事遭到通缉,被迫流亡日本。
二、担任议长
1916年,沈玄庐带病回国,为“以言论之权,筹治安之计”,[2]与浙督兼省长的吕公望磋商,召集浙江原有议员,恢复议会并被选为议长。期间,沈玄庐共召开常年会1次、临时会2次,总计开会85次,通过议案113项目,涉及经济、政治、法令、军警、文教、卫生、风俗等方面,促进了浙江的法治建设。
沈玄庐的法制主张体现以下几点:一是用立法监督行政、财政。1916年10月,沈玄庐在审查省长送交的《浙江省警备队组织纲要》时指出,省议会有权利审查省警备队预算及其编制法规。次年,向国会提交国家预算应先交省议会预审的议案请愿书。二是改革制度,改良技术。沈氏促使省议会先后通过《减轻酒类公买费案》、《革除酒类缸照捐印花倍捐案》、《请回复抵补金征收法案》、《招商承办模范缫丝厂案》、《筹办改良手工造纸传习工场案》等关于民生议案。三是注重文化教育。沈氏促使省议会通过《关于筹备义务教育之造就师资案》、《关于筹备义务教育之全省国民学校设齐年限及办法案》、《省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经费概由省费支出案》等振兴文化教育的议案。
三、创办《星期评论》
五四运动爆发后,沈玄庐和戴季陶、孙棣三创办了《星期评论》。《星期评论》一经面世,就成为五四时期探寻中国出路以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与《每周评论》并提为当时“舆论界中最亮的两个明星”。
一些学者认为《星期评论》是“孙中山指示戴季陶、沈玄庐创办的”,这恐怕是一种误见。在星期评论社工作过的杨之华回忆,沈玄庐不但自己出资筹办该刊,还动员其母亲出资赞助并担负了不少发行工作。沈氏更是负责主编、写稿、审稿,在上海市区甚至自己骑着自行车送发该刊。他本人也说过,“当初发行刊物的时候,仅仅只凑集了三五十元的开办费,也亏得出版以后,爱读的人多,给我们印刷的民国日报社和民国日报社的排字印刷诸君,又肯替我们负担这种极麻烦而又没有私利益的工作。”可见,该杂志并非孙中山授意创办。
《星期评论》从1919年6月8日创刊到1920年6月6日停刊,计53期,发表诗、文400余篇。在这么多文章中,沈玄庐的约占四分之一。沈氏文章重在抨击黑暗制度,提倡人性解放,赞美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歌颂劳工运动。后因《星期评论》的革命色彩越来越浓,受到军阀当局的查封。
四、成为中共早期党员
1920年初,俄共(布)远东局派维金斯基来到中国。维金斯基到达上海后,会见了《新青年》、《星期评论》等杂志的负责人,认为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的时机已经成熟。作为《星期评论》的主编,沈玄庐参与了共产党的创建,成为中共早期党员。
沈玄庐积极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学习马克思经济学,坚持历史唯物论,宣扬坚持阶级斗争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认为“社会的制度基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社会经济的构造,是一切政治、法律的基础”,[3]指出“在利害不同的两大阶级间,断没有不经局部或明或暗的冲突而能够施行总攻击的”,资本家利用“给很低的工价买工人作工的时间,逼得工人非增加钟点做工”来赚取剩余价值,[4]他参加工人团体大会,发动工人起来斗争。1921年12月,参加上海工人游艺会成立大会,高呼工人应破除迷信。还在家乡创立了衙前农民协会,开中国现代新型农民运动之先河。
五、赴苏考察
1923年8月,受孙中山所托,沈玄庐赴苏考察。访苏期间,沈玄庐等人会见了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契切林、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其中包括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俄共(布)中央书记鲁祖塔克、苏联全俄中央执委会主席加里宁、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以及共产国际东方局局长吴廷康(维金斯基),并参加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的特别会议。除此之外,他还参观访问了苏联的工厂、乡村、军营,以及苏联的军事院校及设施,包括俄国陆军学校、步兵第二学校、海军大学、彼得格勒海军学校、彼得格勒海军博物馆、彼得格勒制造潜艇的工厂、喀琅施塔得军港以及第114步兵团并受邀演说。经过一些列的考察后,沈玄庐负责起草了《国民党的宣传工作方案》,内容涉及建立上海大学、大型出版社和通讯社、扩大报刊的种类和发行量等。
此次访苏对沈玄庐影响很大。未赴苏之前,沈氏怀疑苏联“大权全操于列宁、托尔次基等手中,—他们是不是变相的皇帝?”,“因施行新经济政策,会不会被资本主义侵入,复演他帝国底原型?”[5]归国时赞美苏联人民生活美好,坚信苏联“三年后的成绩,必有意外的客观。”[6]但沈玄庐也明显受到苏联领导层普遍认为的“在中国现时状况下,工人运动还不是能够率领整个民族反帝运动的重大因素”的影响,认为中国经济落后,工人数量太少,不适合共产革命。这成为他加入西山会议派,反对共产革命的主要原因。
六、加入西山会议派
沈玄庐访苏归国后,反对国共合作。理由如下:一是两党土地政策不同。中国国民党宣言主张“平均地权”,断乎不同共产党底”没收土地”;二是两党政权组织形式不同。“共产党是“劳工专政”,而“中国国民党既不把商人除外,同时也不把劳工除外”;三是两党主义不同。共产主义“主张劳工专政”,代表“无产阶级底利益”,而“中国国民党所持的三民主义,是代表中华民族底利益。”四是两党斗争方式不同。共产党主张“阶级斗争”,国民党主张“国民革命”。[7]
1924年,他与林森、邹鲁、戴季陶等人密谋,决定在北京自行召集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开始公开反共。11月23日,西山会议如期举行,沈玄庐作为候补执行委员参加了会议,并被会议推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沈玄庐在会上报告了关于第四次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的由来,会后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部长。至1926年1月4日结束,西山会议派共举行了22次会议。
1927年5月5日,沈玄庐出任国民党浙江省清党委员会常委委员,开始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27年4月,沈玄庐在家乡衙前逮捕中共萧山地方党部负责人宋梦歧。7月末,指使军警把徐梅坤押解到浙江省公安局,关押在杭州太平巷省公安局看守所。9月,破坏中共杭州市委,累及中共浙江省各县及特支书记30余人被捕杀。据统计,1927年,浙江全省共有1805名革命者被捕,中共党员被杀的多达932人之多。沈玄庐在浙江清党运动期间犯下了极大罪行。
1928年8月28日,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的矛盾,沈玄庐被暗杀在家乡萧山的汽车站,终年45岁,走完了他起伏的人生。
注释:
[1]中共萧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沈玄庐其人[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2]《浙江省议会第二届常年会开会词》.《浙江省议会第二届常年会文牍》[N]. 第1页.
[3]《责任》第1期[N]. 1922年2月27日.
[4]《星期评论》第40号[N]. 1920年3月7日.
[5]《民国日报》副刊《觉悟》[N]. 1924年2月11日.
[6]《民国日报》副刊《觉悟》[N]. 1924年2月15日.
[7]陶水木编. 沈定一集[M].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