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至“五大”时期党员队伍发展及启示探析
2018-04-23胡静张希珍
胡静 张希珍
[摘要]回首上个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毫无疑问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引导中国开始走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路程。而在90余年的历程中,一大到五大是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短短几年时间,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员总数上,一大召开时全国仅有53名党员,到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开时已发展到57967名党员,增长了近1000多倍。总结这一时期中共党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及其历史经验,不仅有益于丰富和深化对党的组织建设先进性的思想理论认识,并且也为当前如何加强党员队伍组织建设提供着重要而极具实践价值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关键词]“一大”;“五大”;中共党员;探析
[作者简介]胡静(1990-),女,汉族,甘肃天水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研究。张希珍(198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D2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3-0020-04
一、建党初期中共党员队伍的发展状况
(一)“一大”党的秘密诞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党即对组织发展的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一大召开时,全国仅有53名党员,党的组织建设很不完善。大会为此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作为发展党的组织建设的原则和规范。1921年11月,中央局即发出通知,要求上海、北京等地在1年内发展党员至30人以便设立区执行委员会,并依党纲要求成立正式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中央局的统一指导下各地都加快了发展党组织的速度。
(二)“二大”后的迅速壮大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入党的条件、程序以及党的组织纪律原则、任务等做出了第一次详细的规定,为党进行民主革命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依据。中共二大明确强调党的性质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①它“是所有阶级中觉悟的无产阶级分子的组合,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②大会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也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既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而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因此,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③由于党组织重视在群众中的扩大,使得党员人数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22年6月底时,全国已发展党员到195人,增长了近四倍。
二大之后,党在领导工人运动、继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开始积极寻求与国民党的合作。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建立党内合作的关系,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按照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规模的指导方针,随着各地工人运动的相继开展,在中央局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党组织积极吸收工人农民中具有觉悟思想的先进分子以壮大自己的组织队伍。到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之时,全国党员已有432人,较二大时增长了一倍多,党组织的建设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国共合作”后由停滞到飞速的发展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为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由于党起初集中全部精力帮助国民党发展组织,出现了“一切运动归国民党”“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等以国民党为主的错误方针,使得党内一些地方组织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党的发展出现停顿徘徊的状况,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党员数量下降的趋势。”④1923年6月到1923年11月近半年时间,“全国党员增加不过百人”。⑤从1923年11月到1924年5月,有的地区党员总数“时增时减”,而新党员“一时竟不见增加”。⑥1925年1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四大使党的建设进入新阶段,大会客观分析了过去在组织发展问题上犯的主要错误,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组织建设的紧迫性。四大从入党手续、介绍人的条件、考察时间等方面做了适当的修改,制订了一系列更有利于党员的吸收和发展的新举措。随着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火热推进,党的组织队伍得到了迅猛发展。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已有994名党员了。5月爆发的全国规模的五卅运动以及省港大罢工,将革命运动迅速地推向了新的高潮。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地位的日益提高,引起了国民党内右派分子的恐慌,他们制造矛盾,反对国共合作和阶级斗争,使革命的形势出现新危机。1925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北京,为明确今后的革命运动斗争方针,党召开了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强调要扩大党为真正群众的党,还提出了要强化对新党员的培训、教育,使党成为真正群众政党的组织。党员人数在扩大会议后得到快速的增长,到1926年4月已突破万人。12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特别会议,此时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已在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党员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人数的增加而轻视了党员质量,从1926年4月到1927年4月短短一年時间内,党员人数就由11000多人迅猛发展到57967人,“党的组织像暴发户一样的发展”。⑦远远高于中共成立后组织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陈独秀在中共五大的报告上指出:“从第四次代表大会起到现在,我们党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而得到了发展,党的工作有了进展,党员人数也有所增加。在第四次代表大会以前,党员只有994人,现在已增加到57967人。”⑧
(四)“国共合作”破裂后的严重挫折
1927年蒋介石背信弃义,叛变意图由隐蔽到公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全国范围内制造白色恐怖,大肆屠杀共产党员。而陈独秀等人在危难之际亦未能看清时局,对蒋介石集团还寄予希望,其犹豫和妥协使党的各级组织纷纷遭到破坏,党员人数急剧减少,党的组织也被迫转入秘密状态。据1927年11月的统计,党员数量由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⑨尤其是在“七一五”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党组织遭到很大重创。
二、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发展的经验
一大到五大是党从诞生到探索的重要阶段,中共党员数量的迅速增加,深刻反映了党成立伊始就代表人民群众的愿望、诉求和利益,因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总结这一时期党员队伍发展中的经验,可以为新时期加强党的组织队伍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宝贵经验。
(一)正确理论的传播
列宁有一句名言:“无产阶级所以能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热情地讴歌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地党组织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地方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进步青年开展读书和演讲活动。1920年11月7日,上海党组织创办了内部刊物——《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党组织中秘密发行。此外,《新青年》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为党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中共一大產生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以及中共二大做出加入共产国际的决定,都表明党从成立伊始就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按照马列主义建党原则来进行自身建设的。
(二)独立自主的探索
陈独秀曾经在一大后谈到:“共产主义运动是国际的潮流,共产主义在中国怎样进行还要摸索”。“由于各个国家情况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态也各异,在中国是什么样子还要看发展”。⑩关于第三国际,陈独秀也主张“我们没有必要靠它”,“我们不能靠马林,要靠中国人自己组织党,中国革命要靠中国人自己干”,?“我们一定要独立自主地干,不能受制于人”。?1925年中共四大为了保障国民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由维经斯基起草,经陈独秀批准之后的宣言中鲜明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可见党在四大时就已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形成标志。这些都表明党具有强烈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意识,已经开始独立自主的探索中国自己的建党道路。
(三)密切联系工人群众的立场
与其他政党只注重在社会中上阶层吸收党员入党形成明显区别的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它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服务的。因此,党敢于相信和依靠广大群众,积极吸收中下层工农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共产党。党的“二大”指出,“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成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这个党不仅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和训练,而且“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都“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是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在同年5月的中共中央执委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中共中央就党只顾忙于国共合作而忽视了党自身的组织建设和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共产党不但“要求数量上及质量上有相当的组织”,而且党组织在建设形式上也“更要有非常之明显的组织形式”。“使我们的党,不但是工人的阶级斗争的指导者,而且是工人最初觉悟时取得自己的政治训练的唯一组织”。?
三、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发展的教训
国共合作建立前后到大革命高潮时期,再到大革命紧急时期及其最后失败,中共党员队伍的发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起伏?党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可谓成果显著、教训也不少。处于幼年时期的党在探索本国发展道路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因此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深刻认识这一时期党员队伍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对于正视错误、扬长避短的进行党的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共合作后顾此失彼的缓慢发展
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以实现国共合作。但是,在实现国共合作前后,不论是共产国际还是中共中央都把重心工作放到了帮助国民党自身组织发展问题上,以为“只要国民党工作好时自然可以产生共产党”。?因而大会并没有提出关于民主革命领导权的相关问题。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大会对国共两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力量作了片面估计,认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尚处于幼年,还不足以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而存在。“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受这种态度的直接影响,陈独秀等中共领导人也都忙于帮助国民党发展组织,对发展自身组织队伍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忽视党的自身建设,这是导致这一时期党员队伍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二七”惨案后对形势以偏概全的短暂停顿
工人运动在城市的接连失败使工人群众和党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二七”惨案发生后,陈独秀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地位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动摇。开始对工人运动产生怀疑、对无产阶级缺乏了信心,转而重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认为“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而且随着产业的发展会不断增强。?为了推动国民运动,在共产国际及陈独秀的指挥下,大多中共党员都加入到国民党帮助其发展组织,使本来就陷入困境的职工运动陷入停顿状态。由于党没有真正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使原本比较密切的党群关系就变得疏远起来。而党一旦脱离了赖以发展的群众基础,党的组织发展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这样就使工人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远远没有工人运动高潮时的那么多了。
(三)过于严苛的入党标准
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从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党的组织系统与结构以及党的组织原则、纪律和制度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党在这一时期把发展党员的条件定得太高,认为“每个党员都应该了解马克思主义,都应具有高度的工作能力”。?这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想加入共产党组织的大部分成员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迫,仍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受过过多文化教育,而这又是刚刚从苏联传来的、没有经验借鉴的无产阶级思想。党把他们需要加入组织后接受无产阶级教育才能提高的工作当做入党的基本前提,这对于他们来说要求过于严苛,使很多想加入共产党的积极分子被入党条件所限,堵塞了党员队伍发展的入口。这也是造成党员人数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四、新时期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现实启示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据中组部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6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已经从一大召开时的53人发展成为拥有党员總数为8944.7万名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好近9000万党员,不断巩固和发展党员队伍始建设,始终是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所谓“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通过对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队伍发展的探析,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革新政党观念、加强党的队伍建设,促进中国共产党组织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必须使广大党员在意识行动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广大党员在思想上拥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其次,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意识。“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经过历史考验充分证明的,面对西方国家各种思潮的冲击,广大共产党员只有保持对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才能独立自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再次,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强化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和管理工作。新的形势下,党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必须重视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严惩党内腐败分子,及时清理不合格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每个党员都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最后,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必须使广大党员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要重视培养、吸纳产业第一线的优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入党,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队伍和群众基础。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只有把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党的阶级性、群众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带领全国人民昂首阔步的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道路。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5.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80.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90.
④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85.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88.
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56.
⑦中共党史报告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M].1982:146.
⑧陈独秀著作选编(第4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91.
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232-233.
⑩“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87-388.
?“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88-389.
?“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84.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胡绳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2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91.
?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6.
?中共党史报告选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49.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09.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1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