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课程中的转化与创新研究

2021-12-13马建玮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8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课程思政

【摘要】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珍贵的民间艺术创作手艺逐渐失传让手艺人和民间艺术的研究者深感痛惜。让民间艺术走进高校课堂,民间艺人的匠人精神深入年轻人的知识学习和价值引领中,也使得民间艺术得到更有效地传承和传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民间艺术;课程思政;艺术课程;创新与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8-086-03

【本文著录格式】马建玮.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课程中的转化与创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8):86-88.

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国家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对高校,提出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课程中要创造性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将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艺术课程中生长出来,为学生增强文化积淀、培育创新人格提供丰厚滋养。将民间艺术融入到高校通识教育以及艺术学院各专业课程中是艺术学院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比较有效的方式。两个层面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切身领略中国智慧,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提升个人的艺术审美和自身修养,让人文教育真正融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民间艺人身上代代相传、孜孜不倦的造物精神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体现,需要与课程有机融合,润物无声地深入到公共艺术课程和艺术实践中,逐渐成为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学思路与理念中的精神指引。

一、民间艺术的价值体现

(一)民间艺术的内涵及存在的困境

民间艺术是指由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艺术训练,但掌握了既定传统风格和技艺的普通老百姓所制作的艺术、手工艺和装饰性装饰物。民间艺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凝聚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民间艺术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基于对生活的感悟而开展的艺术创造活动,它天然具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融的特点。

民间艺术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拓展他们的精神视野,还能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文化积淀后成为精神财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近几年面对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工业化流水线作业的便捷,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继续学习民间手艺,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问题日益严重。

(二)民间艺术的特点

我国民间艺术种类丰富,根植于民间,来源于生活。以老百姓和手工业者为创作的主体,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是从生存实际出发与生活密切相关,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比如布老虎(图1)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工艺品,是儿童玩具也是装饰品,起源于虎图腾崇拜,人们把虎作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皮影戏(图2),旧称“影子戲”,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因其有着拙朴的气质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一直以来很受人们的欢迎。中国地域广阔,在河南、河北唐山、山西、陕西农村,各地皮影有着不同的唱腔和流派,各具特色。民间艺术在语言表达上充满象征和寓意,造型上简单纯朴、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驱邪避害、求吉纳祥的精神功能。比如剪纸和年画中的年年有鱼(余)象征富贵,是中国传统吉祥祈福常用图形语言,逐渐成为传统的吉祥符号。

从功能上看包含侧重精神愉悦和欣赏性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使用功能和实用性的器物和装饰品。泥人面塑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以泥巴陶土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形象。泥人面塑作为民间艺术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深受各个年龄层次人们的喜爱。陶瓷更是集东方的智慧和创造力于一身,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工艺技法(图3至图5)。

(三)民间艺术的美育价值

民间艺术立足于百姓生产生活,伴随着生存、生活发生,以满足生存生产需求为首要目的,代表他们最健康积极的生存态度。安定平静的生活时民间艺术为生活所需;灾害战争时民间艺术为生存的精神支撑,老百姓在生活困苦时反而会物尽其用地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民间艺术不仅是“生存的美学”更是“生活的美学”,它成为最真实的审美表达,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普通百姓的审美教育依据,是最实在、最落地、最典型、最具人气的美育。

源于生活的民间艺术凝结着人们独特的审美和气质,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具有双重美育的意义,是感悟中华民族文化成果和精神气质的美育资源,能够使人们在欣赏、制作和体验中感悟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民间艺术在向美育资源转化时应注重从固定人群培养向全民倡导,从被动教授向自觉的传承传播转变,从在教育中开展美育向美化生活回归。

(四)民间艺术与工匠精神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振奋了民间手工艺者的精神,他们对作品的专注、执着和坚定,全心全力呈现最好技艺,对繁杂工序的耐心和尝试精神,使得作品有温度、有力量,感染力直达人心。他们朴拙的精工细作和情感的投入赋予每件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现如今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更是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民间艺术课程引入高校课堂,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对高校年轻人的精神引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摒弃浮躁和焦虑,专注做事的重要性,这样优秀的品质也是他们在学业中和就业后的强大竞争力。

(五)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7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提出要“坚守工匠精神,倡导创造性生产,维系手艺人独特性并激发其创作潜能,挖掘并保护濒危传统工艺”,使得对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增大,特别是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和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学者们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提出保护和开发并举,保留传统工艺的原真性,彰显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等建议,寻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的平衡点。

二、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课程中的转化与创新研究

(一)通识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

高校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开拓者以及未来的建设者。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他们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认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拓宽他们的眼界,提升动手实践的能力都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高校建立的《民间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和艺术学院学生《装饰艺术》《民间艺术研究与创新设计》专业集中实践课程,多样化、多渠道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传统手艺的学习和实践

传统手艺的学习和实践是面向高校中艺术学院视传专业开设的传统与现代工艺方向,学生小班上课,工作室制,保留民间艺术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本校师生共同深入研习传统手艺,传承并传播,拓宽纯手工艺装饰品的展示渠道和市场。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课程中同学们收集整理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调研和深入走访当地的民间艺人,聘请民间艺术的传承人来高校授课,授予名誉导师职位,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拓宽传承的渠道,增加学习的人数。

高校学生具有年轻、学习能力强、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是民间艺术传承的中坚力量,特别是能够多感官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并能亲身体会和实践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对民间艺术的接触和深入的研习使得他们有更多地可能成为传承者并为之有更好的传播做出努力。

(三)创新创业开拓手工美学的新领域

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传承工匠精神,开拓手工美学的新领域、新方向。以电商平台和自媒体平台为依托,将民间艺术的手艺教程由浅入深的传播开来,打破传播渠道的壁垒,打开民间艺术作品的市场,创新商业模式,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让原本来自民间的艺术作品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大放异彩,真正做到来源于民间,又回归生活,装点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创造美好家居环境,让人们真实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和力量。让民间艺术家、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这项工作的推动者和传播者。

(四)以本地民间艺术为出发点辐射全国

民间艺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审美体系。不同地域、不同历史和不同人文条件,民间艺术的题材、艺术形式和审美形态都不同。以天津本地的民间艺术作为出发点辐射到全国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方式。天津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北方城市,人文积淀深厚,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同时又是非遗项目,2018年天津市政府就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落实相应计划。近几年在继承和发展中多有探索特别是以非遗为依托的创新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天津杨柳青木板水印年画(图6)是北方年画的代表,题材广泛,造型饱满生动,色彩浓淡结合,在最鼎盛的时期有2000多种不同的花样,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区别与以苏州的桃花坞为代表的南方年画,具有鲜明的特色,采用“半印半画”的技法,集“版味”和“木味”于一身,又能体现手绘的韵味,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颇高,非常受欢迎。从色彩、图案、造型、纹理、技法、构图等方面提炼杨柳青年画的视觉元素,从题材、寓意、韵味提炼其精神内涵整合并创新应用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中。民间艺术的创意设计要聚合优势资源,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结合,致力IP全面赋能,打造天津的地域文创产品和城市礼品(图7),参加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与高校联合举办旅游商品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和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传播天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天津传统文化品牌。民间艺术+文化+创意设计+商业跨界融合的模式在全国其他地方可以做到复制和地域特色联动,形成国家范围内民间艺术可持续地传承和发展。

(五)数字化传承与创意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现代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借鉴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形式用数字媒体技术助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意开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网络化和数字媒体的发展是推动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有利技术手段。互动式、体验式、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方式再现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作品制作过程和保护传承方法。以互动装置、三维动画、虚拟视觉影像、全息投影等形式呈现出民间艺术虚拟体验馆,也可以结合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发特定App营造虚拟线上场景给学生以沉浸式体验,高效、直观、互动性强、传播面广、虚拟化呈现,构建完整的知识内容学习系统和实践体验相互融合。

三、结论

民间艺术以更有创意的,更具年轻化的方式融入高校年轻人的学习生活,不仅满足年轻学生群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增强高校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心,树立文化自信与专业自信,这与国家倡导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民间艺术与高校课程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相统一共同赋予其时代性特征。本文的研究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滕明堂.天津四大民间艺术形式的梳理和特征分析[J].大舞台,2013(10).

[2]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36-37.

[3]宋修见.中华美育是中国人的生存美学[J].民藝,2020(5):49-60

[4]试论工匠精神与民间艺术[J].文化月刊,2016(9):82-83.

[5]罗卉,马洪云等.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的文创开发现状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0(3).

[6]孙亚云.王凡.大学生需求视角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特征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文化产业研究,2018(2):214-228.

[7]苏欢.民间美术的当代美育价值[J]. 美术,2021(3).

[8]徐晓婷. 传统技艺传承创新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绿色包装,2021(3):57-60.

作者简介:马建玮(1982-),女,河北唐山,讲师,研究方向为传统与现代工艺。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课程思政
中国音乐家通过音乐保存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的活力之源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