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味中涵养家国情怀

2021-12-13陆文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语言实践革命文化单元教学

摘要:革命文化单元的教学是语文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可立足单元,基于文本特点,把语言文字的学习和革命文化结合起来,让教学既突出人文主题,又有鲜明的语文味,真正做到“文道结合”。教师可以从定位单元教学目标起步,围绕语文要素,紧扣语言文字,适度融合学科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受到爱国爱民族的启蒙教育。

关键词:单元教学;革命文化;语言实践;文道统一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A-0064-04

教育部2021年1月发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强调了语文学科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如何立足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根植到学生心中,把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如何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达到育人目标,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上第七单元为例,探索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在语文课堂里落地的策略和路径。

一、把握单元教材编排特点,定准单元教学目标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上第七单元的教材内容紧紧围绕爱国精神,由三首古诗、两篇现代文和一首现代诗组成。这四篇课文中只有两篇课文落实了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而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人文主题贯穿了整个单元,甚至“语文园地”中“词句段”的内容编排上,积累的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都是与爱国、公正、志向等相关的成语(见表1)。

这样的单元内容安排在统编教材中比较常见。随着年级的升高,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数量不断增多,并逐渐以主题单元形式呈现。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上第四单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五下第四单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六上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六下第四单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其单元内容结构和这个单元非常相似(如图1)。

可见,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所有内容都是围绕人文主题来构建的,凸显了语文学科育人铸魂的功能,这是其他主题单元所不具备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设计,表现为每个单元都贯穿‘宽泛的人文主题和 ‘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1]。但是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内容集中、精准,与散落在教材里的如《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等单篇课文的教学是有所区别的。教学这样的单元时,尤其要重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情感价值感的熏陶引领应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紧扣语文要素,在语言实践中感受人物品质

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的仁人志士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脊梁,但如果就爱国谈爱国,就志向谈志向,就很空洞无法直抵人心。如果仅仅把课文当作是一个爱国故事去教,就丢失了语文课的本义。因此,教师应加强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让学生真正从文字里感受到仁人志士的精神力量。如四上第七单元教学我们是这样展开的:

(一)在对事件内容的概括中深入理解爱国行为

四上第七单元教学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除去单元中一头一尾的诗歌,落实语文要素的载体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这两篇课文。教师让学生根据“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概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周恩来的三件事,并按照时间顺序排一排、理一理其间的因果关系,学生在理清了事件后明白:因为周恩来听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所以才立志振兴中华。《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目来概括,梅兰芳在什么情况下蓄须?六件事情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联系?在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去概括事件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梅兰芳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不为日本人演出,从而让学生能结合课文,理解为什么说梅兰芳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人,民族气节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通过对事件内容的把握,让学生深入理解爱国的内涵和爱国行为的具体表现。

(二)在关键問题的推进中读懂人物精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梅兰芳蓄须》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学生都比较陌生,不联系背景资料,学生就无法深入理解课文。什么是“中华不振”?为什么“中华不振”?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中国人不能随便去,受了欺负无处说?同样的,为什么梅兰芳唱京剧不能蓄须,为什么他不肯为日本人演出?教师组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在全班交流,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在找到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走进书本中的人物,感受他们的爱国心、报国志和宁折不屈的民族气节。学生对背景资料了解得越透彻,越有助于读懂人物精神。

(三)在前后篇目的勾连中感受家国情怀

四上第七单元教学的人文主题并不宽泛,相反家国情怀这个主题非常突出,集中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民族大义面前的精神风采。在教学这个单元一周多的教学时间里,学生浸润在豪迈澎湃的爱国情感里,体会古代将士视死如归、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少年周恩来的远大抱负,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以及人们对延安精神热情蓬勃的赞美颂扬。教师在教学时可在导入、结语时有意识地联系前面篇目,在练习设计时也可以适当归类拓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拓展整合中加深情感认知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小学阶段的学段要求是“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意愿,感受忘我奉献、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2]。语文学科是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主要载体。

(一)研透教材,注重单元内的整合拓展

单元是一个整体,教师不光重视课文,还要关注教材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内容,强化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如本单元中阅读链接《难忘的一课》和阅读提示中的“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都是很好的学习素材,让学生有所了解,不仅有助于文本和诗歌的理解,而且也是进行革命精神教育的极好素材。再比如,学习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精忠报国”联想到其他相关的故事,从而更透彻地理解“精忠报国”的词语含义。从教材的编写意图看,之所以“词句段运用”编排了“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意图也是在主题上和单元课文有呼应,而不仅仅是词语的积累。

(二)联系生活,实现阅读与表达的勾连

本单元的习作是书信,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应用文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写信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给老红军爷爷写信,给两弹功勋爷爷写信。写信前结合“国旗下讲话”,了解这些老人的经历和取得的成绩,把习作教学和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从单元到整本书,做课内外的延伸

阅读需要热情和求知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前几个单元刚学了“提问”这个阅读策略,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阅读动力。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阅读《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及其他的伟人故事,拓宽视野,初步了解党史国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整本书的阅读既是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的再落实、再实践,也是对单元人文主题的强化,达到以文学作品的力量感召学生爱国情的目的。

四、适度学科融合,在学习活动中强化情感体悟

四上第七单元教学的课时量在12课时左右,将近两周。所以在将近两周的时间内,可以让学生浸润在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里,以革命文化为主线,适度地跨学科融合,使学生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更深刻的熏陶 。

(一)以学习内容为结合点开展活动

革命文化的教育有别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以活动项目来引导学生的情感认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悟。如学生学习了周恩来和梅兰芳的故事后,可以借助整本书的阅读,补充革命人士的革命故事或名人的成长故事,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讲故事比赛,交流读后感,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同时,深化情感体验。

(二)以问题为支架进行语文实践

课文后面的习题虽然不多,但可以此为支架,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深认知。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后有小练笔:你为什么而读书?结合自己的情况加以思考分析,写清楚理由。小练笔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过程,就是榜样激励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教育的过程。“阅读链接”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带着问题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体悟文中人物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以班级特点为依托进行主题活动

思想教育离不开具体的场景和场景中的人。每个班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教师可结合班级特点,因班施教,围绕本单元相关内容开展主题活动,实现教育的目的。一是可以利用班级资源,从课文出发延伸,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长辈等,挖掘事迹素材,明白什么样的举动是爱国行为。二是通过全班共读、一起观影、分享体会等形式,引发学生的共情共鸣。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中高年级开始,增加革命文化的篇目,单独设立革命文化的单元,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化人的功能,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教师要充分领会编者意图,理解教材的编写用意,分析其内容、结构特点,在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让革命优良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成为小学生的精神底色。

参考文献:

[1]陈先云. 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 课程·教材·教法,2019(3):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 [EB/OL].(2021-01-19)[2021-08-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責任编辑:颜莹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语文能力的研究”(B-b/2020/02/116)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1-09-18

作者简介:陆文红,苏州市实验小学校(苏州,215007),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语言实践革命文化单元教学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如何对待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语言错误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高中英语课中如何指导高中生探究性学习
语言积累,和风细雨最润物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