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实践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2021-12-13臧琴
摘要:近二十年,幸福教育实践研究渐热,理性认识、氛围营造和教育创新共同勾勒出幸福教育实践的路径与样貌。当下,研究呈现出实践样本分布较广、研究内容形成体系、研究成果辐射引领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间缺少关联、同质化趋势明显、实践内容空洞与泛化、缺少适宜性评价与反思等不足。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丰富幸福教育实践研究主体,二是加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与认识,三是推进不同维度实践的深度研究,四是重视幸福教育实践的反思研究。
关键词:幸福教育;实践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A-0054-07
“幸福”是人们所追求的生活的理想状态。教育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因而朝向“教育幸福”、打造“幸福教育”,成为理想教育的应然样态。而反观当代教育实践,即使不是在故意漠视个体幸福, 也往往深陷于有悖个体幸福的重重矛盾之中[1]14。因而,幸福教育实践研究既体现了对教育现实的理性审视,也表现了教育者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幸福教育实践”和“幸福学校”为“主题”进行了检索,分别获得2000年以来发表的相关中文文献984篇和1198篇,具体数量分布如图1。
如图1所示,国内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从2001年开始,之后的五六年研究平稳,从2007年开始,研究渐热,2012年以后,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并保持在百篇左右。经过比较、分析、甄别、筛选,最终选定有效文献144篇,其中期刊论文141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
一、研究视角归类分析
笔者对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关于幸福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理性认识,二是氛围营造,三是教育革新。
(一)理性认识
追求幸福是人的终极需要,从教育与幸福的关系出发,需要确立幸福教育的目标,即实现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全程幸福,培养人们创造幸福的能力和分享幸福的胸怀,提高工作和学习热情及效能,激发创造潜能,增进亲情和友谊,提高生活乐趣和质量,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师生幸福指数[2]。从关涉个体幸福的要素出发,对幸福教育实现的可能路径梳理如下: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各方优势,充分调动、整合力量,统筹协调德智体美劳五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区域幸福教育生态系统,促进幸福教育成片区、成建制、规模化、高质量大发展[3];从学校层面来看,要高度重视家庭、社会、学校三方教育力量的融合与互构,构建师生享受学校生活、享受学习、享受教育的幸福基础[],从而达成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有机统一;从教师层面来看,一方面要改善教师待遇、创设人文氛围,另一方面要完善有利于教师形成职业认同、领悟职业使命、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机制;从学生层面来看,应回归儿童视角,积极推进管理、课程、学习方式等变革,融通学生的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促进他们生活意义的生成[1]14。
(二)氛围营造
1.秉持幸福理念
学校文化对学校发展和师生活动具有制约作用,加强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学校依托课题或研究项目积极推进幸福教育,把“幸福”作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开展全员培训,更新幸福教育理念,引领师生敢于追求幸福、乐于创造幸福、善于传递幸福、有能力享受幸福,着力提升教师的归属感、成就感,学生的快乐感、发展感,家长、社会的认同感、信任感[]。
2.重建管理文化
良好的制度是无声的号角,引领、激励人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正能量[]。有的学校注重管理文化建设,要求行政领导以积极向上的文化引领教师,形成教师积极敬业、与人为善、精诚团结的氛围[];有的学校重视规章制度的形成,完善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安全制度、教学管理和培训制度、德育培训和班主任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精细的操作规程;有的学校进行人本管理,用共同的思想维系人,用发挥特长来鼓励人,用民主管理来激励人,用情感注入来感动人,用团队精神来号召人[],努力让教师的精神生活不断得到丰富、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个体价值不断得到体现,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实现学校管理效能的增值。
3.打造育人空间
学习空间的不断改善深刻影响幸福教育的实施。优质的办学条件是前提,幸福教育实践关注薄弱基础设施的提质升级,注重统筹配置各类教育资源,由配齐配足转向配优配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育人环境,形成“一墙一壁会说话,一砖一瓦都含情,一草一木皆有灵,一沙一土能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空间布局也受到关注,多数学校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兼顾便利性、舒适度与审美性、教育性,实现学校建筑、校园设施、公共空间的全新构造,让学校成为花园、学园、家园[]。
(三)教育革新
教育革新是学校幸福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1.革新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也是决定学生幸福的關键。学校课程体系的革新表现在:课程建设有整体观,以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特色化的地方课程、个性化的校本课程构建三级课程,横向贯通、纵向延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研发重延展性,适度拓展校本课程,深化学科课程、环境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研发,实施生本、生态、生活、生长课程[]34,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课程注入“幸福”元素,定向开发“幸福”课程,设置幸福文化类、幸福品格类和幸福能力类等幸福基础及发展类课程[],指向学生健康体魄、广博学识、科学素养、淳厚品性、审美情趣、幸福情怀等素养的培塑[]。
2.改革课堂教学
对学习规律的研究是构建幸福课堂的第一步,通过研究学习习性、学习效率、学习成功感与学生幸福指数提高的关系,对学生学习问题与幸福成长的问题进行理论探索,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健康发展[]。幸福课堂的构建关注生活的链接、生命的联动,在教学目标的设立上分层级、有梯度,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关注实践性、整合度和延展度,理念认知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学方式从“学科本位”转向“学科融合”,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56,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并着力提升他们目标设定与达成的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的能力、自我反思与调控的能力、自主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引导他们在过程中参与、互动,感受学习活动本身的幸福。
3.创新实践活动
在德育实践方面,按主题、分层次,与校风、校纪建设相结合,与重大纪念日、节日相结合,与检查、评优相结合,以个性发展为目的,以竞技展示为引擎,通过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爱心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性格,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在艺体活动方面,从艺术、体育、科学等维度出发,开展扎实、有效、生动的学校艺体活动,提高师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审美素质,培养健康乐观的生活情趣,形成健康人格,促进师生幸福成长;在平台创设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要求,为他们提供自主参与机会和展示平台,丰富学习生活,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个性成长,实现“普及+提高”的个体幸福成长[12]35。
4.改善教育评价
在评价的指向上,注重多元综合评价。学校贯彻幸福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中心,树立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标准,考查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科等级、操行等第、个性特长,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素养、身体素养、艺术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的发展状况[]。在评价的过程中,追求动态智能评价。学校利用智能平台对学生的作业、作品以及学习生活动态进行全方位收集并分析处理,即时反馈学生素养的发展状况,为客观、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科学诊断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教育服务等提供良好支持[16]59。
5.实现家校共建
有的学校注重家、校育人理念的统一,利用家长学校指导和提升家长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水平,构建和谐家庭文化,使家长主动地与学校、教师合作,共同教育孩子[]。有的学校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教育”体系,建立家庭教育实验工作指导站,指导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开展工作,各年级、班级建立“好父母同盟体”[],定期开展“家长沙龙”活动,交流育人经验,共商教育策略。有的学校邀请家长参与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
二、研究评析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幸福教育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幸福教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尚有诸多可改进之处。
(一)主要成绩
1.实践样本分布较广
全国范围内的幸福教育实践研究呈燎原之势。本次研究144篇样本文献所涉及的幸福教育实践区域(含学校)近百个,遍及江苏、广东、山东、北京、辽宁、河南等22个直辖市和省级行政区域。广州市番禺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市邗江区、武汉市江汉区、北京市丰台区丰台五小、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泰州实验学校、淮安市实验小学、成都第七中学、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等都积极推进幸福教育实践,其中既有坚守幸福教育多年的百年老校,也有建校初期即确立幸福教育理念的新兴学校,实践时间短则两三年,多则十几年,取得了丰硕的经验成果。这必将激励更多幸福教育的观望者参与到实践中来,福泽更多教师、儿童。
2.研究内容形成体系
从文献研究样本来看,幸福教育实践研究既有高校幸福教育专家的理论设想,也有实验区、样本校的实践探索。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实践也促发理论总结与构建,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印证。在实践探索方面,既有区域推进,也有学校试点。前者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促进学校综合改革,重视经验成果推广,由此完成幸福教育实践系统的构建;后者从秉持幸福理念、重建管理制度、打造育人空间、构建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改善教育评价、实现家校共建等维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幸福教育校本实践的可能性和路径的多样性,对更好地梳理、运用、推广幸福教育成果,改善区域教育样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研究成果辐射引领
幸福教育的研究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些学校在研究幸福教育之初大多名不见经传,幸福教育实践使其拥有了更为明晰的发展目标。在“幸福教育”理念指引下,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育理解能力和实践创新水平得到提升,成员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得到发展;学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了个性,提升了能力;学校发展内涵品质得到了提升,校本特色得到了进一步彰显,教育所产生的正能量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使学校成为地区优质办学的品牌,成为当地名校;学校在集团化办学中体现出明显优势, 通过目标引领,项目驱动,合作互助,在高品位、优质化前提下,与多所乡村小学一起建设学校发展共同体,为促进区域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12]36。
(二)不足之处
1.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间缺少深度关联
从本次研究样本文献的分类来看,“理性认识”类文献只占文献总数的11.8%,远远低于“氛围营造”“教育革新”等实践探索类文献,且二者之间缺少深度关联,这就导致理论缺乏实践的验证,实践缺少理论的指导。一方面,当下幸福教育实践研究大多是自发式、草根式研究,其研究主体大多为一线校长,他们中有不少是怀着一腔热血、一种情怀推进幸福教育的实践,其在学理层面是否有科学性、系统性,能否持续均有待进一步考证。另一方面,理性认识类文献虽然从教育目标重构、儿童参与等视角提出了幸福教育实践的路径,但大多为指向性建设,缺乏操作路径的具体描绘。因而,对于实验区及实践学校来讲,需要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关键性突破,当下教育理论及教育资源的匮乏造成二者一定程度上的疏离,影响了幸福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2.研究视角同质化倾向明显
当下的幸福教育实践研究大多体系完备,从硬件支持到教师队伍建设,从课程系统构建到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异常浩大的工程。从样本文献来看,进行系统构建的文献占比超过80%,而在系统构建之外,对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寥寥无几,这就导致近二十年来,许多幸福教育区域或学校的实践大多只是在横向上发展,而没有向纵深处推进。也就是说,在全面研究、广域研究的背后,是幸福教育实践研究仍停留于浅层的事实。当下,不同地區、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幸福教育实践的路径选择上高度一致,同质化研究现象堪忧。
3.研究内容存在空洞、泛化现象
知网检索“幸福教育实践”“幸福学校”的文献2000余篇,深入分析发现,不少学校将“绿色学校创建”“阅读校园建设”“游戏课程”“劳动教育”等归为幸福教育。诚然,这些要素在一定程度可以促成师生幸福,然而就其本质来讲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幸福教育实践。假若“幸福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那必将导致幸福教育界定的空洞与泛化,使幸福教育实践陷入虚空的尴尬境地。
4.缺少适宜性评价与反思
任何一种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合理评价的基础上。从样本文献来看,当下的幸福教育实践缺少科学评价系统,特别是针对幸福教育实践前后师生幸福感变化的实证对比研究比较匮乏。换言之,当下的幸福教育实践大多是“一厢情愿式”的,存在对幸福教育本质的偏离与误解,而现实需要的是“师生体验或感受”中的幸福教育实践。同时,样本文献中提及幸福教育实践积极影响的不在少数,而对于幸福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研究文献却不足10%。缺乏反思的研究不是真研究,缺乏反思的实践必然难以维续和推进。幸福教育实践只有建立在适宜性评价与反思之上,才能走向科学、走向深入、走向长远。
三、未来研究展望
毋庸置疑,幸福教育是教育的理想样态,它的实践方式需要不断研究与丰富。鉴于当下研究中的诸多不足,未来进行幸福教育实践,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幸福教育实践研究主体
当下幸福教育理论研究的主体多为高校研究者,他们大多从幸福教育本源出发,探讨幸福教育实践的诸多可能。而幸福教育实践研究的主体大多为一线校长,他们在学校教育中既是决策者也是管理者,身份定位使他们便于立体建构幸福教育学校实践系统,从而形成系列改革举措,改良幸福教育生态。幸福教育实践研究还缺少一线教师这个群体的参与。一线教师置身于教育场域之中,对教育实践是否有助于增进幸福感具有切身体会,对如何实践幸福教育可能具有不一样的经验,因而在幸福教育实践研究中不可或缺。他们将以一种更朴实、更真實的方式描绘幸福教育实践的本真样态,从而为幸福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研究样本。同时,幸福教育实践还关涉教育行政部门决策、资金投入,以及社会、家庭等诸多教育力量的联动。因此,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需要更多领域人员的参与,从系统层面去思考、实施、改进,才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二)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与认识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而,幸福教育实践必须回归生命的本质,回归教育的原点,把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个发展中的独特个体来看待,尊重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和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师生的幸福成长[]。反观当下,幸福教育实践大多表现为“显性”的幸福教育,把“幸福”标语写在墙上,“幸福”口号挂在嘴边,刻意追求“幸福感受”,刻意进行“幸福分析”。未来的幸福教育实践需要回归“教育,一切为了人的幸福”的本义,回归到教育最本真、自然的状态来开展“隐性”幸福教育——幸福教育仅仅作为一种教育隐含的宏观性、指导性精神和理念,体现在具体的教育环境创造、教育过程开展中,由学校、教师、学生在“常态化”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实现,其间尽量避免肤浅化的幸福活动或疏离化的幸福分析[]51,而尽力引导师生双方主动创造与体悟自己的幸福。这才是幸福教育实践应有的最佳境界。
(三)推进不同维度实践的深度研究
当下,幸福教育实践同质化倾向明显,造成了某一维度的实践探索不够深入的现状。对于幸福教育实践来讲,需要更多富有创新意义的实际操作层面的路径提示与做法示范,浮于浅表的实践总结对于幸福教育的实践革新意义不大。以对学生影响深远的课程与课堂为例,应带给学生怎样的体验,怎样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幸福认知、掌握怎样的幸福技能,是必须认真审视的教育教学问题。富有积极意义的幸福课程设置及具有一定研究深度的学科幸福课堂探索,才会在根本上提升学生整体幸福指数,为幸福教育的真正实现提供有力支撑。故而,应积极推进不同维度的深度研究,唯有深入,方能浅出,从而更加贴近个体的真正幸福。
(四)重视幸福教育实践的反思研究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教育是实践出来的。反思是教育实践再完善的起点。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实践,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理解或行动上的偏差。“一些学校和教师不惜牺牲原有的优良教育传统和放弃基本的教育常识,走上刻意讨好学生、迎合家长的教育歧途。”[23]52诸如此类的幸福教育实践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与警醒。无论是刚刚开始幸福教育实践探索,还是在幸福教育探索的征程上已经走得很远的区域、学校,都需要用反思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实践,在不断纠偏中实现幸福教育实践的逐步完善。因而,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实践研究,以提升实践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将幸福教育实践与幸福教育研究结合起来,重视及时反馈,允许在“实现幸福教育”这个总目标的指引下,边实践边调整方案,在摸索中前行,不断修正幸福教育实践路径,切实提升师生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方红,王帅.论关涉个体幸福的教育重构[J].教育学术月刊,2008(1).
[2]徐启建.办一所幸福的学校——访中央教科所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N].中国教育报,2011-05-03(06).
[3]孟万金.落实党的初心使命深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新幸福教育论纲[J].中国特殊教育,2020(9):6.
[4]鲍成中.幸福学校构建:儿童参与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2(7):15.
[5]张喜忠.衔文化涵养实验精神 焕师生共享别样幸福——本溪市实验中学“幸福教育”文化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2012(14):53.
[6]杨九俊.成人之美——来自盐城市盐阜中学的幸福教育实践[J].教育视界,2015(19):72.
[7]韩大勇.让幸福在这里启航——记天津市大港第五小学的幸福教育[J].天津教育,2011(8):16.
[8]杨思博.创造育人的奇迹——唐山市第四十九中学幸福教育探秘[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3(12):23.
[9]戴铜.教育,面朝幸福的远方——关于幸福教育的思与行[J].人民教育,2014(14):24.
[10]姚长福.从传承中凝练新智在发展中创造幸福——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幸福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2015(6):17.
[11]杨九俊. 幸福教育的实践路径[J].江苏教育, 2019(58):79.
[12]戴铜.为了成就人的幸福——幸福学校建设实践研究的行与思[J].江苏教育研究,2015(10).
[13]王攀峰,徐骏,刘秀江.幸福课程体系的理念设计与路径探索——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的课程规划与实施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4):36.
[14]史凤山,杨雨.幸福人生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以太原市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0):49.
[15]吴小金.行走在幸福的路上——深圳市六约学校“幸福教育”品牌建设案例[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Z1):16.
[16]张浩.“幸福教室”:素养导向的学校整体改革实践[J].人民教育,2017(11).
[17]王晓春.幸福教育实践样态的校本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9(16):48.
[18]常志清.办一所幸福的学校[J].中小学管理, 2015(7):59.
[19]凌伟新.铺陈幸福的人生底色——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幸福教育探寻[J].中小学德育,2015(7):54.
[20]陈丽.“幸福教育”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2(21):51.
[21]杜成智.“幸福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1(4):12.
[22]林浩亮.论幸福学校文化的内涵及其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7):13.
[23]曹峰.幸福教育的实践迷误及其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为江苏省2019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重大项目“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实践探索”、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实践探索”(D/2020/02/36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儿童教育理論与实践研究”(D/2018/02/2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9-28
作者简介:臧琴,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江苏扬州,225002),高级教师,江苏省卓越教师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扬州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