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发展路向

2021-12-13马骏骙熊登秀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马骏骙 熊登秀

摘要: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和在线教育所出现的育人问题的背景下,后疫情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发展应做到:转变教育观念,确保协同育人方向的一致性;清晰责任边界,确保协同育人的分工的明确性;机动实施教育,确保协同育人行动的同步性。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高质量发展;后疫情时代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A-0003-04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打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秩序,我国为应对疫情采取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育措施。此后,我国教育呈现出线下、线上教育方式频繁转换,教育环境从单一学校场域转换为学校、家庭双场域,育人主体从教师单主体向教师、家长多主体转换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学校、社会在疫情防控中联系得更为紧密,三者所共同指向的“人”的教育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

2020年,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同时也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1]。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前提是育人方式的高质量,而作为时代产物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发展也可以从当前的疫情防控中汲取经验。

一、疫情防控期间家校社育人问题的呈现与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家庭、学校、社会尽其所能守护着各自的教育阵营,但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居家学习中家校社育人不协同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大中小学一度处于停课的状态。党中央根据疫情防控的部署,呼吁并指导全国大中小学开展居家学习。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师生时空分离的、基于媒介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开展的正规学习[2]。学习环境变了,但是学习目标仍在,居家学习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比如学习时间的分配和学习场所的设置等。从真实的教育反馈来看,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并没有处理好这一问题。

首先,居家学习时间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线上学习时间和线下自学时间,二者对应着学校的课上和课后的学习时间。但是当空间从学校转移到家庭之后,家长不自觉地步入了两种误区:第一种是将线上学习时间等同于居家学习时间,忽略了居家学习中的自学时间,导致孩子缺少足够的自习时间,课上学习内容得不到巩固,学习质量显著下降;第二种是未能合理分配孩子突然增加的居家时间,过度的焦虑让家长要求孩子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导致孩子产生学习倦怠。其次,家长一般将居家学习场所安排在家庭公共区域。据调查,有68.1%的家长认为疫情防控期间孩子的自我管控能力不足[3],将学习场所安排在客厅等公共区域方便自己监督。实际上,利用环境来促进学习的关键应在于创设学习氛围,要让孩子处于既有学习动力又没有太大压力的场所。

当学校教育场所借助互联网转移到家庭的时空范围之内,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理应承担起配合学校教育的工作。但是,家庭教育存在明显的职责缺守,这种缺守也从侧面反映出家校社三者教育的分离。所以,居家学习问题表面上是由于家庭教育职责的缺守,但本质上是由家校社三者的不协同造成。

(二)线上教育中家校社各自准备不充分

从2020年2月10日开始,全国范围内约有1.8亿名中小学生参与了线上教育。正当线上教育如火如荼地发展之际,疫情如同一面“双面镜”,一面显示出线上教育凭借技术手段助力教育走上“云端”的便捷,另一面又折射出线上教育诸多现实性的短板,这不得不让人们冷静下来对线上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疫情防控期间所呈现的各种教育乱象原因复杂,如果从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两点原因:一是家校社三者无法协同整合教育资源;二是各自准备不充分,经验不足。

据调查,有59.71%的教师反映在线课堂互动不充分[4],缺乏人际互动是在线教育的短板所在,但这并不是在线教育的“原罪”。缺乏互动一方面是由在线教育时空分离的特性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对网络技术的使用不够深入所致。如今的信息软件在开发时考虑到人与人互动的需求,会设置一些互动元素,比如公共聊天室、个性表情包、投票平台等,但大部分教师不在教学中使用此类功能,要么认为这类功能会分散学习注意力,要么没有掌握此类功能的使用方法。所以,在线教育中“缺少互动”“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自身专业准备不充分。

从协同育人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也存在局限。如家长因信息素养不高或者年龄过大,无法给孩子的在线学习提供协助。所以,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不仅对教师,也对家长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线教育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维护和通信设备的更新是在线教育得以长足发展的外部条件,这是社会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在疫情防控期间,师生经常会被“网络卡顿”“数据传输缓慢”“断网”等问题所困扰,轻则中断教学流程,重则取消学习课程,虽然网络问题的突发具有不可抗拒的因素,但是疫情初期社会通讯组织没有提供相应的外部保障,这无疑是社会准备不充分的表现。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发展路向

后疫情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质量的提升应紧紧抓住“协同”二字,同一育人方向、同擔育人责任、同步育人行动,在深度协同中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协同育人的方向要一致

育人方向一致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础,家校社三方虽然也明白方向统一的意义,但教育主体所各自持有的教育观念差异让现实的协同育人出现了“不协同”的现象。比如家长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会尽最大的能力给孩子提供帮助,如课后辅导等。然而,这些做法不仅扰乱了孩子正常的成长秩序,还会扼杀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种狭隘的家庭教育观表面上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其实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教育观念的差异和滞后让家校社出现了分歧,想要发挥出协同教育的合力,就必须先转变各自的教育观念,力往一处使。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真正的“一切为了孩子”不是提供多么富足的物质条件,更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而是给予孩子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创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其次,学校在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后疫情时代,不能再秉持传统的育人理念,以考试成绩论成败,而应重视学生个性多元的发展,提升其自学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终身学习,谋求长远发展。最后,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大也最为持久,但是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要转变社会教育作为家校教育补充的观念,认清其属性,充分利用社会教育丰富、灵活、广泛的特点,使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二)清晰责任边界,协同育人的分工要明确

育人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这种责任边界要划分清楚[5]。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的时空安排不当和在线教育的准备不足问题,从功能论的角度来看,与家校社三方对自己的教育功能不明确而导致的职责缺失有关。在疫情未发生之时,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应承担起学生教育的大部分责任,如果学生没教好,那就是学校教育的失责。这种片面的教育观使学校教育承担了很多原本不属于它的责任,同时学校承担的责任越大,家庭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就相应地越小,三者合理的责任边界划分没有实现。而当疫情发生之后,责任边界的划分又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失衡,居家学习时家长不仅要监督孩子学习的状态,还要负责生活上的照顾、道德上的培养。在这段时间,如果孩子成绩下降了或者品德方面出现了问题,那往往会归咎于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和社会教育在这段时间中又“置身事外”。教育责任边界的模糊,让教育分工呈现出随意化的现象,后果就是教育主体的相互推诿和频繁的职责缺失。在如今家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联系更紧密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划清责任边界,明确主体功能,家校社协同就会漏洞百出。

家庭教育是基础,其具有的示范性、权威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使其责任重心在于行为养成、人格教育和思想培育。家庭教育的主体是父母与孩子,并且这种教育是通过父母的行为示范来潜移默化地完成的。此外,父母对孩子来说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孩子对父母的亲近也会让其更容易在父母面前表达真实的思想,使父母能够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教育。

学校教育是核心,其具有的目的性、严密性和群体性特点让其责任重心在于传授知识、接受规则和学习合作。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也基本以智力发展和价值观教育为中心,专业的学科知识学习成了学校教育最明显的职能。不同于家庭教育的随意,学校教育有着特定的环境、严格的制度和规范,这也是为了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规则。此外,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师来进行的较大范围的集体教学,利用同学资源来进行合作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优势。

社会教育是保障,其具有的公益性、政策性和普及性特点让其责任重心在于经济支持、政策引导和间接育人。社会教育的主体为政府、社区等公共组织,通过政策来实现教育保障。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20年4月发布的《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提出小学生线上学习每天不超过2.5小时,中学生每天不超过4小时。社会教育不仅面向学龄儿童,更是面向全社会,根据社会需要对育人者实施教育,从而达到间接育人的目的。

(三)机动实施教育,协同育人的行动要同步

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教育特性决定了三者协同需各扬所长,灵活合作,没有普遍适用的协同模式,更没有标准固定的教育步骤,成熟的家校社协同如同一个有机的整体,针对不同的问题和问题的不断变化采取相应的形式。

例如校外培训机构原是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为了满足有额外教育需求的学生而存在的,但是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加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化竞争,校外培训机构出现了诸多教育乱象,比如:繁重的校外培训占据了学生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高额的收费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2021年5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又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从各方面展开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角度而言,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问题需要三方面协同处理,仅凭社会或学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社会既然出台了文件,学校就要思考为什么培训机构屡禁不止,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失衡,应试教育压力过大,所以有必要从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考试频次等方面着手改革。家庭方面也需反省自身,理性看待教育竞争,全面育人。总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行动要同步,互相配合,积极建构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DB/OL]. (2020-11-03)[2021-09-13].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高書国.居家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变革之道——从大疫到大易[J].教育科学研究,2020(7):8.

[3]陆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状况调研——基于全国37315名家长的问卷调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6):7.

[4]王继新,韦怡彤,宗敏.疫情下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现状、问题与反思——基于湖北省“停课不停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0(5):17.

[5]施久铭,董筱婷,魏倩,谭希.让家校社协同回归“育人”初心[J].人民教育,2021(6):37.

责任编辑:赵赟

收稿日期:2021-09-15

作者简介:马骏骙,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2)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熊登秀,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
论后疫情时代电视剧的创作生产
文艺界委员建言“后疫情时代”创作(关注两会)
下好“后疫情时代”的“先手棋”(观察家)
“后疫情时代”湖南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及金融支持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