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视域下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双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2021-12-13张浩
张 浩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政治力量,掌握阵地就是掌握咽喉,对高职学生的政治教育,既要贯穿始终,由辅导员完成日常的思政教育工作,又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堂的力量,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上与课下的结合,日常和重点的结合。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工作侧重存在差异,但从工作结果看两者是殊途同归,平分秋色的,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完成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无可替代,也为辅导员和思政教育完成双育人提供了融合前提和基础。
1 从茶文化角度入手看两支队伍构建育人模式的前提基础
1.1 文化基因的一致性
茶文化源于中国,根植于中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传承、扬弃、创新,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基因。两支队伍的育人同样具有传承性,在设定的育人目标中,以传统文化为滋养,不断汲取精髓,完成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并完成人性的构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换。从根本上讲,二者从育人目标,育人机制,育人过程相关联,循序渐进。
1.2 历史积淀的相关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史建立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潜移默化,在历朝历代的文化节点上彰显着中国魅力和伟大。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就举起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燃起,并逐步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条主线上汲取营养,发挥着咽喉的作用,是播种机,是宣传队,把先进的文化思想,把民主和谐传递给青年学生,内化大学生的使命认同和责任初心。
1.3 原则方向的正确性
顺势而上,因势而为,理性继承,古为今用,是茶文化的重要思想。温文尔雅,上善若水的启迪式教育,体验式感悟,润物无声的疏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弘扬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崇尚和谐,尊重平等,构建求同存异的育人格局。
2 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双育人模式构建的价值和意义
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双育人模式分别强调从两支队伍所承担的分工差异来实现分别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行动方向,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增强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融合,以交流和沟通为基础,优化双育人结构,共享资源,以期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促成育人的最佳状态。
2.1 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双育人模式构建是大思政的必然要求
辅导员的定位是思想政治辅导员,要紧紧掌握价值引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网络思政,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不断提升育人能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以来,对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也越来越高。“千条线,一根针”,辅导员承担着“多面手”的角色,哪里有学生,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辅导员的身影。思政政治教育、心理辅导、事务性工作、就业指导、危机应对、政策解答、社团发展、团学建设等工作内容,一方面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方便交流,站位一线,数据详实具体,为学生的成长付出大量的心血。另一方面,大量的繁杂工作占据了辅导员的日常时间,24小时全天待命,一周7天,没有上下班的明确时间界限,使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接不暇,难以对理论深入理解和系统研读,在规律性的把握上有待进一步提升。
思政课的效果关键点在思政教师的授课能力,也是能否落实好立德树人的关键。思政课既要体现理论性,也要关注思想性,如何能够减少知识性灌输,春风化雨的潜入式教育,完成理论“入课堂、入脑、入心”的效果,能否实现理论的共情,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从热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成长规律,在课程设计上突出育人环节,扩宽课程覆盖面,精准课程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
2.2 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双育人模式构建是资源整合的优化选择
辅导员和思政教师设岗不同、分工差异、育人方法各异、内容各有侧重,但最终是殊途同归。构建双育人模式,根据两支队伍的优势发挥各自作用,充分展示二者的积极性,实现育人方式耦合互动。辅导员注重日常,春风化雨,在育人中强调全方位,全口径,注重引导,关注思想、心理,生活等多角度。要筑牢信仰,补足精神,稳固思想,标准流程,单纯的辅导员工作是难以完成的,要有效的融合思政教育的专业性,从“大思政”全局观入手,优化两支队的专业性和教育资源,加强整合,优化选择,强化理论教育,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宣传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引领学生认清国际局势,明确中国定位,坚定民族信仰和国家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刻准备着。
3 茶文化视域下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双育人模式创新路径
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复的力量之基、动力之源。挖掘文化力量,夯实基础,使文化自信成为国别较量的核心,更具持久力,更具影响力。茶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在修心养性、素质涵养等方面尤为突出,指导着价值观的养成。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茶述》一书出自裴文之手,“其味淡洁,其用涂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寥寥数语,就将茶道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静水流深、宁静致远的思想和感悟阐述清晰。对当代的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具有指导意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结合茶文化的深沉力量,层次高,穿透力强,影响面宽,传播速度快,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入手,结合国情,强化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精神追求,根植于千年文化积淀,反应时代要求,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基础。
3.1 利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联动
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狠抓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建设,挖掘思政元素,协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育人阵地,创立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双育人模式,完成“双师课堂”的构建。从思政为核心,融合第一课堂额第二课堂的形式,扩宽育人手段,将知识点、时事热点、实践感悟融入到主题教育、调研实践、实地考察等形式中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学生成长故事,拉近两支队伍双育人的距离,巩固、深化育人成效,扩宽思政教育的领域,扩展育人空间,例证思政育人过程。尝试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政教育中,加强文化教育的比重,合理分配育人权限,利用重大时间节点,可以输入茶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活动,把握实践性,感受茶文化的独到魅力,催生关注点和专业增长点,培养茶艺新秀,通过实训,完成创新渠道新发展。辅导员可以挖掘茶艺精髓,融合采茶艺术,将采茶舞蹈推送到可上可下,增加观赏性和实用性,融合古典与现代元素,助力育人功能。
3.2 协调好宏观到微观的统筹管理
茶文化囊括了百家争鸣的精华,以纯善为主导思想,实现了“宏观——微观”“主张——理念”“思想——行动”“流程——技艺”的衍生和升华,从多维度展示了道德、处世哲学等内涵。思政教育内容与道德和处世不可分割。在实际管理中,以行政角度,对二者的管理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但从育人目的角度看,要对两支队伍进行统筹管理,有交叉,有融合,互相补位。让思政教师参与到辅导员日常育人管理中,结合思政教育发展瓶颈和困惑、应急事件处理、社团文化组织建设,出谋划策。让辅导员参与到形势与政策、经典导读的研习中,互助交流,集体备课。两支队伍在了解彼此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双向交流机制,联合角色和任务的异同,完善两支队伍的育人结构,提升两支队伍的育人水平。
3.3 推动好主渠道和主阵地的育人实效
明确两支队伍育人的关键所在,切实发挥思政课题主渠道的作用,认真研究授课对象,设计课程的丰满性,多元化考核内容,突出育人的灵活性、亲和性、针对性,要对热点和重点结合教材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接地气,有阵地,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不排斥,不远离。知行合一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避免学和做“两张皮”的现象,完成单一的纸质考核向多元素考核的过度。聚焦价值导向,听取学生成长诉求,夯实主阵地的作用,善于抓住重大节点的育人时节,把握学生的差异性分类,有教无类,针对学生的类型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于新生从适应性入手,给予学业的规划教育;对于中年级从专业性入手,给予专业精神教育;对于毕业年级从就业和升学入手,给予实践性教育,做好顶层设计,完善过程管理,增加平台氛围烘托,实现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