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语课堂思政融入茶文化思路研究

2021-12-13马雯雯

福建茶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德语茶文化内涵

马雯雯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03 )

在现代化课程思政背景下改变传统的德语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文化传承能力,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德语教学设计需要在吸收西方国家优秀文化的同时,深入分析中国优秀茶文化内涵,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传统的课程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多个教学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通过茶文化元素的运用,提高大学德语教学质量。

1 高校德语课堂思政融入茶文化的意义

1.1 拓展茶文化的传承渠道

传播中国本土文化,是每一个学生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学生与西方文化的接触渠道变得多元化,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是中国文化传承与推广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德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高校德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进行儒家文化、茶文化等西方人感兴趣的文化探索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中国茶文化内涵的认识,语言积累不足,无法准确地进行文化内涵描述,丧失了文化传承的机会,甚至因德语表述词不达意,引发西方人们对中国茶文化内容的误解,因此,需要在德语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有效融合茶文化内容,从教材资源、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潜移默化的渗透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文化素养,拓展茶文化的传播渠道。

1.2 充分展现德语教学的人文性

德语教学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发展特点,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实现人文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在德语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以语言知识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的功能属性,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加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茶文化实践体验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动参加到虚拟化的语言交流环境内,交流互动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德语课堂实践的重要环节,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了解茶文化宁静致远、清幽雅致的道德素养,树立本土文化自信。在充分掌握中国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批判性的发展思维,筛选德国茶文化演变过程中融入的丰富西方文化内涵,严格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对学生思想的侵害,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加深对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理解,在交流与实践的过程中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通过茶文化与德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

1.3 顺利完成“立德树人”教学任务

立德树人是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现代化教育改革提出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人才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核心。道德素质培养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想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教学任务,就需要做好茶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扬,创新传统的教育内容。学生正处于人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为德语教学的开展建立独特的专业教学体系,结合网络的便利性提取出重要的思政教育内容作为语言交流环境,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融入茶文化,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茶文化体验活动,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心理思想进行积极引导。同时,德语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德行修养,起到示范性作用,保证教学评价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激发学生对德语知识的探索热情,为德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2 高校德语课堂思政融入茶文化的有效途径

2.1 茶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流程

2.1.1 教材内容的整理与完善。传统德语教材设计,主要以单元话题作为主线,通过系统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德语教材内容中融入思政理论,教师在教学开展前认真整理教学重难点,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融入中国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茶文化价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查找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并通过德语词汇组织,对诗词的主要内涵进行讲解,拉进德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满足思政教育的根本要求。教师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在德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德语学习的过程中,融入中国科学人物专刊,结合中西方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建立优秀的文化意识,体会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2.1.2 网络资源的拓展与延伸。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需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合理筛选线上丰富的德语信息资源,在德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提高与教学资源的整体质量,弥补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不足,丰富德语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深入了解德语知识中所含有的文化内涵,学生需要自主关注德语网站中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教学内容通常蕴含在社会热点问题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学生对国家发展动态的了解。

2.2 茶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方法

2.2.1 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受到历史发展条件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看待世界的价值观念、衡量人们的道德标准各不相同,德语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文化对比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德语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性。并以此为依据,探究德语教学内容,深度挖掘与德语哲学理论相对应的中国茶文化思想,引导学生深刻了解本国茶文化历史内涵,树立民族自信,学生要带有批判性思维,了解外国文化的缺点和不足,在文化对比的过程中降低语言转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德语表达能力。

2.2.2 中西方词汇的共通性。当前我国德语教材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不多,因此,教师需要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主动探究中西方词汇的共通性,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贸易交流环境,要求对话阶段融入德国本土文化元素,分析两国之间的茶文化内涵,彼此相互融合、求同存异,要求学生采用德语练习如何表达出茶文化所具有的养生保健作用,在教学开展前向学生展示德国的茶工艺与中国的采茶、制茶技术,在对话中引导德国友人养成饮茶习惯,在校园内部建立茶文化体验中心,结合5G现代语音、视频等高科技元素,加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培养出精通德语的高素质茶文化宣传人才。

2.3 茶文化融入思政教学评价

2.3.1 德语考核内容思政化。在进行德语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评价体系分为德语听力、交流实践、文章朗诵、文章创作、词汇翻译等多道工序,在教学考核的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文化沟通。将德语实践任务的完后情况作为主要考核内容,采用茶文化讲座、茶知识竞赛、中国古典茶礼仪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茶文化知识了解程度进行综合测验。以此作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依据,同时,在试卷考试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加词汇翻译和文章创作的比重,设立明确的考核主题,考查学生的茶文化接受情况,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正确的思政教学评价,分析学生所具有的综合能力与道德素养。

2.3.2 德语考核标准思政化。德语考核标准的制定,主要目的是衡量德语教学水平,在进行德语写作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按照课程标准制定考核流程,了解与茶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经历,参考茶文化内涵设立教学主题,以中西方文化对比为考核重点,分析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

德语涵盖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德语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教师想要将茶文化融入到德语教学,就需要注重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知识的有效融合,以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核心,分析德语课程教学的独特性。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德语茶文化内涵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挖掘习题的内涵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