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

2021-12-13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科人才大学生

刘 露

(商洛学院艺术学院,商洛 726000)

1 新工科建设

1.1 新工科建设背景

新工科建设自2017年提出,经过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一系列行动,如2017年提出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北京指南”中强调了新工科建设更加注重模式创新;2020年5月教育部提出在高等院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新工科需要大力建设新兴产业的专业,或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与传统工科相比较,新工科更体现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在电气自动化、计算机、信息通讯、电子控制等众多领域更注重将传统工业技术与新技术紧密结合。作为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90.8%比例的地方本科院校,是新工科建设的基础,应充分挖掘与整合市场资源,形成自身优势,服务当地经济发展[1]。

1.2 新工科建设对当代大学生素质要求

与传统的工科人才相比,新工科人才除了具备思想政治过硬、良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之外,更提倡重实践、跨学科,体现学科的融合交叉性,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人才,要具有长征精神,不怕困难,能够艰苦奋斗、敢于斗争,不断创新发展,在未来产业经济和技术方面起到引领的人才。高等教育目前无法短时间内培养出足够数量合格的新工科技术人才[2]。

2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2.1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各高校都在找寻自己的发展定位,明确自己的学科建设体系,寻找特色优势。以地方应用型高校S学校为例,S学校以学生为本,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地方、服务基层,以培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S学校在其办学定位指引下,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努力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如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和校外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双创”“互联网+”、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大赛活动;进行校地合作,开展以乡村流动科技馆为核心的科普教育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建立多个科研平台、研究机构和示范推广实验站;进行校企合作,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其毕业生在地方工业、农业、中小学等各个领域从业,全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S学校多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还存在问题。

2.2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2.1 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气氛还不够浓厚,没有形成创新创业竞争环境。一是当下大部分高校都以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为导向,培养就业型人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学生就业技巧和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创新创业模块碎片化,时间不够充足,内容枯燥单一,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认识不到创新创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三是创新创业相关宣传较少,奖励机制较少,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了解,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差;四是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均有偏差存在,学生往往认为大学毕业就是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毕业季以考编为目标,认为创业是以后的事情或者是别人的事情,没有创新创业意愿[2]。可见,高校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2.2.2 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力过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以S高校为例,目前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主要是辅导员,而辅导员相对偏理论型,倾向于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内容以教科书为主,在创新实践方面缺少实战经验,无法提供技术指导与帮助,加上辅导员学生管理事务繁杂,很难上好有质量、成效高、贴近生活的创新创业指导课,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过程中,就业形势、面试技巧、岗位选择等不能很好与创新创业培养衔接,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既有高深理论又兼具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3]。

2.2.3 缺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从校内来讲,学生实验室配备不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投入资源不足[4]。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要相应的实践平台进行支撑,否则许多项目难以落地实施。然而平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很难仅靠自身完成。部分高校虽然成立了校企合作,但企业往往出于自身的考虑,很少真正接纳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这些问题削弱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加大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难度。

3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策及建议

3.1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3.1.1 明确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结合专业发展和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的学生培养方案。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并完善自己的培养目标,实现人才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一体化[5]。地方高校需立足于新工科背景,结合地方特色,服务地方产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首先,设置一定的综合性课程,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地看待专业的问题,形成新的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应将新形势下国家倡导的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大纲中,将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与实训环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并制定详细的创新学分认定标准和考核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1.2 开展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认知、理解和接受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6]。地方高校也应结合地方特色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如S高校开展的“三早一晚”、地方花鼓戏、秦岭画派等。特色性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或创业。

3.2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3.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要求高校教师兼具高水平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校内选聘一批以学科技术能手为核心的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鼓励教师到行业或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实践能力[7]。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应包括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实训导师。辅导员侧重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实训导师引导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合作,孵化优秀项目,学生进行创业实训。

3.2.2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以S高校为例,实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外,增加了教师的党政教育管理工作,培养了教师的创新能力。课程思政不仅是国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深化教育,也对本专业的知识起着支撑作用[8]。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等理论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方法理论基础。

3.3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3.3.1 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内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和创业园区,配备办公设备,设置创业基金,制定基金资助管理办法和项目管理考核办法,邀请相关银行、税务、传媒等行业人员进行讲座,讲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创办企业流程,并不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促进实践基地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9]。校外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以竞赛和项目为导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将创业项目转化成生产力。

3.3.2 “校-政-企”加强合作,实现协同育人 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的培养不是学校单方面努力能够实现的,尤其地方高校资源较为匮乏,学生基础差异大,且很多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因此既需学校、企业、政府多方面相互支持与配合,也需要家人和学生共同努力。“校-政-企”加强合作,制定培养计划,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对于地方高校,应扬长避短,充分挖掘与整合当地市场资源,聘用企业专家做学生创业导师,派教师到企业培训,进行产学合作;企业应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不断完善与改进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制度[10]。政府应给予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及相关资金扶持;明确大学生与企业责任关系,形成“校-企-政”合作长效机制。

4 结 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前,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作为地方高校,应立足地方,服务基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等措施,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人才大学生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人才云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