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动因探析

2021-12-12周丽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

周丽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是人的需求与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马克思需要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基于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各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进行梳理,进一步探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动因,对深刻理解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要矛盾;内在动因;需要理论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做出正确认识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国家工作重心和根本出发点,是事关新时代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艰难探索,其中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对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共产党人应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正确的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人民需要方面的考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主要由于人民多元化的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渴望,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严重制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探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动因,有助于加深对我国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理解。

一、人的需要特性

需要具有客观存在性、主观能动性、历史发展性和社会实践性。人的需要是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需要理论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需要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存在性

马克思把人的生存需要看成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客观存在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始终。个体自身对于每个阶段的需要都会伴随个体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必然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是人的本性使然。因此人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同时还认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世界是物质的,人们所需要的对象体现着物质的特性,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同时,人的需要也体现着利益上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人们通过生产实践为人类自身的需求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资料,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利益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的需要会受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所制约,由此证明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二)人的需要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不但有主观上寻求生理本能的需求,还有主动探寻有利自身发展的需求。动物本身只能根据需要和它所属种类的标准来获得,但人就知道所有种的尺度只要有用,都可以生产,从而运用自如,也慢慢形成对美的规律的认识。[4]人在日常的活动中,不但寻求生理需求,还附之于精神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每个人对自身的需要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过程,人能主动意识到自身的某些需要,无论是自身生长的需要还是发展的需要,都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去判断,并加以转化。当人对某种需要产生欲望时,为了达到目的,便会主动创造条件,生产出自身所需产品,以满足自身需要,这样的创造过程也是生产实践的过程。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发展,人们转而寻求精神需求的满足。

(三)人的需要具有历史发展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是各种物质形式存在的方式。人的需求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条件制约,人的需要显示出极大的差异性。人的需要以及社会对需要的满足推动人们不断改造自在世界,创造出新的物质以满足自身新的需求,当某一需要已得到满足后,人们又会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提出新的需求。人的需要会随着生活条件的进步而进步。需要的变化,推动人们不断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物质世界,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四)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实践性

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马克思说:“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5]因而人比动物的优越性在于: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需要,利用自然界现有的物质加以改造,实现满足自身需要的条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出自在世界原本没有的物质,获得发展。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在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6] 不管是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将受制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水平,受到当时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实践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不同判断。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判断的理解和认识。

(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析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从此,中国结束了遭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历史。但刚经历过长期战争后的中国可谓满目苍夷,经济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贫穷与饥饿伴随着每一位中国人民。这时,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严峻的考验。在国际上,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对中国,政治上采取孤立策略,经济上进行封锁。面对当时严峻的形势,基于对这一时期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党对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做出了精确判断: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地主阶级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清除残余的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为此,国家领导人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以促进内政和外交的迅速发展。一九五二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后,这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突显出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基本解决。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7]大会明确了当时社会工作重心為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国民经济,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要。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考虑当时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的实际需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正确判断。

但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党内部分领导人逐渐忽略了人民的需要,对党和当时政治局势做出了错误预估。党的八届三中全会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我国主要矛盾做出的正确判断被否定,社会主要矛盾又迂回到了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对抗。由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导致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阶级斗争上。随后席卷而来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全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灾难,极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局势动荡。

(二)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改革开放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认识,全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由于先前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误判,忽视了人民的需要,破坏了生产力,使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损害。这时的中国,急需要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时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8],随后我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力。从此,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此后,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都围绕着这一主要矛盾展开,体现了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清醒认知。

改革开放无疑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国门打开后,西方大量不良思想也会随之涌入国内,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我国人民的消费需求也变得多样化。作为个人,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预防西方一些腐朽思想侵袭大脑;作为国家,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需求,要充分认清国家发展所处的情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依旧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因此,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依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首要目标。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大历史性飞跃。人民温饱问题已经得以解决,人民生活富足。一方面,人民消費能力大幅提升,贫困人口逐年减少,2020年我国已全部实现脱贫目标,高科技人才辈出,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人民日常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生活有了更高质量的追求。人民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转向追求更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更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和更优美的生态环境等。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扩大,进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针对人民需求的变化和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考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社会主要矛盾判断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充分体现出党领导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考虑了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的现实需要和亟待解决的社会发展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又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

三、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转变的内在动因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生产的前提”,也是“生产的动力”[9],需要促进生产,推动社会发展。从党对我国各个时期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的经验中,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分析每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时,都充分考虑到了人民的利益,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每一阶段经济发展现状与人民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精准判断。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思想推动力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人民利益为首,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是判断新时期主要矛盾转变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动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受战乱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这一时期人民所面临的迫切需要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衣食住行是人民群众心中最为迫切的需要。党在八大将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转移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正确的,但由于后期没有继续坚持,又重新回到阶级斗争中,这一错误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民的需要,背离了人民的意愿,导致社会经济更加匮乏,人民生活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因此,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中,离不开党对人民需要的考量,只有在充分考虑每一时期人民群众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任何漠视人民利益,忽视人民需要,脱离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决策都是伪科学。经历了改革开放40余年之后的中国,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多,国家实现了全部脱贫到即将达到全面小康的水平,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国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时期的人民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更多寻求精神和享受上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因此在十九大报告对新时期主要矛盾的判断中,充分考虑了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纳入社会主要矛盾中,体现了我党领导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推动力

人的活动是在主观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人们会在利益的驱使下主动地参与某种活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转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的需要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发展。自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全国各族人民的需要依次经历了“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和当家作主的诉求阶段;个体需要被泯灭,人们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被扭曲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从单一的物质需要向着物质文化精神需要共同发展的多元化阶段。”[10]因此人民的多元化需要是这一时期亟需解决的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的安定生活而斗争;党领导人民搞社会主义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改革,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是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斗争。历史证明,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不断奋斗的不竭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我们党不断奋斗的初衷。和平年代,我们依然需要依靠人民,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我们必须以满足人民需要为中心,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是要为全国人民谋求更大的利益。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体现了我党的初心和使命。马克思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1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的需要不仅仅局限于生存的需要,而更多转向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仅包含生存的需要,还包含发展和享受需要。国家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景。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目标推动力

实现共同富裕是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是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目标推动力。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桎梏。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社会主要矛盾的现状和特征,把解决发展中的这一问题作为党在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2]新时代我国呈现出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社会分配的不均衡,导致现阶段贫富差距拉大,人民的收入参差不齐,人民间利益失衡,更激化了人民群众之间的内部矛盾。矛盾的滋生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制约经济的发展。可见,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严重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影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在今后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協调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推进中国发展的全面转型和升级,创造丰富的物质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党对我国主要矛盾的判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认清现阶段社会发展存在的根本问题,才能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精准判断。我党领导人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血肉联系。无论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无论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何种高度,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不能背离人民群众的意愿;始终坚持一切发展为人民、一切发展靠人民的思想;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聚焦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才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514.

[3]马克思恩克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

[10]赵科天.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特征[J].长白学刊,2011(1):14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

责任编辑  邱翔翔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